宋明理学的思考

2015-09-10 07:22周勇强
考试周刊 2015年73期
关键词:宋明理学二程心学

周勇强

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演变中是一个高峰,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经历了从东汉晚期到隋唐的衰落后的再次振兴。要理解宋明理学,首先要理解它振兴的原因。至东汉开始,中国古代宗教格局开始形成,儒学仍是正统,佛教和道教则开始广泛传播,尤其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战乱、灾荒不断,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已经不能满足普通老百姓的精神寄托,而佛教的因果轮回、投胎转世,道教的修炼成仙符合当时百姓思想上的需求,再加上统治者需要宗教维持统治秩序,于是中国在隋唐出现了三教合一、三教并立的局面。对于儒学来讲,实际上是地位降低。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儒学处在衰落中。一批以韩愈为代表的儒生为了恢复儒学往日的地位,要求振兴儒学。于是,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其实儒学的衰落,除了佛道的崛起之外,也有它自身的原因。汉以前的儒学不能够解释世界的本源问题,人如何实现的方法论问题。这些佛道都能详细解决。于是,以韩愈为代表的儒生们开始尝试从世界的本源上追寻儒家思想,韩愈提出道统思想,认为仁义是最高的道;李翱则提出要从性命之源理解孔孟之学。可以说,他们开启了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到北宋时,这一运动被进一步发展,要求重振儒学。理学就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应运而生。

宋明理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从北宋五子创立儒学,到朱熹走向成熟,再到陆王心学的再发展,可以分为两大系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颐、程颢是五子之一,所以对宋明理学的了解,主要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即可。人民版教材完整地介绍了北宋五子,在二程上则显得过于单薄,以至于看不出和朱熹的师承关系,这是教材的硬伤。在处理其他三子时,应该主要从世界本源上关注。宋明理学之所以是新儒学,就是因为它弥补了汉以前儒学对世界本源、方法论问题的追溯,使大家不仅知道该干什么,还知道为什么干和怎样去干。不管世界本源解不解释得通,毕竟是一个新的发展。这一探讨从周敦颐开始。周敦颐吸收道家思想,把人和万事万物的本源合二为一,这就为理生万物提供了依据;邵雍又将宇宙规律和人的命运结合起来,实现了宇宙的自然结构和人的精神结构的融合,从而寻找统一的本源,这都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还有一子是张载,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世界的本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是理学中的唯物主义代表。而五子中影响最大的则是程颢、程颐两兄弟。朱熹的思想主要继承了二程的衣钵。理学到了二程这里,世界的本源变成了天理,天理是什么?是仁,最高境界也是仁。这就将孔孟儒学的本源找到了,那就是天理,是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先有理而后有物。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天理的境界呢?如何认知天理呢?那就要格物致知。格,就是探寻;知,就是认知天理。万物只是一个天理,越格越清晰。那么天理究竟是什么呢?格出来的会是什么东西呢?二程告诉我们: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这就将天理和人伦结合起来了。这些东西到了朱熹这儿,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先是世界的本源仍然是天理,天理是什么?朱熹进一步赤裸裸地指出是三纲五常。到这儿就很清楚了,理学家们借鉴了佛道的世界本源,最后还是回到儒家的仁、三纲五常上。要如何达到呢?和二程一样,仍然是格物致知,这里的知,其目的是明道德的善,而不是求科学的真。因为“知”早就在那儿了,那就是天理,那是不变的,后来者只是要不断地格,最后发现天理就可以了。在天理与人伦上,朱熹比二程更激进,认为天理和人性一致,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只是被后天的欲望蒙蔽,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理论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南宋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编著的《四经章句集注》成为后世考试的教科书。但是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太过繁琐,引发了一些理学家的不满;到了明中期,程朱理学沦为人们考取功名的敲门砖,失去追求圣贤学问的精神;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理学家们要求对理学进行更新,这就是心学。

这里首先要说明,心学仍是理学的一种。程朱理学一般也看成道学,陆王心学是心学。它们都是理学。道学和心学的不同之处在于:道学是从万物中探寻天理,主张向外探求;心学则主张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在朱熹同时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心学了。这就是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陆九渊和朱熹曾经有一次著名的辩论(鹅湖之会),就理学和心学进行了一次针锋相对的学术辩论。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反对朱熹的格物过于“支离”,主张“本心体悟”。比起朱熹的格物致知而言,“本心体悟”更容易实现,更易行,因此很快流传开来。到了明代的王阳明,则将心学进一步发展,并建立了系统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观点有两个要点:1.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心。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没有良知,万物和人生都将成为虚无,所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因此,阳明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和友人赏花的时候,认为人在则花开,人不在则花不开。外界的东西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2.方法论上要“致良知”、“知行合一”。因为本心、良知是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只是被私欲蒙蔽,需要提高内心修养,去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知和行都产生于心,更要用良知实践。可以看出,陆王心学强调的是人的本心,所以我们经常讲凭你自己的良心,三尺头上有神灵,都是心学的表现。心学的思想毫无疑问受到佛家禅宗的影响,如“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可以说心学是佛教禅宗儒学化的变种(束鹏芳语)。

从宋明理学的分析,可以看出它是从世界本源出发,探究儒学的真谛,将儒学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并将仁、三纲五常作为人的终极普世价值。通过格物致知或者本心体悟,认识天理;天理的最终落脚点仍然是人伦,是存天理、灭人欲。如果从追求个人道德修养上看,无疑宋明理学是最能实现这一目标的,甚至对人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个人气节和品德的强化都有很大影响。如文天祥、史可法都体现出理学家们提倡的气节。但如果从政治伦理层面上看,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用来维护专制统治,实际上就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成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工具。

猜你喜欢
宋明理学二程心学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宋明理学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评介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理学体用论视域下天的重新发现:基于二程的考察
《宋元学案》中程颐思想的诠释与评价——兼论二程思想的比较及其分派
见心见行 知行合一 “中国蓝”新员工培训中的心学实践
张载对宋明理学的历史贡献
《平山冷燕》中的儒家思想
文化—文本的交织
杨简心学的形成及其浙学精神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