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春
摘 要: 相关研究表明,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还要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情感教育无疑是培养情商最好的方式,然而,当今语文教学中的去文学化现象十分普遍,其间不仅有高考考试现状的因素,还有一线教师教学理念、方法的因素。文学的缺失,导致情感教育难以开展。本文以教学经验为基点,对推进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方法及途径进行探究,以期交流。
关键词:文学 情商 情感教育 教改措施
一、高考语文考试现状
针对新课程标准考试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的选考,现状不容乐观。文学类阅读一直考小说,实用类一直考人物传记,但由于这两种文本存在天然的不对等,选实用类文本的考生远多于选小说的考生,原因有二:一是考查能力层级要求有差异,小说主要考查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情节虽然吸引人,但鉴赏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易把握,人物传记主要考查筛选、概括、分析、理解的能力,答题模式易于训练;二是评卷分数差距较大,据统计,小说类阅读平均分与人物结记类平均分差距可至6分。有的省的考生在选择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比例上已达2:98,选考比例严重失衡,文学类文本形同虚设。此种考试现状无疑会影响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严重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
二、语文教材使用情况
实施新课程考试以来,学校一般会对新教材的配置进行调整,高一上完1~4册必修课本,高二上学期上完第五册必修之后,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如此快的教学进度,想要带领学生细致研读课内文学作品,提升鉴赏水平无疑是很难的。高二下学期上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小说欣赏》两本选修课本,也是赶之又赶,加之小说选文繁难陈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文学鉴赏水平,以此进行情感教育,难之又难。高三进入一轮、二轮复习,语文教学论入十分功利的阶段,实用主义思潮占据上风,一切以拿到分数为前提,小说自然沦为可有可无的境地,学生无奈感慨:小说,想说爱你不容易呀。语文教学文学性的缺乏,令广大语文教师心痛又无可奈何。
三、教改措施
针对语文教学现状,我在教学中极力调整教学方法,尽可能实施情感教育。
(一)教材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怀
在教授教材中诗歌、散文、小说体裁的文学作品时,既关注所选文学作品呈现的文学意境美、构思美、语言美、结构美等,又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结合语言应用能力对学生进行文学氛围的熏陶,文学情感的体验,文学形象的激励,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虽说语文课不能完全上成文学课,但语文绝不能离开文学,一旦离开文学,语文课就很难调动学生的情感,变成干巴巴的知识课,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件痛苦的事。在高中三年的教材处理上,我打破必修和选修的界线,本着经典和实用的原则,选取部分篇目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注重文学性和知识性的联系,注重挖掘课文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既解决教学时间紧迫的问题,又避免面面俱到、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教学局面。以古典诗歌教学为例,我重点选取《沁园春.长沙》、《登高》、《声声慢》、《雨霖铃》作为写景抒情诗的代表,教学中突出诗歌文学层面上的意象美和意境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写作技巧层面上引导学生分析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高考答题是一个文学欣赏、情感体验的过程。另外,写人叙事、借史抒怀的诗词,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长恨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作品,主要让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教师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品味其文学价值。
散文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必是经典,就连《赤壁赋》、《兰亭集》序也可归为一类,从景物描写到情感抒发,再到哲理升华,都是一些文学作品鉴赏的经典课例,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学生畅游课堂、享受课堂,情感得到丰富。即使教授文言文,教师也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文章整体上,通过作者的思想情感解析字里行间表情达意的方法技巧,这样才不会被繁杂的文言知识掩盖作品思想和艺术的美,忽略作品对学习者人生的关照,产生深远的影响力。
(二)在分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才情
从高一开始,我便设计了一个分类教学计划表。所谓分类教学,不同于传统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按学生成绩的好中差进行分组教学,而分类教学则是按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分组教学。我首先通过一个月的学生语文学习现状摸底,了解学生情况之后进行分组,有一定文学素养的分为一组,平时多培养他们诗歌、散文、小说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另一组属理科思维较强,而语言感知能力较弱的学生,还有一类属文科素养不错,但在文学上却缺少感受力、鉴赏力的学生。针对这三类学生,我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需要实现的目标会有所不同,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既使三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互助、互补,又使那些有文学功底的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三年来,这类学生一直坚持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平时训练坚持选择小说作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的学生写的作品不仅在班上成为范文,还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这也算是因材施教的实践。
(三)在课堂辅助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博大情怀
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坚持开展课前五分钟诵读活动,有的学生选择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进行诵读,有的学生诵读的是自己的作品,虽然只是短短五分钟,但经过学生的精心准备和老师的指导,总能激发思想的火花,丰富情怀。
学习了《雨巷》、《再别康桥》等现代诗歌后,我推荐学生朗诵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海》、舒婷的《致橡树》,让学生感受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学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几个男生以真挚的情感进行集体朗诵,展现了磅礴的气势和开朗的情怀。学了王勃的《滕王阁序》,有学生全文背诵熟练后,在课前五分钟配乐朗诵,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有的同学朗读了龙应台的散文《目送》,由此引出了亲情主题,有个同学写了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母亲身患肾炎,为省钱供姐妹上学不肯救医的家庭遭遇,呼吁同学关爱父母、珍惜亲情。班上同学感受很深,低声啜泣。我相信那是触动他们内心的,不仅是这个母亲的经历,更是父母对自己无私付出的感动。台湾作家琦君说:眼因常流泪而清明,心因常感动而柔软,学生能在课前五分钟的时光里因感动而流泪,因反省而愧疚,那是一次洗心的过程。
短短五分钟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心理素质,还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我常利用评讲的机会拓展所讲话题的深度和广度,力争丰富学生情感,增强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树立真善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相信,对于语文课来讲,除了考试知识点外,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理想、信念,这些人文情怀在语文课堂上必须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