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校信息化进程的全面、深入推进,除了必要的硬件外,必须通过校本研修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重庆七中长期坚持开展信息技术校本研修,通过观念转变、技术培训、课堂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推进、课题研究等系列方式,打造教师团队、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形成了信息技术校本研修的有效、常态机制。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6-0074-03
一、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校本研修
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国培项目。一方面,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年国家的投入,使各地区中小学硬件设施的装备基本达到均衡,然而各个学校的使用状况却难以达到均衡,甚至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教师信息素养不高成为长期阻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观念问题、技能问题、整合层次问题三个方面。
所以,要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首先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然而,由于国培等项目属于个别性、临时性、精英式、通识性的培训,不可能学校的教师人人都参加,也就不能期望藉此解决所有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更不用说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
因此,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长期的、常态的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机制,在培训中使用、在使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重庆市第七中学自1995年以来,立足常态化,坚持校本化,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校本资源库建设到课程整合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校本研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建立有效的研修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是一项本土的全员工程,因此既要有正确的理念,更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
1.理念是灵魂
学校的管理者和培训者,要有敏锐的意识,要有前瞻性、发展性,要整体思考、规划信息技术在学校作用的发挥;要努力改变教师的意识,使其接受新的理念;理念要与时俱进。我校于2002年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七大功能:促教、管理、培训、服务、宣传、经济、辐射,后来又提出了“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服务教育教学、加强课程整合,变革教学方式”的理念。
2.校本为基础
校本性、针对性是校本研修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校本研修要根据学校硬件设施、教师水平、工作需求等实际情况来制定培训的计划和内容,切忌盲目跟风。培训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性。
培训者也要具有校本性,通常多是本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一是要熟悉学校的需求和教师的基本情况,二是要通过自身的示范去吸引、征服、引领大家,进而改变教师意识,使其愿意学。1998年,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通过自身的示范,成功地开始了对教师的培训:①帮学校教师制作赛课课件;② 开发了校本“计算机培训教程”;③承担教育部《全国学科“四结合”》课题研究,并有课例、课件、论文获奖。
3.管理是关键
(1)行政推进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要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的规划为指导,由校长组织领导,由学校自主开展,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践,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修养为目的。
一是校长对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实实在在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通过行政手段成立培训机构,明确培训责任,落实考核要求;三是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共同学习、整体提高。
(2)科学规划
作为培训的策划者,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合理规划、总结反思。我们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能为学校做些什么》《重庆七中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等规划方案。又根据规划分阶段制定了培训计划以及每次培训的活动方案,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事实上,很多学校都开展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但由于缺乏校本性、系统性,收效并不理想。
(3)合理安排
内容上,既注重统一性,又注重针对性,更注重实用性。时间上,集中培训与自由练习相结合。方式上,由简入深,抓住典型,带动一片。
三、开展立体系统的研修培训机制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是一项系统的立体工程,如何让教师从学到用、从用到研、以研促用?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技术培训、课堂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推进、课题研究等系列任务,灵活安排,循序渐进,从个人学习到团队互助,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以达到转变观念、整体提高的目的。
1.技术培训
作为最基础的培训,技术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1)培训内容时代化。结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自1998年开始,先后开展了文字录入、基本技能、课件制作、校本资源库建设、课程整合研究、微课制作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2)培训安排灵活化。针对人员差异,分类分层培训;针对学科特点,个性化培训;针对时间不同步,灵活培训。
(3)培训教材校本化。开发校本研修教材,以内刊编印、发放,供教师学习使用。
2.教学应用
培训重在实践,要学以致用。我们通过使用、督查强行推进,通过表彰先进、成果转化激励推进。①督查课堂教学使用情况,与考核奖励挂钩,评选信息技术先进个人;②组织校内课件、课程整合展示课评比;③组织、指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件、课例参赛。
3.同伴互助
为了解决同一备课组的教师重复制作相同课件的负担,解决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不会做课件、年轻教师会做课件但教学经验缺乏的矛盾,我们开展备课组内课件共享,课件制作老中青搭配协作,为教师提供制作、使用经验分享的机会。
4.项目驱动
为了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提高教学资源的校本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资源建设锻炼教师队伍,促进整体提高。我们进行了:
(1)学科教学资源下载,让教师个人有资源“教”。鼓励大家奉行“拿来主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之需。
(2)校本资源库建设,让教师集体有好的资源“共享”。我们开展了校本资源库建设,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校本资源管理平台,制定了《重庆七中校本资源库建设管理方案》,学校教师全员参与、人人上传,聘请优秀教师组成专家组对资源进行审核把关,实行专项奖励。
(3)学科资源网建设,使学生人人有网络资源“学”。我们开展了校本学科资源网建设,由各学科组自主策划、自主建设,由学校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指导,由学校提供经费支撑和专项奖励。我校13个学科组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学科资源网,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
5.课题研究
通过以上工作,基本解决了教师使用中的技术、资源困难。但是,如何深化课程整合的观念、提高学科整合的层次?我们选择了课题研究。我校先后承担教育部的重点科研项目 《全国学科“四结合”》、《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全国“十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等。
实践证明:①课题可以接受专家从理念上的引领;②课题可以提供与兄弟学校交流互学的机会;③课题任务可以驱使教师不断接受、尝试、探究新的方法;④课题可以为教师提供成果评奖的机会。
6.以点带面
我们通过指导年轻教师参加全国学科整合赛课,开展校内各学科组信息技术应用的集体研修。策略是:搭台唱戏、以点带面、全员参与、潜移默化、共同洗脑。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既从教学的角度打造了青年教师,又从学科整合的角度培训了所有教师,同时也打造了教研团队,达到了共同研修、整体提高的目的。
四、树立客观的研修成果机制
我们认为:校本研修是一项讲求实效的共同成长工程,成长即成果,成果即成长。
1.要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我校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整体大幅提升,大多自觉学习、应用新技术、新理念,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主动变革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被动走向自主,学习能力和效度也有相应的提高。
2.要促进培训者、被培训者的成果提炼
作为培训者,我们先后开发了校本教材5部,出版专著3部,市级以上相关课题结题5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被培训者,我校教师在各类赛课中获市级以上奖34人次(其中全国一等奖8人次);学校先后被授予重庆市中小学计算机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示范校、重庆市数字校园示范校等。再整理编撰为正式出版物,如《中学计算机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最新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等。
当然,以上系列研修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还是存在培训、使用的死角和盲区。只有持之以恒地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研修的常态机制,才能不断突破信息化应用的瓶颈,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真正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参考文献:
[1]李芒,逯行.“集聚方效应”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模式和效果——以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7-15.
[2]刘慧,王岁花.以校为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69-270.
[3]张志虎.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9):131-132.
[4]斯庆和,钟小勇.信息技术能为学校做些什么?[J].人民教育,2002(6):50-52.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