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5-09-10 07:22彭斌
考试周刊 2015年84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中学历史能力培养

彭斌

摘 要: 学习历史,不仅要获得历史知识,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会用历史的视野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关键词: 中学历史 历史思维 能力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以实践为基础。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从而揭示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学习历史,不仅要获得历史知识,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会用历史的视野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下面我就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看法。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以知识的积累为前提。知识的积累并不是单项知识的简单叠加,它所追求的是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这就要求历史教学运用多种方式展现历史态势,尤其是通过教师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歷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历史进行正确理解,对史实作出合理判断。例如,对“台湾是我国领土一部分”的认识,就必须掌握以下知识: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南满、台湾、澎湖列岛等应归还中国……通过这一系列史料分析得出结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见,历史思维离不开系统的基础知识。离开了基础知识,历史思维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应要求学生努力掌握基础知识,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突出学生独立思考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思维是在人类对社会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认识的思考,它以辩证思维为特点,而不是机械记忆与简单理解。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导”,因此,突出学生独立思考的主体地位是形成历史思维的关键。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无论怎样改,万变不离其宗,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实践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构成了教学活动全过程,二者之间的关系犹如导演与演员之间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的前提,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深刻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时刻记住,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采用的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备课时,除精心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外,还要深入分析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精心设计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开动脑筋,自觉、积极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主要靠自己,教师只是将自己引进学习大门的向导,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可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提示事物的本质,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要主动投入学习过程,并从中得到乐趣;要以活跃的思维状态面对历史知识,善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掘感性知识后面的理性知识,探究历史规律;要乐于独立回答和解决问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文字生动活泼,故事性强。学生阅读教材后,可能更多地会被其中的故事情节吸引,而停留于故事情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当设置疑问,则能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特别是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设置疑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疑要恰当,要结合教材内容,并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生活经历,过于简单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难度大、要求高的问题会使学生无从下手而产生畏难心理,设计疑问的答案应是“若隐若现,可望可及”;二是设计的问题要巧、有新意,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三是设计的问题,教师心中一定要有数,对学生的回答或对或错,要能迅速作出判断,准确分析,并适时给予鼓励;四问题的设计要多层次多角度,力戒单调呆板;五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现创见,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例如,对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可提出问题:有人认为如果林则徐不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这种看法对吗?试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改变了传统的正面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展开热烈讨论,最后得出答案——鸦片战争的外部原因是英法通过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18世纪,又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们迫切需要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把目标对准地大物博和人口众多的中国。由于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又以天朝大国自居,拒绝向外国学习,科技落后,政府腐败,这是战争爆发的内因。通过深入分析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必然性有了深刻认识,清政府的落后、腐败是挨打的最主要原因,而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只不过为英法的侵略找到借口。于是,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四、加强多方面历史知识的联系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要从整体上掌握历史知识,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歷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学科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现行历史教科书由于受篇幅限制等原因,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叙述并不具体、明朗,这很容易引起思维的障碍。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补充相关历史知识,挖掘这些内容的联系,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如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阶段,而唐朝繁荣的原因是什么?课文没有直接专门的篇幅叙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唐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善于用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重视对外交流的开放政策,使得唐初经济发达,政局稳定,文化昌盛,中外关系密切。然后要求学生分析清朝腐败的原因,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得出结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外联系,不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导致遭到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掠夺,国家主权丧失,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唐、清两个王朝的对比,学生明确“开放国兴,闭关国衰”的道理。再联系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加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学习历史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要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以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日子,全国上下都以各种方式铭记这段历史。然而,纵观纷繁复杂的“抗日神剧”,出现了很多夸张、雷人的虚构场景,“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爱情剧和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对历史的歪曲、对英雄的恶搞,不是对峥嵘岁月的纪念,也不是对和平的呼唤、对未来的展望,而是对历史的篡改、对英雄的玷污。历史不容背叛,不能戏说,不能亵渎,不能糟践。歪曲历史和重构历史的行为都是偏离主流方向的,也必被主流价值所吞噬、所湮灭。当前,每一个中国人应铭记抗战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唯此,才能更好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才能更好地积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正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中学历史能力培养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