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娟
[摘 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在第三学段的教学中,把感悟内容与习作选材、习得写法与实践运用、学习语言与积累表达、分析结构与谋篇布局、专题回顾与习作指导等五个方面巧妙融合,就可以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双轨并行的目的,让两者交相辉映,使习作指导不再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属。
[关键词]阅读教学 习作指导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向“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在不同的学段应有所侧重。对第三学段的教学要通过阅读课文的学习,掌握习作的方法与技巧,并引导学生将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最终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的双轨并行,两者交相辉映,让习作指导不再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属。
一、把“感悟内容”与“习作选材”巧妙融合
“习作选材”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最先遇到的难题。很多学生提到写作文就头疼,因为他们不懂选择习作素材,不知道要写什么,可以写些什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融进作者的选材意识——从哪个角度来写,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素材来写。
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描绘的一幅幅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画面的同时,我有意识地用板书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即按时间顺序,从过小年到正月十五一路写下来),并着重引导学生对老舍先生选择素材技巧的理解与感悟——文章对所描写节日习俗进行了详略处理,特别详细介绍三大节庆习俗:除夕吃年夜饭、大年初一拜大年、正月十五闹元宵。通过这三大节庆习俗,充分展现了老北京过年的年味。
接着,我顺水推舟引入课后“阅读链接”:梁实秋的《过年》和斯妤的《除夕》。这两篇文章跟《北京的春节》一样,都是以春节为题材,以回忆的形式记录了童年过年的情景,但是写作的角度、选取的素材各不相同。梁实秋不喜欢过年,因此他选取了年头年尾一些琐碎小事,如守岁、拿压岁钱、吃杂拌儿、吃剩饭菜等来表达自己对“过年”的感受。而斯妤喜欢过年,她描绘了闽南老家在大年二十九当天为除夕围炉忙碌的场景,喜庆又热闹。
在此基础上,我结合本组“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将你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写成一篇习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去搜集素材。不少学生选择以“服饰”为切入点,介绍各个民族的特点,但构思却各不相同。有的专门介绍某个民族男、女,老、少服饰的特点;有的对比各个民族不同的服饰特点;有的则专门介绍民族服饰的工艺等。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习作的梯度就降低了,既不会无从入手,习作思路也得到拓宽。
二、把“学习语言”与“积累表达”巧妙融合
学习语言就要积累语言,而积累语言则要从积累常用的句式开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内容,机敏地捕捉语言形式,睿智地把握习作的触发点,有意识地将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别出心裁地开展拓展练笔。
(一)读后仿写
细读文本,我们会有发现,文章的构段和文本的表达常有精妙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去模仿、创编。这样不断地积累,可以慢慢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朱自清的《匆匆》一文,用了 “……的时候,日子……”的句式具体描述了日子来去的匆匆。在这里,我们可结合这个句式,引导学生写一写,这样容易被学生喜爱和接受。
(二)读后续写
读后续写是活跃思维、激发想象力的一种练笔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挑选一些趣的故事或富有哲理的文章,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情节续写或故事补全。在续写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参照和回顾原文,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运用文本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减少表达的障碍。同时,读后续写也有助于强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发展,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又有助于学生建构情境模式,发挥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会自主建构语言。
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凡卡》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凡卡的爷爷会收到他的信吗?如果收到信,会来接他吗?”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在文章中,作者并没有详细交代故事的结尾,只是写凡卡将信寄给爷爷后,梦见爷爷收到了他的信。学生根据文本提供的阅读材料加以分析,创编故事。学生在练笔中再现了小凡卡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对小凡卡的同情,体现了对小凡卡艰难处境无可奈何的感叹……
三、把“习得写法”与“实践运用”巧妙融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内容,善于捕捉文章中写作技巧的精妙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并灵活运用到自己习作中,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丛的村落》是一篇散文,在表达上颇有特色。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并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丛的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如,作者看到一只小甲虫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将它想象成一位英勇的“游侠”;将一群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想象成“南国少女”。同时,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草虫生活的地方比作“村落”,赋予它们人的生活形态。作者的视角独特,描写生动有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作者独到的写作手法,同时借鉴法布尔《昆虫记》写实的风格,结合自己观察后的独特感受,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完成课后小练笔:“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通过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小练笔中都能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比喻和拟人等写作手法。这样,他们文章的感染力大大增强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四、把“分析结构”与“谋篇布局”巧妙融合
教师要学会巧妙利用文本丰富、多元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阅读教学中,在渗透文本谋篇布局的特点的同时,可以布置相应的小练笔,让学生理解、吸收文本谋篇布局的方式;还可以拿文体相同而谋篇布局不同的文本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自主去揣摩它们各自不同的方法、特点,再要求学生练习写同文体同题材而谋篇布局不同的作文。这样,使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有《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一夜的工作》三篇课文,都属于回忆性的叙事文体。《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倒叙方式,以“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为切入点,首尾照应,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灯光》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采用倒叙的手法对往事进行回忆,不同的是它以天安门广场上观灯者的一句赞叹“多好啊”作为切入点,引出对那年那人的回忆。在第十自然段中,作者又加入了一段插叙,交代郝副营长牺牲的原因,结构十分有特色。《一夜的工作》也是回忆录,以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时间顺序记叙下来,文章笔墨集中,中心突出,凡与中心无关的枝节,作者都尽量压缩,做到了有详有略。三篇文章同为回忆录,写作思路却不尽相同,十分具有代表性。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理清文本结构,掌握文本写作的思路,融会贯通,并在习作中学会合理布局。
五、把“专题回顾”与“习作指导”巧妙融合
人教版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一般是按照先阅读后习作的框架组织教学。教材的这种结构既明确了阅读与作文的关系,也为教师更好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材从五年级开始,每个专题都安排了《回顾·拓展》环节,对每一个专题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在原有知识层面上进行拓展与创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习得方法,掌握表达方式,积累拓宽语文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明确编者的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每个单元的习作指导服务。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主要引导学生回顾本组课文中刻画的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包括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正面的、反面的等。作者运用了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妨将这部分内容往前挪,先教学《回顾·拓展》的内容,再进行相关专题的习作指导,怎么样写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在具体鲜活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表达方法进行习作实践。这样使单元组的整体教学功能独放异彩,为学生习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提高教学效率。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提高。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语文素养,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表达,用读为写服务,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提高,同时也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出新意,更精彩,更有实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怀源.“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专题讲座(三):阅读教学过程与学习方式[J].《小学语文》,2011(07).
[2] 黄瑞夷.写作教学到底教什么[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4(08).
[3] 陈金铭.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对话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4(09).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