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钥洲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如何认定一节课的优劣,用何种标准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导向问题。然而,目前许多课堂评价模式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并且已经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硬性的评分指标
一位年轻的生物教师参加区青年教师赛课,课题是苏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最后一章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章节复习课,要求用一节课把整个章节做一个复习。当天下午拿到课题,第二天早晨上第一节课,时间是很紧的,在向我询问了上课的一些建议后,他提出要使用多媒体教学,而我则认为制作课件时间太紧,可以用教学案实施课堂教学。他最终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原因是不使用多媒体在评价时是要扣分的。
事实上,在很多学校或区县的公开课评价表中都有这么一条“是否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本意是想借此推动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使课堂不再是以前单一的、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课堂进行了引导和要求;但同时使一些教师走入上述误区,在他们看来使用了多媒体就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是促进教学改革,似乎不用“多媒体”教学效率就不高,就不是好课。因而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制作课件,有的甚至把板书也放到了课件中,从而出现了一节课生物课上完了,黑板上面板书没有几个字、没有一幅图,丢掉了生物课非常有特色的并能很好解决一些问题的版图。教师整节课站立于电脑前,变成了“放映员”与“解说员”。
其实,很多生物课程中的内容都可以有多种不同方式进行教学,有的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并能深刻体会。例如,在“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教学中,一位教师利用三维动画制作了“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动态课件,将抽象、微观的生物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另一位教师则充分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学生资源:每个学生就是一个氨基酸,躯干代表碳原子,左、右上肢分别代表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下肢代表氢,每个学生不同的脸则代表R基团,然后让5名学生上讲台站成一排,准备4块浸过水的海绵放入后4名学生的左手中,一名学生的左手与另一名学生的右手通过海绵相连,两手同时捏海绵,将水挤出并让全班学生看到水。这位教师将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设计成了“手拉手”“捏湿海绵”等活动,同样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并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比较这两节课,我们认为后一位教师的教学虽然没有使用多媒体,但无论是课堂生动性还是教学有效性都比前者要高,是不是就因为后者没有使用多媒体就降低了这节课的等第?
建议:将评价标准中的是否使用“多媒体”改为是否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现代的多媒体,其使用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更深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应该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而不应一味追求使用多媒体,更不能用多媒体替代板书和板图。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说:“信息技术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合适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去,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即可。”这给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做了正确定位,给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与评价带来了新的启示,只要教师能够用适当的手段和方式达到教学效果,为什么一定要让每个教师都用一种方法呢?久而久之,我们的课堂岂不成了一种模式?所以,应当改变这种评价标准,让教师充分发挥各人的智慧,课堂才会多姿多彩、百花齐放。
二、以一节课为基点的评价是否具有科学性
在听了多位教师的公开课后,交流时总是听到开课老师这样对我说:“这是公开课啊,平时哪会这样上啊!”
实际上,现在很多课堂教学评价已经演变成一种特殊的活动。评价者为评价而评价,被评者则为了评价专门安排教学,为了求得一个较好的评价结果,改变了平时的做法,刻意迎合评价;一些应以学生阅读为主的生物教学内容,一旦成为公开课的课题,教师必定会想方设法弄出许多“花样”出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公开课”与“常态课”“各念各的经,各唱各的调”,试问这样的“公开课”即使做出了好的评价又有什么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本来是课堂常规管理的一个环节,应该在常态教学环境中进行,是正常教学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但现行以“优质课”、“赛课”等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机制,使这些课与平时教学活动严重脱节。有的教师为一节被评的课要准备数周乃至一个月,甚至还要请一大帮“参谋”,这在平时教学中是根本不可能的。学生生物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生物素养的形成不是仅靠一节“公开课”就能实现的,要在平时一节一节的常态课上慢慢形成,不能真实反映平时教学情况的评价怎能谈得上科学的评价?
教师的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每节课都是教学整体设计的一部分,根据教学整体设计的需要,教师会把整体教学活动分成若干步骤。就具体每一节课来讲,有的课可能侧重于讲解,有的课可能侧重于练习,有的课可能侧重于情感目标的达成;对教师而言,可能有些课易于表现教师的语言能力,有的课易于展示教师的组织技巧,有些课易于展示教师精彩的板书设计,等等,这就使不同的课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特色。如果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停留在“一节课”上而忽视教学的总体设计,那就很难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建议:改变评价形式,用“全景评价”代替一节课为基点的评价。
(1)改变目前以“评优课”、“讲课大赛”等为主要评价方式的做法,将课堂教学评价纳入日常管理范畴,使之在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即使组织一些讲课比赛,也至多作为培养教师的训练形式。
(2)改变传统听一节课就下结论的评价状况,而以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作为评价对象,对其进行全过程跟踪,在了解教学总体设计的情况下,对整个教学做出完整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无非是了解课堂教学状况,引导课堂教学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将评价活动置于日常教学自然状态下,不仅克服评优课与日常教学“两张皮”的现象,而且有利于引导广大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以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作为评价对象,可使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更全面、更科学。
综上所述,课堂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课堂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导向问题,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课堂;评价只有更合理、更科学化,才能使教师形成合理而科学的课堂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