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安石“性命道德之理”的思想教育意义

2015-09-10 16:37:27王善
人民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王安石道德教育

王善

【摘要】北宋新学的创始者和政治家的王安石,非常重视“讲明道德之意、性命之理”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作用,提出了以“性命道德之理”为核心的社会教化与道德修养的理论,这些理论在北宋后期的几十年里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形成中的理学产生了影响,同时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王安石 “性命道德之理”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新学的创始者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①他在从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与文化教育改革,非常重视“讲明道德之意、性命之理”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作用,在其《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原教》、《慈溪县学记》、《虔州学记》等中,较集中系统地提出了以“性命道德之理”为核心的社会教化与道德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如下:

道德教育思想的价值:“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

从唐末、五代到宋初,政治道德教化日趋被忽视,儒学日趋衰微,文化道德和社会规范日趋失序,“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废”(欧阳修《新五代史·唐家人传论》),已经严重影响着北宋中央集权统治秩序,加强儒学和思想文化教化、重构三纲五常等伦理纲常成为当时维护政治统治急需实施的措施,因此,道德性命之学就自然成为当时思想学术界的重要课题。

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非常重视“讲明道德之意、性命之理”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作用,把其提高到直接服务于政治变革关系到治国安民的高度,同治国平天下同等重要。王安石提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王文公文集·明州慈溪县学记》)。他认为教育是使民“化而入于善”(《王文公文集》卷二十六)从而维护统治秩序、“变风俗”的重要手段,只有“本于学校”,才能使整个社会“道德一于上,而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只有靠学校的引导教化,士人的“美材”才能得以陶冶而“成就之”(《 王文公文集·乞改科条制》)。王安石认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追求的价值目标是“讲明道德之意、性命之理”,培养有较高道德品质的人。他明确提出通过国家兴学设教来培养“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在强调人才应“有实才可用者”,以“致用于天下”的同时,把人的道德修养置于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在《致一论》中王安石说:“夫身安德崇而又能致用于天下,则其事业可谓备也。”

王安石非常关注道德教化、风俗整饬问题,希望通过对性命道德之理的探求而改变风俗颓坏、教化陵夷的不良状况。对此侯外庐先生曾经高度评价王安石的道德教化理论和学术思想时说:“道德性命之学……在安石的学术思想里,开别树一帜的‘先河’。”②“性命之理”是王安石在教育实践与文化教育改革过程中十分重视和思考的重要方面,在他看来,人才作为国家的栋梁与国家发展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化之道和道德性命之学。

因而,他特别强调人才由培养而成,而道德教化是培养人才非常重要的方面,提出“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只有加强道德教化与陶冶,才能成就人才之众。同样,风俗道德的作用和国家法度的作用,在王安石的心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王安石拜相后,宋神宗问他的施政纲领中什么是最首要的,王安石当时的回答恰恰突出强调这两方面:“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但这两方面中,他更认为“立法度”的刑罚在人才培养时的影响远远不如“变风俗”的道德教化,“善教者”通过加强“变风俗”的道德教化,使国家的君臣建立起又义又忠的关系,使国家的父辈慈爱子辈孝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俗。王安石提出国家治理的“为治之道”,首先要先教之、约之、任之。如果有不帅教、不循制、不任事,然后才能待之以刑。道德教化应该放在首位,没有首先教约,就没有理由用刑。

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性情一也”和“善恶由习”

王安石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首先是“性情一也”。王安石批判了以往诸子“性善”“性恶”的人性论,提出人性天生没有善与恶之分,后天习得和教育才是影响人性善恶的因素。他指出诸子思想观点中所说的人性是不对的,而应该是“情”和“习”而不是“性”。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等诸子提到的各种“性”,其实都指的是“情”。王安石提出“性”形成于“情”,在“情”的基础上产生人的善恶,因而不能简单的来谈论人性的善与恶之分。他说:“性情一也……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故吾曰性情一也”(《王文公文集·性情》)。

王安石从已发未发、体用内外合一的角度阐述了“性情一也”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认为“喜、怒、哀、乐、好、恶、欲”未发于外而存于心的是性,发于外而见于行的是情,性乃情之本,情是性之用,“性情一也”。王安石认为,善或恶是性发为情而接于物而动后才产生的,情有善恶,人之所以为君子或小人,不是源于先天的性善或性恶,重要的在于使“情”“当”于“理”,所以“性情之相须”,“性”和“情”相辅相成就像弓和箭的关系一样,由情以明性,只有通过“发于外而见于行”,通过情之用,性之体才能明。

王安石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其次是“善恶由习”。王安石在“性情一也”“不可以善恶言”的人性论基础上,提出了“善恶由习”的思想,认为决定人之善或恶的道德品质的根本原因在于后天的“习善”“习恶”,而不取决于先天之性。他认为善恶的形成,是情“接于物而动”后所感或所累的不同结果,王安石主张的所谓“习”,主要是指个体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特别是后天道德教育教化等日积月累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王安石继承了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思想,指出人性的善恶是由于后天“习善”“习恶”最终决定的。王安石指出,现实生活中人的智力可能因为天赋因素有一定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也难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予以完全弥补,但在善恶等品德方面,绝不存在着与生俱来而又不可改变的差距,任何人只要坚持“习于善”,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提升,完全能够做到远离恶而成善,可以成为如同“禹”一样的君子。“君子养性之善,故情亦善;小人养性之恶,故情亦恶。”(《性情》)王安石强调“善恶由习”,充分肯定了后天教育教化和学习修养德育在个人道德品质和成长中所发挥的关键影响,深刻揭示了个人道德品质和成长中先天因素与后天教育教化及习得因素等之间的影响,尤其是突出强调了后天教育教化及习得因素所承担的关键作用。他说:“天之所难得于人者”在于人“能学问修为”(《节度推官陈君墓志铭》)。

总之,王安石强调正是因为个体后天教育教化和学习修养在个人道德品质和成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才能够使“性情一也”无善无恶的个体通过长期不断“习于善”“养性之善”而逐渐变为“为天下国家之用”的栋梁。

道德教育思想的原则与方法

王安石十分强调道德教育与修养的作用的,主张“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性情一也”和“善恶由习”思想的基础上,多方面深刻全面阐述了道德教化与修养的原则与方法,其主要有:

第一,“教之之道”与“善教者藏其用”。关于“教之之道”,王安石提出道德教化和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才应由各级不同层次的学校来承担,而“教之之道”包括:一方面设置和建立不同层次的各级各类学校,并且确保学校有完善的机构设施和较高质量的教学人员;另一方面,学校在教学内容方面一定要十分突出强调道德教化,把“礼乐刑政”以及“德行治天下”等道德教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

王安石针对道德教化的特点提出了“善教者藏其用”的主张,他说:“善教者藏其用,民化上而不知所以教之之源。”(《原教》)他提出为了更好实现道德教化目标和价值,“善教者”应该尽可能采用隐形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藏其用”的方式尽可能掩盖掉教化显性的具体内容和目标,使受教育者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化的目的。他批评那种不善教者之所为,非常反对那种简单粗暴的强制教化方式,反对“暴为之制,烦为之防”,乃是使民“知所以教之之源”而终“不诚化上之意”,因而这种“教”实是一种不知务本的教化方法(《原教》)。王安石特别强调教育者本人的言谈举止和身体力行应该在道德教化中居于首位,以身示范、以自己的道德行为作为表率,使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受到潜移默化和无声无息的深刻影响,从而“自然然”地有效收到“民化上而不知所以教之之源”的良好效国。

王安石认为道德教化最重要的就是教育者自身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只有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和不断完善提高自己,教育者才能达到道德教化的价值目标。王安石主张“善教者”应该主要是深入受教育者心中用“道”来影响受教育者,与之相反“不善教者”则往往只是注重“耳目”等简单显性的方式方法来强迫受教育者接受。这种“以身作则”的教化之道,即所谓“善教者藏其用”、“以道扰民”,以身示范、以自己的道德行为作为表率的“善教者”;而不应是总用强制手段“以道强民”的“不善教者”。王安石所主张的“善教者藏其用”的隐形教育以及教育者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的方法和原则,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第二,“养之之道”与“财”“礼”“法”。王安石明确提出了培养人和教化时应该提供足够的必要的物质条件、用礼仪制度和纪律规范加以约束、用法律制裁不遵守礼仪制度的行为,强调“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王安石指出由于“善恶由习”,个体日常的生活经历和行为习惯等“习得因素”会较大影响到个体自身的道德养成,善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应有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和风俗习惯作保障和基础。道德的产生,是“因其性之欲而为之制”,道德的本质,体现在同时顺应和制约个体的欲望两者的统一。因此,行教化之道,就应确保受教育者基本的物质方面需要的实现,满足受教育者生理方面的基本欲望和要求,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从而为受教育者养成善的道德品质创造外部物质条件。

所谓“饶之以财”,即制其禄,使“足以代耕”,又推其禄于子孙,没有生活窘迫之忧。王安石主张“富之然后善之”,认为个体只有在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才能实现道德精神品质的更大提高,只有“因其欲而利道之”,首先“饶之以财”,尽量满足受教化者的生活生存的基本欲求和正当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导之为善”,这样道德教化才是可行和有效的。

王安石认为“饶之以财”,仅仅是受教育者养成善的道德品质的外部因素和基础,只有这些物质的外部因素和基础,也很难使受教育者最终做到为善,同时还必须“约之以礼”,使受教育者不因“足于财”而流于放僻邪侈。王安石强调的“礼”主要是指当时的道德规范和制度,认为道德规范和制度很大程度影响了受教育者养成善的道德品质,因而,“约之以礼”就是要用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来约束和防止受教育者的极端欲望和要求。

所谓“裁之以法”,即对那些不遵礼制之人依法予以处罚。王安石指出教化之道,除了“教之以道艺”、“约之以礼”等正面的教化外,对于“不帅教”、“不循礼”者应予以严厉的处罚,道德教化才能树立其权威性,才能障道其有效实施。而使用法律制裁和处罚的方法,应该主要放在预防方面而不是放在制裁和处罚方面。王安石认为:“重禁祸之所自生,故其施刑极省而人之抵于祸财者少矣。”(《上仁宗立帝言事书》)因而,要拯治官吏的腐败,应“裁之以法”,防微杜渐,重在严禁奢靡之风俗,而不在于严惩“祸败之后”的贪吏。

第三,德、察、刑兼用与“贵乎权时之变”。王安石认为道德教化各因素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道德教化时也应该“德、察、刑”各种方法兼用。他在“教之之道”与“养之之道”相结合的道德教化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圣人之道“任德”、“任察”、“任刑”三者兼用与“贵乎权时之变”的思想。他提出道德教化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才能使社会教化真正达到“化民入善”而有所成效。“任德”、“任察”、“任刑”三者同时并用,不可或缺,才会实现道德教化的目标。“任德”不仅是三者之首,而且也应始终贯穿于“任察”、“任刑”二者之中,而“任察”、“任刑”辅之。“任察”、“任刑”这些辅助方法的使用,也应该建立在教育者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的基础上。

作为力倡改革的政治家,王安石从其“天道尚变”和“新故相除”的辩证法思想出发,批判了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永恒不变的道德规范的存在的观点,指出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道德原则规范和社会教化也必须“贵乎权时之变”,主张道德教化、道德修养都应该随时势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第四,“穷理尽性”与“继天道而成性”。王安石主张把“穷理尽性”作为道德教化与修养的重要手段。他说:“通天下之志,在穷理;同天下之德,在尽性”(《王文公文集·洪范传》)。他认为,每个人都以整个的宇宙本性为其本性,道是善的,人的修养和努力也就是将这种先验的善性挖掘出来,充分发展个人的本性,达到“尽性则至于命”。

王安石所谓的修身首先是指领导者和管理者,只有领导者和管理者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去影响和教育受教化者。关于如何提高自身的德行修养,王安石把“敬用五事”作为个人德性修养的主要内容,提出“五事,人所以继天道而成性者也。”“五事”,即:“一曰貌,二曰言,三曰祀,四曰听,五曰思。”(《洪范传》)“修身之序”中以“思”为主,“思”乃“事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是“作圣”的先决条件。修身经过貌、言、视、听、思等层次,达到圣明的境界了,就可以通过感知而通达天下之事。

王安石在“性命道德之理”中关于社会教化与道德教育理论,在北宋后期的几十年里占据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些理论和观点在宣传变法思想、培育变法人才、转变社会观念、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王安石提出的“性命道德之理”,此后越来越进入到学者们讨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正如侯外庐先生所说,“宋明理学应该于此(指新学)寻源”③,它在某种程度上对形成中的理学产生了影响。同时,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12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jsk2012-04)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1页。

②③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423页,第436页。

责编 /丰家卫(实习)

猜你喜欢
王安石道德教育
初夏即事
元日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当代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探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王安石的坏习惯
快乐语文(2018年15期)2018-06-05 01:34:05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初夏即事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