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的“小国情怀”与政党博弈

2015-09-10 16:37:27柯弘毅李家莉
人民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独立苏格兰

柯弘毅 李家莉

【摘要】苏格兰独立公投以苏格兰继续留在英国框架内落下帷幕。在苏格兰人追求自治与独立的进程中,“小国情怀”与政党博弈是两个重要因素。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格兰民众的“小国情怀”在英国的衰落中被唤醒,民族党的崛起导致了苏格兰政坛各党派就自治与独立问题发生了激烈的政治博弈,苏格兰人的“小国情怀”不断被催化。

【关键词】苏格兰 小国情怀 独立 政党博弈 苏格兰民族党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苏格兰,这个位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境内以北的高地国家,在2014年成为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焦点,频繁见诸于报端。于2014年9月份举行的苏格兰独立公投已经落下了帷幕,苏格兰人以44.7%赞成、55.3%反对,选择继续留在英国的框架内。此次独立公投之后,关注该事件的人们不禁会问:苏格兰人为什么要独立?独立会给苏格兰、英格兰乃至整个欧盟带来怎么样的影响等种种疑问。本文将尝试从“小国情怀”、政党博弈的角度来探究苏格兰独立以及公投的深层原因。

“小国情怀”的历史溯源

“小国情怀”指苏格兰民族自20世纪以来在联合王国中因地位下降与利益丧失的情况下所激发出来的一种分离情绪。回望英国历史我们发现,英格兰与苏格兰两国自18世纪以来的合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704年,苏格兰国会出台《安全法令》(Act of Security)拒绝加税,并避免卷入英格兰主导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此时的苏格兰看上去并无意与英格兰联合成为一个国家,反而希望撇开英格兰乱局。而英格兰方面为了达到合并的目的,于1705年出台了一部《移民法令》(Act of Alien),法令规定:将苏格兰人视作外国人,英格兰及其殖民地禁运苏格兰生产的亚麻、牲畜与煤炭制品。上述贸易占到了苏格兰对外贸易的一半左右,无疑引起了苏格兰民众的强烈反响,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排英情绪”。苏格兰民众希望保持两个王国正常往来的现状,英格兰能够不以限制苏格兰贸易的方式强迫两国结成一个联合王国。然而苏格兰的商人希望能够与英格兰的殖民地进行通商,并将小麦、牲口与煤炭运送到英格兰以获取利益,而通过他们所掌握的大量议席与势力,加之英格兰人送来的贿赂,使得苏格兰议会批准了1707年《苏格兰合并法》(Act of Union with Scotland)。但对于苏格兰民众来说,如此合并就像是“强扭的瓜”,显得不是那么甜。这样不尽如人意的结果也为民众内心“小国情怀”的不断滋生提供了温床。

从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签署《苏格兰合并法》两国合并,苏格兰与英格兰都打着各自的算盘,苏格兰因为贫穷而想要得到《航海法令》(Navigation Act)与低廉土地税的好处,这是苏格兰作为一个独立王国所无法获得的优势条件;而英格兰则通过合并将苏格兰纳入自己的市场体系内,并且使得苏格兰与法国的联盟永久破裂,达到了“建立藩屏,拱卫国家”的好处。英格兰人虽然做出了经济上的部分牺牲,但是与苏格兰的合并却使其奠定了19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两次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曾经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苏格兰与英格兰两国,在通过利益关系,而非民族认同的背景下联合。这样的联合势必在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状况下产生分裂的趋势。

这个签署过世界上第一份独立宣言—《阿布罗斯宣言》(Arbroath Declaration),诞生过大卫·休谟、亚当·斯密等哲人,发明了青霉素、蒸汽机、橡胶轮胎的民族,其民族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苏格兰精英阶层在整个英国精英阶层中的地位急剧下降而得不到令人满意的发言权;苏格兰在与英格兰的联合中获得红利减少;二战结束后,西敏寺在国内问题上更多的关注造成了本来便微妙的国内政治更加飘摇;以英格兰利益为代表的英国中央推行“同质化”(homogenization),引起苏格兰民众不满①;19世纪原本在新闻报道中多将苏格兰与英格兰并称的习惯,到20世纪特别是1945年之后却多将苏格兰与英格兰的郡放在一起。以上种种使得生活在这个国家中拥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的苏格兰民众心生失落与不满,并由此萌生了谋求独立的“小国情怀”。

“小国情怀”与苏格兰民族党的崛起

20世纪以来,苏格兰民众对于自治权的追求的事例不断涌现。苏格兰民族党成立于1934年,由偏左翼政党苏格兰国家党与偏右翼的苏格兰党合并而成,以苏格兰独立为主要政治目标,与苏格兰民众的“小国情怀”相契合。苏格兰民族党在建立之初还不能称之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政党,因为在当时苏格兰民族党内对该党的组织形式还有所争论,一部分人建议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参与苏格兰独立运动的压力集团进行构建,而另一部分人则建议将民族党建立成一个参与英国大选的正规政党,②而非仅仅是作为一个推动单一目的的压力集团,进而通过政治讹诈的方式来实现权力下放乃至独立的诉求。直至1948年,苏格兰民族党才能算是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因为就在这一年,苏格兰民族党开始以一个独立政党的身份登上英国政治舞台,并且明确规定了党内所有担任公职的党员都不能再参加其他党派。

“詹宁斯爵士早在1941年做出的断言:‘大不列颠是一座居住着高度同质化人口的蕞尔岛屿。很少有人会把自己单纯的看作英格兰人、苏格兰人或威尔士人’这段话写于二战方酣之际。”③在这一时期,整个大不列颠王国面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国家曾经同仇敌忾,二战为整个联合王国带来了短暂的整合性。因此,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里苏格兰民族党并没有受到苏格兰民众的广泛支持。随着战争硝烟的散去,英国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与英国经济的下行趋势,对苏格兰地区的矿业、造船业和纺织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在这样的环境下,苏格兰民众的“小国情怀”再次萌发。

1967年以来,英国进入经济的危机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工党与保守党在政策上的失败使得民族党的支持率迅速上升。也就是在这一年的英国大选中温妮·尤因成为了苏格兰民族党在英国议会中首位议员。现代苏格兰政治就此诞生,民族党也向着苏格兰权力的中心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④与此同时,民族党的候选人个数也在这之后的70年代快速增长,从1966年大选的23位候选人,陡然跃升至1974年的71位,⑤尽管民族党在西敏寺的议员席位在1974年之后有所下降,但是其在英国大选中的候选人人数却在接下来的几届大选中始终保持这一水平。这一时期也许绝大多数民族党的选民并未完全站在苏格兰独立的立场上,也并未完全把自己视为是苏格兰民族党的忠实选民,⑥但是苏格兰选民对于工党和保守党这两党忽视苏格兰利益而激起的“小国情怀”却使得民族党的支持率从中上升,对于选民来说他们更加需要一个为更多苏格兰利益的政党来代表自己。正是因为民族党的迅速崛起使得1979年与1996年两次“关于建立一个权力下放的苏格兰议会”的建议获得成功,最终实现了苏格兰民众期盼已久的自治梦。

进入21世纪之后,苏格兰民族党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根据苏格兰民族党官方发布的数据:2003年苏格兰民族党仅仅有9450名党员,而到2009则迅速增长至15644人,增长率高达65.5%。民族党在苏格兰议会竞选中的开支也从2003年的473107英镑攀升至2007年的1383462英镑,位居各党派之首。在苏格兰民众的支持下,苏格兰民族党于2007年以一票的微弱优势超越工党,获得苏格兰议会选举胜利,组成少数派政府。2011年更是超越工党,一举组成多数派政府,这无疑为苏格兰的独立进程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苏格兰民族党之所以能从小党发展为苏格兰议会第一大党,其高明之处在于:正确判断各党派因争夺民心,竞相抛出优于现状的自治概念,见机行事利用其他党派的政见,煽风点火唤起民众沉睡的“小国情怀”使得要求权力下放的情绪高涨。因此“小国情怀”俨然已成为政党博弈中争取苏格兰民意的一张“王牌”。正是由于苏格兰民族党谋求苏格兰独立的政治纲领深得民心,才使得其广泛的被民众所接受。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壮大成为苏格兰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得到了民众的充分信任,并赋予其更大的权力,而苏格兰民族党也依靠手中不断增强的力量兑现了给选民们许下的承诺:推动苏格兰议会建立和促成此次公投。由此可见,苏格兰民族党因“小国情怀”而兴,“小国情怀”则因苏格兰民族党的不断壮大而付诸实践。

“小国情怀”在政党博弈中的体现

政党在“英”、“苏”关系的政治舞台上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小国情怀”在长期的政党博弈中也无不时时体现。当前苏格兰政坛活跃的主要有工党、保守党、自由民主党、苏格兰民族党这四个党派。苏格兰民族党吸引苏格兰民众眼球之处在于其抛出要求废除《联合法案》,提出与英格兰分道扬镳的政治诉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英国经济的危机时期。连续几届政府的政策非但没能减缓能源危机的冲击,反而起到了助长作用。两党在政治上也都出现了颓势:保守党是因为1972~1974年间希思经济统治政策的失败;工党则是由于人们对其福利国家与经济绩效的不满,以及代表女权主义者、黑人、同性恋者以及裁核运动人士的众多激进的单一一体集团的冲击。由于欠缺拯救世运的能力,政府遭到公众与日俱增的质疑。公众甚至怀疑政府与强势集团沆瀣一气,无力解决英国长期以来的生产力低下、工业落后和劳资关系恶化,罢工频发等问题。”⑦在苏格兰地区,随着经济状况的恶化,地方分权主义的趋势抬头。论失业率,苏格兰和威尔士要比英格兰高,论居民的税收负担和通货膨胀给居民带来的压力却不比英格兰轻。他们不满中央政府英格兰化,更不满地方机关中英格兰的影响的增加。这样,“从经济上要求增加利益到政治上主张分权,成为70年代英国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问题。”⑧

苏格兰民族党则抓住了这个苏格兰民众自治情绪激化的机会,开始致力于推动环境方面的改善并卓有成效,受到了广大苏格兰民众的好评;其激进的,带有民族主义的政治诉求,更是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1969、1970年,青年占苏格兰民族党的比例分别为43.3%和24.8%,远高于工党同期的14.1%与6.2%⑨,苏格兰民族党培养出了一批年轻党员群体。有资料显示这一时期,保守党与工党的地方领导人中有79%年龄在37岁以上,苏格兰民族党中的比例只占到了43%。⑩正是这批年轻的民族党党员,使得苏格兰民族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打稳了根基,能够有足够的实力开始与其他党派进行抗衡;1970~1973年之间,民族党还积极参与到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大讨论中。民族党认为保守党政府在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过程中根本没有顾及到苏格兰的利益,随之而来的共同市场将会引起苏格兰物价的上涨、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涌入,而加入共同体本身也会对苏格兰的民族独立性产生巨大的影响。苏格兰民族党曾在1970年3月派出代表团赴布鲁塞尔与阿姆斯特丹阻挠包括苏格兰在内的联合王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并申明了苏格兰的特殊利益。

而老牌的保守党、自由民主党与工党显然不会坐视苏格兰民族党利用“小国情怀”迅速崛起。为争取民意,各党竞相改变政策,1974~1977年之间,两大党派都有部分人开始考虑权力下放的必要性,但是仍有大部分工党与保守党人士,对这样的想法表示反对,主要表现在1977年下议院在审核权力下放的议案时,众多两党议员均持否定态度。

随着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东出现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疯狂上涨,而恰好在此时位于苏格兰与欧洲大陆之间的北海油田得到探明,这无疑使得苏格兰的独立更多了一份底气。苏格兰民族党则抓准机会扛起这面“石油大旗”宣传。1974年大选前,在英女王议会演讲的辩论中保守党首相爱德华·希思被威尔士分离主义者威尔士民族党领袖提问道:如何看待英格兰、威尔士与苏格兰的民族主义时,爱德华·希思表示大部分的民众仍然支持英国的统一,但是他的回答却无法掩饰当年苏格兰地区的选举结果:苏格兰民族党获得了21.9%的选票,11个议席,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比1970年高出10.5个百分点。同年9月的大选中,得票率更是飙升至30.4%,在英国议会中的席位从60年代的一无所有达到了11个,可见其政策对于民众的吸引力。此时苏格兰民族党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党超越保守党,坐上了苏格兰地区政党的第二把交椅,仅次于工党。

为了重新获得民众的支持,稳定苏格兰民众的日趋增长的独立需求,1976年上台的工党卡拉汉政府开始寻求与苏格兰民族党合作,于1979年不惜抛出“权力下放,成立苏格兰议会”这样的“重磅炸弹”,在全英范围内排斥保守党。以求保住经营了13年,控制着50多个选区的苏格兰“票仓”,但是这次公投却因操之过急并遭到保守党的反对未能如愿。1979年分权化公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该公投要求至少需要占选民总数40%以上选民的投赞同票,而仅有32.5%的选民投了赞同票。公投的失败也使工党政府备受挫败,使保守党政府得以开始连续执政18年,分权化运动也暂告终止。

随后上台的撒切尔政府表现出强烈的英格兰民族主义诉求,撒切尔曾公开表示:“我天生就是一个反对北爱尔兰自治的人,所以我也不喜欢对苏格兰做出‘权力下放的承诺’”。此外,撒切尔政府因出台人头税等一系列政策,激起苏格兰人民的民族主义情感。尽管苏格兰民族党起初在选举中受挫,但此后历次选举中保守党在苏格兰所获议席逐步下降,直至1997年丧失殆尽。在这段时间内,苏格兰民众普遍感受到自己受到了保守党政府不民主的待遇,相较于工党政府较为温和的“权力下放”政策,撒切尔上台之后对于苏格兰民族主义和苏格兰民族党的打压是前所未有的,保守党旨在建立一个具有“民族一体”特色的“同质化”英国。苏格兰民众在保守党治下不仅没有磨灭争取更大自治权利乃至独立的念头,反而将这一寻求民主、自由的“小国情怀”愈演愈烈。1974年到1992年之间,支持工党的苏格兰民众支持“权力下放”的比率从42%上升到了64%,涨幅达到22% ,支持苏格兰民族党的选民支持独立的比率从1974年的48%上涨到了1992年的57%,可见在大部分由保守党掌权的18年时间里,苏格兰民众的“小国情怀”处于一种蓬勃发展的状态,无论是工党抛出的“权力下放”概念还是民族党坚持的独立原则,都受到了本党半数以上的选民支持。格里?斯托克认为,保守党“忽视”了地方政治在保守党的思维中,似乎一点也没有作为政治机构的地方政府感兴趣很少尊重地方决定和选择的传统,没有清晰地意识到民主的地方权威能扮演何种角色。

直到1997年大选,来自工党的托尼·布莱尔占据了整个英国政坛的主导地位,在大选中带领他重整的“新工党”大刀阔斧的宣传激进的“协作政府”政府模式,旨在构建一个地方议会与西敏寺共同治理联合王国的新的政府模式,在其通过以上一系列“权力下放”的政策宣传,工党终于有机会击败保守党得以再次组阁,苏格兰议会也得以成立,这不得不说是苏格兰民众长期以来“小国情怀”所积蓄的一种民族情绪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是政党之间相互利用斗争的一种筹码。在工党眼里,“权力下放”并不像保守党所宣称的那样,是二流政客为了分裂国家、骗取选票所采取的低劣手段,截然相反是一种加强联合王国团结的重要工具,也是消除分离主义的良方。

进入21世纪以来,苏格兰议会在苏格兰地区较为平稳地运行着,而当年工党所主张在苏格兰议会中采取混合选举制(苏格兰议会包括129个议席,通过“胜者全得”的方式选举出73名选区议员,余下的议席通过“填补”政党名单产生)不仅没能使得工党在苏格兰地区获益,反而使得苏格兰民族党这样的较小党派在比例制下“茁壮成长”,因此也就有了2007年苏格兰民族党组建少数派政府,2011年组成多数派政府的翻盘情况出现。纵观各大党派的政治博弈,在你来我往的斗争中,为争取民心相继鼓吹苏格兰自治的概念。“小国情怀”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地激发与催化,因此才出现了1979年和1997年两次苏格兰要求权力下放的公投,诞生了苏格兰议会与此次苏格兰独立公投。由此而见,苏格兰从自治到独立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正是由于苏格兰民众的“小国情怀”在政党博弈的催化下而促成的。

结语

20世纪以来,由于在联合王国中因地位与利益急剧丧失,苏格兰民族滋生出了寻求自治与独立的“小国情怀”。正是在这样民族主义情绪复兴的大环境下,以追求苏格兰自治与独立的苏格兰民族党应运而生,其考虑到苏格兰特殊利益的政治诉求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开始受到了苏格兰民众的广泛关注,使得该党在此之后不断壮大。由此也引起了一场活跃在苏格兰政坛上各党派之间的政治博弈,各大党派均抛出围绕苏格兰人“小国情怀”的不同政治概念以吸引民众,以求在竞争激烈的选举中能够拔得头筹。“小国情怀”一时间成为了各大党派在争取民意时的重要武器,而各政党的政治博弈又在无形中不断地培养、催化着苏格兰民众心中萌发的“小国情怀”,使得这种思潮在民众间不断弥漫开来,成为了促进苏格兰最终走向自治与可能独立的重要因素。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苏格兰独立势力都会对英国的政党选举与政策制订产生不小的影响。由于将大量精力集中于国内政治事务,独立公投甚至对于英国在联合国、欧盟、北约等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也将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对于苏格兰独立中的政党博弈,以及民众所体现出的“小国情怀”等因素是值得我国作为分析当前西欧国际关系所需要考虑的变量。

反观20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类似于苏格兰的“小国情怀”被唤醒,要求权力下放与独立的民族主义诉求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并非其“一枝独秀”。从二十世纪初的爱尔兰独立战争到冰岛于1944年宣布建国、从1995年加拿大魁北克公投到当下苏格兰公投浪潮所带动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等地独立势力纷纷抬头。可以看到这一系列独立事件都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乃至处于后工业化与后现代化的英国也未能幸免。因此,在后工业化与后现代化阶段所出现的民族分裂与独立倾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处在高速工业化、现代化,并逐渐步入改革开放深水区的统一多民族大国而言,苏格兰民众的“小国情怀”问题需要我们提前考量。而英格兰与苏格兰在民族情绪与政党博弈合力所造成的分离倾向正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探讨的实例。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注释】

①Murray Pittock, The Road to Independence?, London: Reaktion Books Ltd, 2013.p.14.

②参见Ewen A. Cameron, Rev. of Independent and Free: Scottish Politics and the Original of the Scottish National Party, 1918-1945, Richard J. Finlay, The Scottish History Review, Vol.78.No.205, Part 1(Apr,1999). pp.141-143.

③⑦[美]比尔·考克瑟 林顿·罗宾斯 罗伯特·里奇:《当代英国政治》(第四版),孔新峰、蒋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50页,第69页。

④Gerry Hassan, The Modern SNP: From Protest to Power,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9.p.32.

⑤⑩James Mitchell, Lynn Bennie and Rob Johns, The Scottish National Party: Transition to Pow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p.21, p.23.

⑥I.G.C Hutchison, Scottish Politic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0, p.125.

⑧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70页。

⑨G. Mercer, "Political Contagion and Party Affiliation: A case of Adults and Adolescents in Scotland", Political Studies, Vol. 21 No. 2 (June 1974), pp.210—214.

Andrew D. Devenney, "Regional Resistance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The Case of the Scottish National Party,1961-1972", 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 Vol.33 No.3 2008, pp.319-345.

Anthony Fusaro, "Two Face of British Nationalism: The Scottish National Party & Plaid Cymru Compared", Polity, Vol.11, No.3 (spring 1979).pp.362-386.

BBC NEWS (1999). Devolution's swings and roundabouts, 7 April. [Online]. Last accessed 11 February 2015 at:http://news.bbc.co.uk/2/hi/events/scotland_99/the_scottish_parliament/306850.stm

朱焱:“苏格兰自治研究”,《国际论坛》,2010年第3期。

李冠杰:“新工党治下的英国地区化进程(1997~2010)”,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责编/张晓

猜你喜欢
独立苏格兰
苏格兰
凯蒂游苏格兰
苏格兰高地求生记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海外星云(2018年1期)2018-01-18 08:36:32
李嘉诚:香港没资格“独立”
环球时报(2016-03-18)2016-03-18 09:08:57
西班牙宪法法院判加泰罗尼亚“独立”违宪
环球时报(2015-12-03)2015-12-03 08:27:05
苏格兰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