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超
摘 要: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孕育了无数文明与创造,经典名著更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所在,灌溉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沃土。但是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人们的时间,从而使人们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更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社会各界的学者与古文化爱好者的推动下,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读经热”,也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将经典诵读列入全国中小学课程,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然而结果并非我们料想的那般顺利,在经典诵读活动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多适当的引导、激励。本文就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细节进行阐述。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经典诵读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品行的规范、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经典诵读作为小学语文的关键部分,在学生思想萌芽时期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卓有成效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本文详细叙述如何有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1.营造浓郁好学的人文环境
1.1校园中:营造“大家一起学国学”文化氛围。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地方,是学生学习兴趣最浓厚的地方。因此,要在学校营造浓郁的国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国学的自主性和自发性。校方可以从视觉方面将学校打造成人文校园的感觉。比如,从学生进入大门开始,可以将大门设计成书本的形式,让学生在进入大门时如同翻开书本的大门,进入知识文化的国度,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可以在校园内摆设一些名人作家的雕像,让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作者本人,拉近与经典名著的关系,提高阅读积极性。另外,学校可以在走廊边悬挂名人画像或者名人语录,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国学文化的魅力。
1.2家庭中:创造“全家国学总动员”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带动孩子一起学习国学文化,营造共同欣赏经典文化的氛围。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工具,比如要为孩子购买教材中要求诵读的名作,购买一些漫画、光碟等助于孩子理解名著的内容。父母还可以对房间进行装饰,悬挂古诗词或者名人名言等,为孩子提供温馨舒适同时具有文化气息的诵读环境。
1.3社会中:呈现“国学花儿朵朵开”社会风向。
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独自生活的。虽然小学生年龄幼小,但依然与社会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是不能忽视社会的力量的。学校可以与社会各负责人协商可以在社区举办一些经典诵读比赛,或者国学文化讲座,让小学生感受到国学文化的影响力。另外,学生家长也可以一起举办文化交流会,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感受文化的魅力。
2.筛选高质量经典文化名著
2.1大纲教材为主。
教材是教育专家为实现适龄孩子的教育目标而精心筛选出来的,也是新课改教学的基础用书,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需要学生细细研读、扎实掌握的。只有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课外阅读的拓展阅读。教材上诗词的挑选,都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在难易程度上是比较适合各年龄层的学生的。比如小学一年级的《锄禾》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简单的四句话,却将农民种田的辛苦描述得淋漓尽致,教育了孩子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要节约每一粒粮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的道理。
2.2课外参考教材为辅。
在新课标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列入教学要求后,小学课程的设置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没有太大难度的,老师要根据当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己的教学认知,适当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类型。
老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开发一些具有特色的参考教材,对学生因材施教。争取在最大限度内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的亲身参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彰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3.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
3.1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诵读积极性。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远计划。教师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诵读时间,保证学生慢慢将阅读书籍变成习惯。首先,老师要帮助学生(必要的时候可以结合家长)一起制订诵读计划。要注意让学生以个人兴趣爱好为依据,估计一天的时间分配,初步安排诵读时间。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要按照正相关的原则设定诵读时间,也就是年龄越大诵读时间越长。例如,小学一年级每天的诵读时间10分钟为宜,小学二年级要逐渐增加到20分钟,而到了小学三年级要达到30分钟以上,因为小学三年级的识字量增加、理解力提高得都比较快,学生在语言上的感知能力基本成型,阅读一般的儿童读物没有太大难度。
3.2指导正确方法,体会经典文化。
阅读并非简单的识字过程,它需要正确、科学的诵读方法。老师在引导学生热爱诵读时,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式。首先要为学生做示范,为学生播放标准的录音,让学生尽量模仿录音的节奏诵读。其次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交流,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在诵读时要带有感情,做到声情并茂。
3.3规范诵读标准,书写读后感悟。
老师要明确诵读时的标准,要教导学生注意停顿、强调、平仄等。感情是诵读的灵魂,古人写诗为抒情,在诵读时要把作者的感情抒发出来。老师要适当解释诗文的大意及感情基调,以便学生理解和更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想及心得写出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
总之,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奠基性作用,是提高文学修养的一种长效的方式,是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的途径,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亭.关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对策的探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4,(20):305-305,308.
[2]何全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价值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2):177.
[3]郎晓露.关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对策的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5,(1):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