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颖
摘 要: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以民族再造为教育宗旨,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农民教育理论体系。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之际,借鉴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教育方法、教育对象、教育策略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晏阳初 平民教育 职业教育 启示
晏阳初是20世纪一位具有世界眼光、世界知识、世界胸怀的杰出本土平民教育改革家,职业教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晏阳初一生从事平民教育工作,先后在河北定县、山东邹平、浙江兰溪、江苏江宁、江津等地开展带有浓厚职业教育色彩的平民教育实验,构建农民教育理论体系,创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这些教育运动是他对职业教育应满足农村教育实际需求的一次伟大尝试,对当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晏阳初先生认为“平民教育”运动大致分为两步:第一是“识字教育”,第二是“继续教育”,两者具有先后顺序,平民的“识字教育”任务完成之后才可进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目标有三种:一是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培养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能力;二是向公民宣传一些常识,培养公民一种普通国民应有的精神面貌和处事态度;三是实施生计教育,培养公民可持续发展意识,给予平民一些生活上的指导,改善公民的生活条件。长期的乡村平民职业教育实验改革活动,晏阳初及其同仁形成了以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学内容。
(一)生计教育。
生计教育用于治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生计教育从农业生产、经济、工业三方面着手,编印生计教育书刊,以达到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环境的目的。训练农民朋友学习使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技术,使农田作业变得简单化、实用化,从而增加生产;组织经济合作解决农民借贷、购买、运销问题,使农民在破产的经济状况下,得到适当的补救;运用本地资源与人力开发农村副业。总而言之,晏阳初提出的生计教育理论是根据当时中国农村实际情况,适应当时要求的教育理论,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具有中国特色。
(二)文艺教育。
文艺教育致力于治愚,提高农民知识力。平教会以河北定县为实验区,根据农民自身实际情况,自编了《千字课》、《平民字典》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读物,同时通过电影、戏剧、广播等方式进行文艺宣传,提高平民文化水平,降低农村平民文盲率。这些往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有利于农民抒发感情、激励精神。
(三)卫生教育。
卫生教育致力于治弱。卫生教育理论是晏阳初深入农村调查,根据中国农村现状,为解决中国当时特有卫生状况而提出的。预防重于治疗,因此,他们确立了一个乡村保健制度,由村而区而县层级的一个有系统的单位保健组织。全村有一个保健员,保健员就是平民学校毕业生同学会会员,经过短期卫生常识培训,他们农闲时挑着保健箱,到村里各家施诊,使各村农民都能及时接受科学的医药治疗。
(四)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晏阳初认为是用于治私的。公民教育要培养平民的公共心,训练团结力。要在一切社会的基础上,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不为私不为利,提高民众的判断力,解救广大劳苦文盲。在实际社会活动中,做好农村自治、农民自立工作。
从中不难看出,晏阳初先生倡导的平民教育运动与职业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职业教育贯穿平民教育始终,可以说,其推行的“继续教育”实质上就是职业教育。
二、晏阳初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晏阳初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不无裨益。
(一)以人为本,明确职业教育对象。
所谓平民教育三大方式、四大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教育,中国问题千头万绪,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晏阳初毕生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是他一生坚守的人生信条,也是他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认为“水能载舟”,若想治国安邦,必须爱民、教民、富民、强民。同时,他从小就是基督教徒,心中深深印下了“博爱、民主、科学”的信念。因而,晏阳初坚持以人为本,从事平民教育运动,探索用教育改造中国农村的道路。
晏阳初从知识力、团结力、生产力、强健力等方面推行四大教育,对农民进行系统科学的培养。我国是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谋生,农民工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之一。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农村生源占绝大部分,他们毕业之后有一部分回家乡工作,也有很大一部分留在城市谋生,因此我们应该给予这一群体更多关注,挖掘这一群体蕴含的巨大的“力”。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需要,切实维护农民各种权益,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紧跟社会、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及时传授给他们最新的急需技术,使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及时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二)不拘一格,创新职业教育方式。
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在一个市或县的范围之内,晏阳初联络当地知名人士或者教育界和其他各界人士与之合作,做大规模的宣传、招生、师资培训,这样一来,这个地方的平民教育学习舆论氛围就浓厚了。因此,要想办好职业教育,单纯采用传统学校式正规教育方法效果有限。应学习晏阳初先生的方式,使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争取社会知名人士的支持,努力改变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的偏见,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创造一个能充分尊重并发挥他们知识技能的社会环境,改变原来“文凭至上”的思维方式,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受教者能力全面发展,积极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三)拓宽聘用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0世纪初,晏阳初毅然放弃美国的舒适工作环境,带领一批高级知识分子深入乡村,了解农民。他提倡从事农村、农民、农田研究的学者不仅要有“科学的头脑”,还应有“农夫的身手”,只有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才能在农村站得住脚,才能有所作为。但是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教师总体职称、学历比例偏低,专业领域及“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这样的状况显然不能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针对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应努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一方面选拔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尤其是职业技术大学的毕业生,不断充实职校教师队伍,使职校师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对现有教师队伍结构进行调整,使一部分年轻基础课教师改教专业课,建立专业课教师继续进修和进企业实践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一支“经验、学术、教学”三者皆具的专业课师资队伍。
2.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聘用方法,积极聘用农业和科技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企业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兼任专业课教师,以弥补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
3.完善村官制度,鼓励大学生村官静下心扎根农村,让乡级以上的干部轮流脱产到校学习,或者用远程教学等手段培训农村基层干部。让一批既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又懂得专业性技术的人才成为现代化农业的一线指挥员。
(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市场调研。
晏阳初十分注重社会调查,他对社会调查的思想与见解对今天的农村职业教育工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供需失衡、岗位匹配度低等问题,很大一部分就是缺乏调查研究,盲目开设专业所致。一方面缺乏对农村的了解,宣传的、推广的科技成果不一定是农村与农民急需的。另一方面农民现实需要的,又缺乏研究,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制约农村的发展。
要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工作者就要深入市场一线,进行实地考察,改变传统职业教育学校“闭门造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情况,提倡“动手动脑”,手脑并用,而不只是在城市里蹲图书馆空谈教育;职业教育方法在选择上要紧贴现实情况,不断改进创新,找出新时期积极有效、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职业教育举措,如采用现场教学和室外教学相结合,采用一体化进行实践性较强科目教学,注重实效性,形式多样化;职业教育内容设置突出实用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市场急需的专业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课程结构。
晏阳初先生在借鉴西方教育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发适合农村的校本教材,创建不同层次平民的人才培养模式,首推“实验式”乡村改造教育,创造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乡村特色的平民教育理论,对我国当前发展职业教育,构建一套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都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会.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D].河北定州:定州晏阳初研究会,1996.
[2]李丽.晏阳初中国特色乡村平民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刘丽娜,李化树.晏阳初职业教育思想再探[J].职教通讯,2011,21:61-63.
[4]刘春生.晏阳初教育思想对新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