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开民智”新闻思想的演变轨迹

2015-09-10 12:37张勇丽
新闻世界 2015年10期
关键词:报馆风气新民

张勇丽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卓越的新闻工作者,“开民智”的新闻思想一直贯穿于其新闻事业的始终。但其“开民智”的新闻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演变。以戊戌变法为分界线,梁启超“开民智”新闻思想的侧重点由前期的“开风气”演变为后期的“倡民權”,而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思想认知的不断更新。

【关键词】梁启超开民智新闻思想演变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中国近代卓越的报刊活动家和新闻理论家。他一生信奉“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开民智”、“造新民”是梁一生新闻思想不变的资质。尽管如此,梁启超“开民智”的新闻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随其政治思想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研究梁启超的生平可以发现,梁启超的报刊活动是为其政治活动服务的,政治思想直接决定了梁启超的办报思想。随着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向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靠拢,其“开民智”的新闻思想也从戊戌变法前的“开风气”、“教愚民”转变为戊戌变法后的“拥西学”、“倡民权”。

一、“开风气”、“教愚民”——戊戌变法前梁启超“开民智”新闻思想探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船坚炮利,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国家主权日益沦陷,亡国灭种的危机日益严重。随着马礼逊、米怜等外国传教士先后进入中国办报传教,宣扬西方先进的科技与开明民主的社会观念,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了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要救国必须自强;要自强,必须变法维新。在封建官僚把持朝政的当时,普通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主张如何才能被封建王朝重视?维新派首要的是要有思想“市场”,使社会各界能广泛知晓和认同维新主张,形成舆论攻势来获取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但几千年的封建压迫,使得民众变得麻木不仁,封建意识、三纲五常已彻底禁锢了他们的思想。“民弱则国弱,民强则国强”,梁启超认为要改造中国,必先要变法维新;要变法维新,必须要开启民智;要开启民智,必须开通风气;要开通风气,非有报馆不可。于是办报成了维新派首先要做的事,而“开风气”、“教愚民”是梁启超此时“开民智”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开风气”主要是指革除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旧风气,开启爱国救亡、维新变革的新风气;“教愚民”主要是针对封建伦理纲常的禁锢和愚昧落后思想的羁绊,大力宣传新思想和新知识,塑造一批“开眼看世界”的新型国民,从而振奋民气,维新救国。

《中外纪闻》是梁启超新闻生涯的开始,从这时起他已开始强调报纸“浸润人心,开通风气”的作用。在筹办《中外纪闻》时,梁启超曾在给汪康年的信中写道:“欲度开会,非有报馆不可,报馆议论即浸渍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①

1897年,梁启超于《〈蒙学报〉、〈演义报〉合叙》一文中指出“人莫不由少而壮,由愚而知。教小学急于教大学,教愚民急于教士夫”,集中阐述了报纸“教愚民”、“振民气”的功能。针对当时封建伦理纲常严重桎梏民众思想的现状,梁启超发表了多篇“广学识”、“教愚民”、“开风气”的文章。《变法通议》中还设《论女学》专篇,论述妇女教育的重要性;刊登《试办不缠足会简明章程》,引领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不缠足运动是梁启超“开女智”的具体实践。

另外,梁启超认为清王朝之所以国力衰弱是因为上下言路不通而导致统治者不了解国情。“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辱数十年,坐此焉耳。”②于是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期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提出了报刊“去塞求通”和“耳目喉舌”功能论。梁启超在文中指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起天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梁启超认为报纸是“喉舌”,可让读者“周知全球大势,熟悉本国近况”,从而使“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上,人才渐出”。为了达到“去塞求通”、“开通风气”的目的,梁启超提出了《时务报》的具体做法: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增进国民见识。

梁启超这一时期“开民智”的新闻观,代表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希望通过办报来“广学识”、“开风气”、“教愚民”,使民众能够认同维新变法,革除弊政,改良与巩固现有政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在国难危重的当时急于向西方学习,维新救国的热切愿望。③

二、“拥西学”、“倡民权”——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开民智”新闻思想简述

研究梁的生平我们可以发现,戊戌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的梁启超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先进思想观念的熏陶,认识到西方自由民主思潮的进步与优越,于是将“开民智”的重点转向了宣扬民主、介绍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拥西学”、“倡民权”成为其此时“开民智”新闻思想的重点。1901年创办的《清议报》提出了“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厉国耻”的报刊宗旨,“此四者,实惟我清议报之脉络之神髓,一言以蔽之,曰广民智、振民气而已。”④发表于《清议报》的《爱国者》一文中集中阐述了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和民权思想,梁启超“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的呐喊引人深思。在《新民丛报》这块阵地上,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的笔名,除《新民说》之外还发表了其他许多政论性文章,宣传鼓吹与“君主”相对立的民主、民权思想。

与此相应,在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的民权思想之后,关于报纸性质,梁启超改变了以往的观点,“报馆者,非政府之臣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也。不宁惟是政府受国民之委托,是国民之雇佣也。而报馆则代表国民发表公意以为公言也。”⑤认为报馆是独立于政府权力的第四种势力;是传播文明的三利器(学校、报纸、演说)之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梁启超前后报刊思想的转变。戊戌变法前,他将报纸看作是政府的耳目喉舌,是替皇帝“宣德达情”的工具,而此时则把报纸看成是独立于政府、传播民主民权思想的利器。此时,梁启超“开民智”新闻思想的重点已悄然转移为让民众认识到“天赋人权”等民主民权观念。

与此同时,梁启超对报刊功能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1902年写的《敬告我同业诸君》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明确地提出了报馆的两大功能。“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文中将报馆的功能明確归纳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这无疑透露出鲜明的民权思想。梁启超在《京报》发表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就是舆论监督“窃国大盗”袁世凯的杰作。

“向导国民”的报刊功能更是梁启超此时“开民智”思想的鲜明体现。梁启超相信“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可以“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⑥并且在“向导国民”的具体做法上,梁启超推崇约翰·弥尔顿的“思想的自由市场”这一观点,他认为“宜以极端之议论出之,虽稍偏稍激焉而不为病”。因为“吾偏激于此端,则同时必有人焉偏激于彼端以矫我者,又必有人焉执两端之中以折衷我者,互相倚,互相纠,互相折衷,而真理必出焉矣。”⑦

《新民丛报》时期,梁启超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报刊“开民智、造新民”的功能。他指出:“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欲维新吾国.,先维新吾民”。这里所说的“新民”是指摆脱了受压迫的奴隶状况,拥有独立人格、自由平等的新民。为达到这一“造新民”的目的,梁启超通过报刊大力传播西学,抨击君主专制和封建纲常,宣扬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等先进价值观,开启民智,改造国民。

综上可以看出,开民智、造新民是梁启超一生新闻思想不变的内容,贯穿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始终。不过,梁启超“开民智”新闻思想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从早期的“开风气”、“教愚民”以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封建主义的报史观转变为“拥西学”、“倡民权”的近代资产阶级报史观。

三、梁启超“开民智”新闻思想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虽然梁启超一生中最辉煌的事业与新闻言论界须臾不可分,但他首先是一个以改造社会、振兴国家为己任的政治家,然后才是一个杰出的报刊活动家。纵观其报刊活动史可以发现,报刊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舆论工具,而通过办报“开民智”是其达到政治目标的手段。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其政治活动密不可分,其“开民智”新闻思想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其政治思想的转变。

戊戌变法前,梁启超受康有为维新变法学说的影响,拥护君主立宪制,其“开民智”的新闻思想多是通过抨击封建伦理纲常,改变民众麻木不仁、自甘堕落的社会现实,鼓励民众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知识,为改良封建统治制度服务。这一时期,报纸是“宣德达情”、“去塞求通”的工具,是维护、改良、巩固现有政权的工具,是政府的“耳目喉舌”。

逃亡到日本后,他更多地接触了西方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理论,逐步接受并不断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卢梭的天赋人权论以及资产阶级国家观、三权分立说等政治学说,认同并赞许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概念,并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与此同时,梁启超在日本与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更多接触,思想上受到革命派的影响,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逐渐向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转变。正如他自己所说:“居日本东京者一年,稍能读东文,思想为之一变”⑧政治思想的转变反映到其新闻思想上即表现为此时他将报纸定位为是不受政府权力干涉的第四种权力,将报纸的功能定位为“监督政府”、“引导国民”。

梁启超“开民智”新闻思想的演变彰显了一位心怀国家的爱国政治家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曲折心路历程。难能可贵的是,梁启超没有被固有的政治思想所羁绊,而是不断探寻和接受新鲜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思想,并矢志不渝地致力于通过报刊活动将新鲜的政治思想传递给国民,以改造国民思想,开启民智。他的如椽大笔在新闻界擎旗鼓动,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被称为“舆论界之骄子。”戈公振曾评价他说:“我国报馆的崛起,一切思潮的发达,皆由先生起端。”⑨

结语

梁启超作为近代民国新闻史上“开民智”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实现国家富强,开启民智,铸造新民,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功不可没。纵观其政治思想蓝图的演变,其新闻思想也由早期的封建主义的报史观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报史观,其“开民智”新闻思想也由早期的“开风气”、“教愚民”嬗变为戊戌变法后的“拥西学”、“倡民权”。虽然其“开民智”的新闻思想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的,难免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属性和历史局限性,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通过办报来开启民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拳拳爱国之心令人动容,其“开民智”的新闻思想对于当下的新闻媒体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督促我们不断思考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媒体该如何“开民智”,以更好地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民众安居乐业服务。

参考文献

①赵丰田:《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1册第43页

②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C].《饮冰室合集》[M].中华书局,1989

③张鑫、姚海燕,《论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变化》[J].《株州工学院学报》,2004(1):110

④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J].《清议报》,1901-12-21

⑤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C].《饮冰室合集》[M].中华书局,1989

⑥⑦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C].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8

⑧梁启超:《三十自叙》[C].《饮冰室合集》[M].中华书局,1989

⑨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87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报馆风气新民
朱俊杰:湖南农民 集报第一人
报馆在中国新闻教育缘起与演进中的双重角色(1912—1949)
近代重庆地方政府的报刊出版活动
风气
报上花花世界报下戚戚小人
风气
风气
风气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