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摘 要: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抓手”,向学生渗透读书方法;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培养语言感受力;要运用评价这个“火种”,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要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锻铸学生思想品格。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不是组织学生“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课文,然后就进行生硬的灌输与机械的训练;相反,教师要凭借教学智慧,遵照学习规律,努力优化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有滋有味地徜徉于语文学习天地中,进而增强教学实效,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给学生提供一个“抓手”,向学生渗透读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要遵循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即每读一遍都不是数量的累加而是阅读的深入推进和理解感悟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教师更不能让学生糊里糊涂、漫无目的地读,而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抓手”、一个“支点”或一根“拐杖”。譬如,在《成语故事》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单(一)”:①默读《自相矛盾》,围绕“夸”字思考:那个楚国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矛和盾的?“夸”的结果如何?②画出相关句子,通过朗读进入角色;③你想对那个夸口的楚国人说些什么?同样,学习第二个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单(二)”:①默读《滥竽充数》,围绕“混”字思考:南郭先生是怎样在乐队里“混”的?“混”的结果如何?②画出相关句子,通过朗读进入角色;③你想对那个南郭先生说些什么?这两个自主学习单所呈现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瞄准文本重点与精彩之处,进行阅读与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学习第三则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时,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借助刚才的学习方法,围绕“点”字进行独立思考。这种“由扶到放”的设计,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既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又传授了读书的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二、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增强语言感受力
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特点出发,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跟语言“打交道”,学会理解和运用语言,促进智力发展,形成综合能力,使之服务于生活和工作。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引导学生由初读感知到精读感悟,再到品读欣赏、咀嚼回味,借助这样的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阅读教学中的很多环节都可以渗透语感训练,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换词比较、反复朗读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学《成语故事》中的《自相矛盾》,执教者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尤其要读好那个楚国人卖矛与盾时夸口的话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他的动作和神态,进而进入角色。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逐渐体会到了那个楚国人喜欢夸口而又察觉不出其观点“自相矛盾”的神情与心理。再如,教师要求学生将“随你什么盾都能戳穿”一句中的“随”换成另一个词,学生换成了“任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弄清了“随”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这也是成语故事追求的一个风格。通过这样的比较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运用评价这个“火种”,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赞美对于学生来说犹如阳光和雨露,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使用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或表达的思想观点情况作出公正评价,以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比如在《成语故事》这节阅读课上,教师贯彻了“学讲计划”理念,适时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把全班学生共分为A、B、C、D、E、F六个小组(开学初就已分好),上课时依据学生回答情况,予以加“分”或加“星”,如回答正确加10分,不完全正确加5分。回答错误不加分;或根据回答的正确程度加不同颗数的“五星”。课后统计哪个小组得分最高或星星数量最多,记入本小组成绩。记分或加星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说了算,体现了民主评议的公正性。这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阅读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热情。
四、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锻铸学生的思想品格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闪烁着浓郁的人文色彩。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学习语文目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是从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受到美的启迪和情感熏陶,学会待人接物,锻铸良好的思想品格,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美好。
寓言故事这种文学形式就是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揭示一个道理,借此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言行。教学寓言在阅读、想象,领悟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究故事的寓意,明白作者创作这则寓言的意图。理解寓意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成语的含义,这样才能赋予故事鲜活的意义,才算是真正读懂了寓言,并以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跟人们的思想言行作比照。比如教学《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时,当学生了解了成语的字面意思后,教师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身边的人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你打算怎样劝说这样的人?这个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踊跃发言,讲述生活中诸多的“自相矛盾”的故事。有的同学讲到自己的爸爸经常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要坚持晨练,可每天早晨总是贪睡,兑现不了自己许下的诺言;有的同学讲到自己的妈妈说要减肥,可是每天晚饭时仍然吃得饱饱的,当这位同学问自己的妈妈为什么要吃得这么多时,妈妈却调侃地说:“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这些活生生的话语或事情说明什么叫“自相矛盾”,体现了学生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是到位的;教师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说话、做事不要自相矛盾,否则会留下话柄,成为笑料。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领生活中的“活水”,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全面实现“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