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oliteness理论来看中日助言行为中的意识差

2015-09-10 07:22杨慧
考试周刊 2015年99期
关键词:言行母语日语

杨慧

摘 要: 由于中日文化背景的不同,日语母语话者和中国日语学习者在进行各种语言行为时,意识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主要利用politeness理论,从配虑度、委婉度、亲近度三个侧面分析中日助言行为中的意识差。通过分析得出,在同样的场景下,日语母语话者的配虑度、委婉度都有比中国日语学习者偏高的倾向,而亲近度则偏低。并且对方是[上]的关系时,两者意识上差异不明显,比较近似,而对方是[下]的关系时,意识上的差异有变大的趋势。

关键词: politeness理论 配虑度 委婉度 亲近度 意识差

1.问题的提起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语言行为,“助言”就是其中之一。本稿所说的“助言”是指出于为对方考虑,而对对方的行为提出建议或意见的语言行为。这种语言行为虽说是为了对方好,但是根据上下②亲疏关系的不同,也有可能损害与对方的友好人际关系。尤其是日本文化重视上下级关系,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不仅要重视日语词汇、语法的学习,还要注重日语的实际运用,根据场合、人际关系等因素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语言表现。如何选择适当的语言表现,和说话人的意识有着莫大关联。日语学习者在使用日语时,过于集中精力于语言形式(语法、句型)上的正确度,而忽略了两者在语言表达上的意识差异,即语言使用的意图。因此,要弄清在相同的场景用日语对人进行助言时,中国日语学习者(以下全部简称为“学习者”)使用的语言表达是否存在问题,其前提是必须弄清日语母语话者①(以下全部简称为“母语话者”)和学习者两者在意识上存在何种差异。本研究将利用politeness理论③,通过意识调查获取数据,进而分析考察母语话者和学习者在进行助言行为时意识上的差异。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Brown和Levinson(1987)的politeness理论

本研究从politeness的角度分析中日助言行为中的意识差。所谓politeness,是指谈话双方为不损害相互间的“面子”,而在语言表达方面体现的一种顾虑。它是由Brown和Levinson(1987)提出的一种理论。Brown和Levinson(1987)提出了日常生活中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注意的「面子(face)」这一概念。他们指出人类有两种欲求,一种是不想被人妨碍,不想被人擅自干扰、干涉的「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另一种是想要被人喜欢,得到别人赞赏、肯定的「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在人类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行为中,存在面子侵害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简称FTA)。根据Brown和Levinson(1987)的politeness理论,可以判断助言就是有可能威胁谈话双方「面子(face)」的语言行为之一。具体的面子侵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助言行为的「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侵害

助言虽说是出于为对方的利益考虑的一种行为,但是在向对方提意见这一点上其实已经侵害了对方的领域,给对方造成了负担。因此,可以说侵害了被助言方④的消极面子。

(2)助言行为的「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侵害

助言的一方尽可能地想要被对方喜欢,可能会担心若是说了多余的事情会不会被对方讨厌。因此,就这点而言,可以说是侵害了助言方的积极面子。

在进行助言行为时,谈话双方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都会有意识地避免侵害这两种“面子”。例如,为了不给对方造成负担,减轻对被助言方消极面子的侵害,助言方尽可能地会想要委婉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为了让对方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善意,减轻对自己积极面子的侵害,助言方可能会想要在助言时,尽可能地表现亲近、友好,缩小与对方的距离感。本研究将会在politeness理论的框架中,从配虑度、委婉度、亲近度三个侧面展开调查,进而分析母语话者和学习者在进行助言行为时意识上的差异。

2.2先行研究

鹿嶋恵(2000)从谈话双方所处的语境及相互作用的角度,试着分析了在助言中的语言表现的选择和意图的传达,指出在实际的谈话场合,助言方在和被助言方的交流中,是结合不断变化的语境,自主选择语言表现的。

中崎(2011)通过比较母语环境下和第二语言环境下中国母语话者提建议的表达选择倾向,考察中国留学生以何种形式体现日本文化的影响,指出与在中国的中国大学生相比,留学生和日本大学生的表达选择倾向呈相似的形态。

虽然两者都以助言行为作为分析对象,但是都并未涉及中日助言行为中意识差的考察。目前从politeness的角度比较分析助言行为意识差的研究几乎没有。

3.调查概要

3.1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日语母语话者和中国上级日语学习者为调查对象。母语话者是居住于日本仙台市的大学生、研究生,共计20名。学习者是分别有8个月到4年2个月在日经验的中国人,共计20名。这些学习者在协助调查时都是在日的留学生,全员都通过日本语能力1级,成绩合格,日语水平都是上级水平。

3.2调查方法

3.2.1意识调查

意识调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意识调查的目的是明确母语话者和日语学习者在进行助言的时候,意识上是否有所不同。

本研究的意识调查,从三个侧面捕抓助言者在向对方进行助言行为时,为了避免这两种“面子”侵害的意识。这三个侧面分别是配虑度(顾虑对方情绪的程度)、委婉度(意思传达的委婉度)、亲近度(是否会向对方表示友好)。具体解释如表1所示。

表1 三个侧面的具体定义

在意识调查的问卷中,将这三个侧面分为1~5个等级从弱到强供被调查者进行选择。被调查者都精通日语,问卷调查采用的是全日文版。

3.2.2意识调查的场景设计

关于意识调查的场景设定,笔者选择了在日本社会和在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中都比较常见的助言场景。将人际关系根据“亲疏上下”分为[亲·上][亲·同][亲·下][疏·上][疏·同][疏·下],共6种。具体如下表2所示⑤。

表2 场景设定的具体内容

4.结果和考察

在本小节,以比较母语话者和学习者的发话意识为中心,主要考察根据场合、亲疏上下关系,两者在配虑度、委婉度、亲近度三方面的变化倾向及差异。

(1)关于配虑度的比较

如表3和图1所示,在该场景中对某人提建议的时候,根据亲疏远上下关系,母语话者和学习者的配虑度的变化走向基本一致,即和听话人关系[疏]的情况,配虑度就变高;[亲]的情况下,则变低,总体走向呈波浪形。但是观察表3和图1可以发现,学习者配虑度的所有数值都小于母语话者,也就是说,与母语话者相比,学习者的配虑度整体上相对偏低。意识上的差异,会对使用的语言形式及表达方式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换言之,学习者在使用日语向听话人提建议时,由于意识上的配虑度比母语话者要低,使用的表达方式可能会使加直接,这样在该场景中学习者和母语话者交流时,学习者进行的助言行为就可能会给对方一定的负担,很有可能会让对方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同时,观察表3和图1,可以发现母语话者和学习者之间配虑度的差距,自左向右,有逐渐增大的倾向。[上]的关系时,两者配虑度的差分别是0.6和0.95。[下]的关系时,两者配虑度的差分别是1.25和1.55。由此可知,根据上下关系,母语话者和学习者意识上的配虑度,在对方是[上]的关系时,是最相近的。而在[下]的关系时,两者配虑度的差有增大的倾向。

表3 设定场景中日语母语话者和中国人日学习者的配虑度

配虑度

图1 设定场景中日语母语话者和中国人日学习者的配虑度的比较

(2)关于委婉度的比较

如下表4和图2所示,根据上下亲疏关系,母语话者和学习者委婉度的变化走向基本上一致,这点和配虑度是一样的。但是整体上来看,与母语话者相比,表示学习者的委婉度曲线还是偏低。而且,在[上]的关系的场合,曲线几乎重合,委婉度的差接近0。但是在[同]或是[下]的关系时,差异较为明显。并且,在上下关系是[同]或是[下]关系的时候,从亲疏关系来看,[亲]的关系时,委婉度的差分别是0.85和0.7。[疏]的关系时,分别是0.4和0.45。换言之,[亲]的关系时,两者委婉度的差异更大。母语话者在对[同]和[下]关系的人进行助言的时候,根据亲疏,对于[亲]的人,委婉度的意识更强,会更多地使用一些委婉的表达方式。反之,学习者相对来说,则可能少用。这样在学习者和母语话者在进行交流时,可能会由于这样意识上的差别,导致误会的产生。而于对[亲·上][疏·上]关系的人,由于两国都有“尊老”的文化,因此对这两种关系时,两者的意识差异最小。

综上,委婉度较差,在[上]关系的时候,最小,而在[同]和[下]关系的时候,比较明显。

表4 设定场景中日语母语话者和中国人日学习者的委婉度

委婉度

图2 设定场景中日语母语话者和中国人日学习者的委婉度的比较

(3)关于亲近度的比较

如下表5和图3所示,在该场景中,根据上下亲疏关系,母语话者和学习者的亲近度的曲线走向基本一致。[疏]的关系时,两者亲近度都变低,[亲]的关系时,刚变高,两条曲线都呈波浪走向。但是两者相比较,可以发现表示学习者的亲近度曲线要比母语话者的略微偏高。也就是说,在对带病工作的人提建议时,不论与对方的上下亲疏关系如何,学习者比母语话者更偏向于通过向对方表示友好、亲密,显示自己的关心,缩小与对方的距离感,从而让对方喜欢自己,减轻对自己的积极面子的损害。

表5 设定场景中日语母语话者和中国人日学习者的亲近度

图3 设定场景中日语母语话者和中国人日学习者的亲近度的比较

5.结语

本研究从politeness的角度对中日助言行为中的意识差进行了考察。通过分析,可知在设定场景中,母语话者的配虑度、委婉度都比学习者偏高的倾向,而亲近度则偏低。并且母语话者和学习者之间配虑度,委婉度,亲近度差异最小的是对方为[上]的场景,差异大的多是对方为[下]的场景。之所以[上]的场景差异小,是因为中国文化中也有尊敬上级、尊敬长辈的思想,可以说,双方文化中在对于[上]的关系的人的场景中,想避免双方“面子”损害的意识是相近的。而对于[下],中国人的配虑意识却没有日本人明显。当母语话者和学习者之间进行助言行为时,这种意识的上差异,可能会导致双方交流误会的产生,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不仅要注重语法等方面的学习,对两国这种意识方面的差异也是有必要了解的。希望本研究的结果能给日语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一些启发。

本研究中调查的对象为在日本生活的留学生,意识上面和日本人相对来说比较接近,今后有机会的话,当以在国内的学习者为调查对象,这样可能双方意识上的差异会更加明显。

注释:

①本研究所说的日语母语话者指的是以“日语”为母语的人。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指的是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

②[上]指的是听话人是说话人的前辈、上级的关系。[下]指的是听话人是说话人的后辈、下级的关系。[同]指的是听话人是说话人的同辈的关系。[亲]指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关系较为亲密。[疏]指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关系较为疏远。

③politeness理论,日文译为“ポライトネス理論”。与politeness相关的理论有许多,例如Leech(1983),Brown & Levinson(1987)等。Leech(1983)提出的理论在许多研究论文中广泛被译为“礼貌原则”。而本研究中所说的politeness理论指的是Brown & Levinson(1987)提出的理论。

④所谓“被助言方”,是指谈话双方中受到别人劝告,接受建议的人。而“助言方”则是指谈话双方中提建议(劝告)的人。

⑤在意识调查的同时,笔者还做了谈话完成测试。由于本稿的主要目的在于比较中日助言行为中的意识差,并不涉及具体使用的语言形式,因此在本稿中,暂不对谈话完成测试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考察。

参考文献:

[1]Brown,P.& 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滝浦真人.ポライトネス入門[M].日本:研究社,2008.

[4]鹿嶋恵.『助言』における表現選択と意図の伝達-相互作用過程とコンテクストからみた談話分析-[J].三重大学日本語学文学,2000,11:106-94.

[5]中崎温子.第二言語環境下における留学生の「文化馴化」の一考察-L1とL2環境の中国人アドバイス発話比較を通して-[J].言語と文化,2011,24:139-155.

猜你喜欢
言行母语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母语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母语
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妙语连珠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