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众多课例的实践,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理念为指导,探讨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整合的实践及引发的思考,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更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走入教学课堂。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有效改进和完善,是教学改革质的飞跃。对于传统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说,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声情并茂、知懂并重,化难为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
一、丰富的媒体资源,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是疲于奔命的,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无所适从。因为文言文课文的作者与现实距离久远,以现代人的角度理解古人的思想有一定难度。借助网络媒体,可以跨越时空,使教学中涉及的一些抽象的事物、不熟知的现象等生动、具体、直观地再现出来,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水平的不足,又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充教材内容,优化学科教材,促进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出多向的、差异的、立体的新气象。
(一)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信息技术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郦道元的《三峡》一课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巴东三峡巫狭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壮阔奇景呢?我適时地播放一段长江三峡的录像片,那直插云霄、连绵不绝的山峰;那矗立山巅、婀娜多姿的松柏;那渔夫的晚唱、猿猴的长啼,这一切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柔美的音乐,唯美的画面,配上绝美的文字,使学生如痴如醉,这是教师用多少语言描绘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图片音乐,加强记忆。
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到位后,便是背诵。此时,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并巩固记忆。
1.利用图片提示记忆内容。有些文章学生难以背诵,教师可利用文章重点段落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背诵。如教《核舟记》,在背诵第二部分的时候出示放大的核舟图片,然后按顺序让学生记忆。特别是船头的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人的神态呼之欲出,学生就能轻松背诵。
2.利用音乐营造记忆佳境。在学生朗读背诵时,上一段柔美的音乐,可放松学生的心情,营造轻松的气氛。例如背诵《陋室铭》时播放古筝曲《广陵散》,背诵《与朱元思书》时播放《高山流水》,这都是创造良好记忆环境的不错的选择。
(三)利用视音频,激发情趣。
课堂教学中利用视音频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兴趣调动起来融入作品中。例如教《破阵子》时,视频朗读时音乐雄浑、鼓点声声,朗读声铿锵有力,配以马蹄阵阵,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到遥远的古战场。还可通过视频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
(四)有效整合,拓展思维。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注意学科间的融合,注意知识的迁移、整合。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比较、整合、联想等。例如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可用网络媒体显示郦道元的《三峡》中的片段、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片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以体会山水的奇,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
多媒体网络具有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动画及视频图像等进行实时处理,变成集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教师难以用平面语言创设的情境得以再现,大大丰富教学资源,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
二、借助网络交流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
借助网络交流平台的便利,学生可以进行信息交流、信息加工、协作学习、探索创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又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
比如在教学《论语》时,可以建立班级论坛,对儒家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学习,也可以组织QQ群,进行文言文知识的讨论交流,将学习由课堂拓展到网络中。这种不受时空限制、更开放的交流,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独立思考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学生不必按某个固定的顺序学习,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的速度、顺序和难易程度。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引发的思考
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应清醒地认识到,它与学科的整合是有限度的,所以在此提出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几个误区,以供思考。
(一)以影像代替文字。
有的教师一味追求信息技术带来的形象性、生动性,殊不知,过于形象化的诗文内容其实极大地限制了文本本身带给读者的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诗文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刻思想意义变得浅薄无味,特别是对这些经历尚浅还不能理性思考问题的中学生,这样教学会产生“千人一面”的恶果。
(二)重激趣忽略要点。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用具,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如果教师在设计上没有抓住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仅仅是为了激趣,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所谓生动、形象的多媒体信息上。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兴奋点很多,但是具有厚重的文学底蕴的古诗文给人带来含蓄隽永的美感和润物无声的熏陶,学生就丝毫没有感受。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