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伟
摘 要: 初中化学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精神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涨,因此课堂教学效率相对低下。“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生本课堂有效构建。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教学做合一 生本课堂
从初中化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来看,初中化学教学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而初中化学课程的知识内容本身与现实生活就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贯彻和落实“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的应用,旨在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中解放出来,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实践之间的联系,实现化学知识教学的形象化、具体化与生动化,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化学课程的价值与魅力,提高化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在“教学做合一”中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热情
结合初中化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丰富化学教学途径与手段,这是构建生本课堂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1]。要想充分保证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主体性,深入贯彻生本教育理念,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在“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自身教学引导作用的合理发挥,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对此,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转变“以我为主”的教学观念,主动放低姿态,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化学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探究欲望,这样才能促进生本课堂的有效构建。
例如,在初中化学“化学肥料”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从家中拿一些养花的化肥,自己通过化学实验分析化肥的主要成分,反思化肥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化肥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危害,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化学肥料的作用与危害,这样可以密切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地位,加快生本课堂构建。
二、在“教学做合一”中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
对于初中化学教学而言,由于学生的化学专业素质和化学科学思维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如果一味采取单向性灌输教学模式,将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原因就在于学生并没有对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进行真正的理解,机械性地记忆后很容易忘记,学生甚至因此丧失学习初中化学的热情和自信心。鉴于此,初中化学教师要多选择“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化学教学内容实践化、形象化、具体化,减少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主动性、主体性,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内在魅力,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2]。
例如,在“制取氧气”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互动性等多种特征,是实现“教学做合一”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重要载体,初中化学教师要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参与性、互动性实验项目,如让学生用塑料瓶、输液器等自制集气瓶、水槽、导管等实验器材,不仅实现对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流程的优化,还实现“教”、“学”、“做”之间的统一,确保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在“教学做合一”拓宽学生初中化学学习的空间
初中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但是课本知识内容毕竟相对有限,如果化学教学仅依赖教材并限制课堂教学活动,那么必然影响化学科学精神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成效。同时,传统初中化学教学多以中考为导向,化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外作业布置上多对课内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或让学生对最近新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机械性记忆,如背诵化学方程式和知识点等,课外作业形式显得过于枯燥和乏味。对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内外要适当拓展化学教学空间,可以多设置一些生活化课外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寓学习于生活中,进而形成对生本课堂的有效促进。
例如,在“爱护水资源”、“燃料及其利用”、“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章节教学中,教材内容基本围绕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环境保护的措施展开的,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把握住“环保教育”这一主题,适当拓展教学范围,拓宽学生学习空间,进而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四、结语
“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在初中化学生本课堂上的引入,教师的教学责任主要不在于“教”,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边做边学,这样可以充分保证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促进初中化学生本课堂的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1]颜洁.教学做合一,让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更具探究性[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5,0(2):82-82.
[2]凌俊.初中化学“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实践[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4,0(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