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慧
摘 要: 当今学生优越感强,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如何让学生在“学”和“讲”中忘我地汲取知识,通过“学”,感悟和应用知识;通过“讲”,训练和提升思维。教师在“学讲计划”的课堂中究竟发挥什么作用?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学讲课堂 小组合作 教师作用
目前,小学课堂上学生的语言交流行为主要以课堂回答问题为主,学生的学习呈被动状态,不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很差,不能够当好学习的小主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学讲”的课堂中只是引领者,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有效实现“学讲计划”目标。
一、改变课堂生态,建构“学讲”课堂教学模式
彻底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等低效教学模式,探索建立以“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讲出来、教别人”为特征的“学讲”课堂,形成“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六环节学讲课堂教学模式。
二、如何让学生“讲”的更精彩
1.给学生营造“讲”的氛围。
尽可能让每位学生对课堂有效问题自主地进行讨论,进行研究,进行深入的思考,再互相交流,各抒己见,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上课,在回答问题上最大的担忧是答错问题被同学耻笑,被老师批评。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时刻为学生着想。孙双金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说:“大家在课堂上要积极大胆发言,如果回答对了老师表扬,回答错了,老师也会表扬你,因为你非常勇敢。”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一个比一个踊跃,一个比一个的回答有质量,这就是激励的作用。
2.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让学生“想好”再讲。
在现实课堂中,老师喜欢提出问题后立刻叫学生回答。但这种做法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比较肤浅。因为问题刚提出马上就举手回答的学生一般是思维比较敏捷型的,思维比较深刻型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所以,“留白、等待”会让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想好”后再说,学生会说得有理有据,说得连贯些。
3.创设情境,让学生“讲”得有意义。
每一堂课都有大量的师生对话。这些对话,大部分指向问题的答案,有些学生说的是一个词,有的学生说的是一个短语,有的学生说的是一句话,而教师对于学生的“讲”有时更侧重于“讲”的正确性,往往忽略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通顺、内容的具体与是否有内涵。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可以为学生的“讲”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们就能够在设定的情境中,在角色的互换中,产生“讲”的愿望,生成“讲”的语言,从而“讲”得通顺,“讲”得具体,“讲”得有意义。如我最近执教的一节课,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说话情境铺设:
师:沙漠旅行结束后,小骆驼又来到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此时它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生:小骆驼会骄傲地对小红马说:“小红马,我的脚掌虽然又大又厚,可是在沙子松散的沙漠里,我的脚掌却不能陷进沙子里,可是如果是你在沙漠里行走,恐怕你的脚就陷进沙子里拔不出来了呢!我背上的两个肉疙瘩虽然难看,但是里面可以贮存许多养料,足够我们路上吃的了,如果是你,早就饿死了!我的两层睫毛虽然不好看,可是在沙漠里,风沙铺天盖地的刮过来,我就可以抵挡风沙,风沙进不到我的眼睛里,要是你,早就被风沙迷住眼睛看不见路了!所以你不能只看别人的缺点,你也要想想它们的用处啊!”小红马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
看,学生们说得多好,这都是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都是大家集思广益的精华,在小组中达到了互帮、互学的学习目的。老师要改变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质疑,问出学生的兴趣,问出学生的自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讲”的欲望。
三、指导学生“讲”的方式,学会小组合作
1.发表个人观点。
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观点不同,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观点,他们会很快乐。
2.有效参与小组讨论。
我班的分组情况是按照围圈式的坐法,让学生面对面地坐,每六张桌子拼在一起,把整个班分成了八大组,每组6个人,这样排桌椅能营造活跃的讨论氛围。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形成小组内特有的观点。
3.小组汇报形式。
为了体现小组集体的智慧,可以让小组集体站起来汇报,如果组内的同学说得不完整,可以由组内其他学生补充。我以加分制表扬激励小组回答。每组为一个单位,不管哪个人回答的问题,都给他这组加分,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和口号,每周五合计这周每组的分数,选出本周的冠军组,并发奖品。这个办法在实施以来效果很好,不仅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4.激发小组间展开辩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看待问题或解决问题的不同观点,故意创设“冲突”的情境,让不同的小组展开辩论,学生学习的情绪非常高涨。
5.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积累。
从开学初期,我在班里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活动。就是让学生按照座位顺序,课前准备好自己演讲的内容,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到台前讲给全班同学听。除此之外,每周还进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课,让学生将自己收集来的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好词、好句、好段与大家一起分享。每月举行一次好词、好句、好段接龙游戏课。这样在各种形式的“讲”的训练活动中,学生的素材得到不断积累,在此基础上,学生感受到了积累的乐趣,同时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如此,既提高了学生“讲”的技能,又充实了其“讲”的“资本”。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学的时代,通过课堂实践,不断组织摸索,不断更新方法,让孩子们在“讲”的过程中,忘我地汲取知识,通过“讲”,训练思维能力。当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时,一定真正掌握了知识,能融会贯通地应用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