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琴交挚友,以乐会知音

2015-09-10 07:22景作人
音乐爱好者 2015年1期
关键词:子期高山流水伯牙

景作人

在2014年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武汉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歌剧《高山流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该剧以独特的立意和风格,吸引了众多观赏者。这部歌剧由黄维若编剧,莫凡作曲,曹其敬导演,由武汉歌舞剧院、武汉爱乐乐团联合演出,王燕指挥。通过评选,它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歌剧节的“优秀剧目奖”,同时还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单项奖。

《高山流水》是一部雅致的歌剧,它的题材选自春秋时代楚国伯牙与子期以琴交挚友,以乐会知音的故事。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雅”剧,它并不宏伟壮观,亦不高大绚烂。“诗化”的音乐语言内在而雅致,揭示出人世间知音难觅的道理以及“天人合一”的道家境界。

剧作家黄维若另辟捷径,运用楚辞的方式架构歌剧,在情节上将春秋故事与明代冯梦龙的小说相结合,清晰地展示了伯牙、子期邂逅偶遇,共论“高山”,同品“流水”,子期身逝爽约,伯牙“毁琴而断宫商”的愤世绝唱。

《高山流水》区别于一般歌剧,它本身是一部两个男人之间的戏,在情感安排上很难把握。为此,编剧特意设置了“高山”(女中音)、“流水”(女高音)和仙女玉衡(女高音)这三个女性角色,她们的穿插与铺垫给整部歌剧带来了角色、情绪与声部方面的调节,使剧中的抒情性和戏剧性能够在一种细腻的对比中呈现出来。

《高山流水》的“雅”体现在多方面。首先,它是一个带有寓意性的音乐戏剧作品,其关键词在于“精神”二字。伯牙抚琴,但高雅的琴声无人领悟,这本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无情折磨。偶遇子期后,伯牙的音乐得到了理解,高山流水的境界得到了欣赏,这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释放。然而,当子期身逝爽约,伯牙此世再无知音时,一个精神世界坍塌了,那一刻的孤独、彷徨与怀念,如同人世间的“神界黄昏”,使他逐步走向了绝望的终结。

《高山流水》的第二个“雅”在于其意境的奇特。它的表现方法是从内向外揭示,而非从外向内包装,故而音乐的情绪与戏剧的动感都体现在内在的“隐形”张力上。歌剧中的人物设置和关系简洁清晰:伯牙与子期作为主角是两个典型性的人物,两者之间的关系带有偶然与必然的双重性,而高山、流水、玉衡、钟母等人物则是围绕典型而设立的均衡角色,她们在剧中起到了烘托、包容、释疑、帮衬的作用,为全剧精神主题的呈示与升华做了必要的铺垫。

歌剧中,高雅与世俗(或说庸俗)之间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交锋”。当伯牙一次次被楚王和晋王嘲笑,又一次次地被宫女们戏弄时,高雅而纯洁的音乐显得那样脆弱而无力,但当伯牙将音乐付诸自然并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它便迸发出了永无休止的青春活力。这一切,君王与常人是感悟不到的,唯有樵夫钟子期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回应。他听出了高山,听出了流水,更听出了伯牙难以言表的内心愿望……这就是知音的力量、知音的价值、知音的作用。《高山流水》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心心相映、乐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高山流水》的音乐写得很耐人寻味。作曲家莫凡有着不凡的歌剧感悟力和音乐塑造力,并有着多部歌剧和清唱剧的创作经验。对于《高山流水》这部新作,他力求在音乐表现上有所突破,故在风格上强调了音韵化、地域化、诗意化这些特点,为歌剧音乐标注了“雅”的定义。他运用琴曲音调作为主导动机,自始至终贯穿全剧,使歌剧的主体音乐风格蒙上了一层淡雅、委婉、清静的色彩。

在人物的音乐设计上,作曲家做了独具匠心的安排。对于伯牙(男高音),他采用了率直而高亢的音乐基调,其中不乏激情与天真,还有一些孤独的深奥与清高。钟子期(男中音)的音乐大气、自然,有着宽厚的成熟感和质朴的灵气,与伯牙的音乐形成了问答相接似的对比。楚王和晋王的音乐则是愚昧的,楚王多些“霸”气,晋王多些“嘲”气,两个倡优则同《图兰朵》中的“平、庞、彭”一般,音乐戏谑而调侃,起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

玉衡、高山、流水的音乐也都各有特点。对于这三个女性角色,作曲家赋予了她们“歌剧化”的音乐。其中玉衡(女高音)的音乐较为飘逸,体现出了“仙”的感觉;高山的音乐略微深沉(女中音),体现出了“山”的稳重;流水(女高音)的音乐则活泼纯洁,体现出了“水”的清澈。虚拟的三人在剧中时隐时现,伴随着伯牙、子期的“乐境”,为人们带来了天地与现实相融、自然与超越之美的境界。

钟母的唱段虽不多(只在子期身亡后有一段),但音乐却有着无奈的悲哀感。对于伯牙来说,她的哭诉令其愕然,震撼恰似晴天霹雳。不要小看这一小小的唱段,它是全剧的戏剧转折点,是剧中人“喜怒哀乐”的倾覆之源。伯牙由此失去了希望,观众由此看到了悲剧……这是多么令人揪心的一刻呀!

歌剧中的合唱写得很有意思,我将它们视为“宫廷小合唱”,很有听点和看点。这些合唱大多为宫女们的调侃唱段,音乐写得轻佻而浮夸,与伯牙、子期的“高雅”相比,有着鲜明的反差效果。当然,剧中也有伴随着武士(舞蹈演员)动作的“粗野”合唱,这些音乐有渲染性的,也有戏剧性的,它们在剧中穿插游离,在戏剧场面上很有震慑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莫凡在此剧中表现出了娴熟的器乐写作技巧。剧中穿插的一些“楚风”和“晋风”舞曲写得生动而富有情趣,为整部歌剧音乐的变化带来了色彩上和情调上的调剂。

歌剧中的咏叹调、宣叙调及重唱写作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民族化迹象以及中西结合的韵味,伯牙与子期的邂逅采用了遥相对唱的形式,给人们带来了辽阔空旷的偶然感,这样的安排使得剧情骤升了一丝悬念式的心理变化,从而也使其后的戏剧性显得愈加自然。

歌剧中的乐队部分写得很“收敛”,这也是本剧内在化、自然化、雅致化的一种体现。全剧音乐是在“诗韵”和“乐韵”中求得弹性和张力的,故乐队的表现层次十分细腻,甚至有些“印象派”的味道。中国的“诗韵”与“乐韵”有着特殊的节奏规律,同样有着“内凝外散”的结构特征,而这一切均在《高山流水》中有所体现,这本身是非常不易的。

曹其敬导演是现今中国歌剧导演中的“旗帜”性人物,我钦佩她的执导理念和执导风格。她能够在不影响演员唱段的同时,使他们尽可能地表现出角色的个性,继而达到各种戏剧上的要求。除此之外,她还善于调配演员的“对手戏”,对于伯牙、子期两个男性知音间的“纯情”处理得相当到位。再有,她非常重视舞台的整体造型感,能够将歌剧的整体场面调配得完善完美,而且完整。由此,人们在看她执导的戏时,见不到舞台上的“臃肿拖拽”,取而代之的则是视觉效果上的整洁醒目。

《高山流水》中另一个被人们所关注的是舞美设计。以全剧的“雅”为风格基准,歌剧的舞美亦是紧紧相靠。这部歌剧的舞美设计非常简洁,全台没有大型的道具设备,只有天幕上淡淡的随笔画彩。当一些大的场面出现时(如楚王宫和晋王宫场面),设计者采用了舞台上左右移动的活道具,给人们以正在翻页读书的感觉。伯牙抚琴时只有一个简单的琴台,周围高山、流水二女翩翩围绕,凝练素雅。子期出现时,台口深处的大山造型隐隐阔阔而富有诗意,此时知音的由此而出,象征了自然赐予伯牙的音乐之福。

作为一部原创歌剧,其首要目的是得到人们的认可。《高山流水》自创演以来,尽管不是有口皆碑,但也受到了不少好评。我个人对这部歌剧持肯定的态度。我喜欢《高山流水》,并非因为它在艺术上如何“高大上”,而是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感触,即艺术触及心灵、精神得到净化的感触。正如作曲家莫凡自己所说:“穿越春秋,潜入伯牙心灵。这是一次精神境界的邂逅,抑或是先人赐予的全新感悟。”灵感是内在的,精神是超脱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人们才能够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到音乐的伟大。

《高山流水》的二度创作值得肯定。除曹其敬导演外,执行导演兼指挥王燕也功不可没。王燕原为中央歌剧院指挥,有着较为丰富的歌剧指挥经验,近年来兼学导演,乃曹其敬的高徒。此次《高山流水》的上演,王燕充分展现了各方面的才能。她执导精确,指挥若定,颇受专业人士的好评。

A组饰演伯牙的男高音李爽和饰演子期的男中音孙砾都是富有经验的歌唱家。李爽的声音条件非常好,剧中几段颇具难度的咏叹调唱得十分轻松。孙砾的声音尽管不在最佳状态,但音乐也完成得比较完整。

饰演玉衡、高山、流水的三位演员朱瑾、万景、徐世杰(均为A组)亦表现出了很好的潜质,她们的唱、演都令人信服和满意。饰演钟母、楚王、晋王、倡优甲乙的鄢琳、张征、贾延、宋鹏、杨烁,其表现均有各自的亮点。

此次共同合作《高山流水》的武汉爱乐乐团声音细腻而富有层次,技术上精确而少有瑕疵,他们为歌剧的成功演出贡献出了不小的力量。

当然,《高山流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从剧本上说,歌剧人物的塑造显得较为单薄草率,伯牙的高雅之处表现得不够充分,也未将“音出于心,乐出于境”的境界表达至深,故让人有其在楚王宫和晋王宫所受到的羞辱是很正常的感觉,观众难免也会产生出与两王相同的嘲笑感。钟子期的出场很神秘,由于事先对人物未曾交待清晰,故人们对他的出现大有“神仙”驾临之感(假扮樵夫的仙人),这与二人后来结为知音挚友的情节产生了一些人物形象上的差距。

次之,歌剧也有些过于诗意。尽管导演强调了音乐的内在张力及雅致的特点,但对于构成戏剧因素的歌剧情节来说,未免过于“理智”和“静态化”了。其实,此剧完全有可能加入一些更为戏剧化的因素,使人们对伯牙、子期这对“绝世知音”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现在的匆忙与突兀则缺乏充实感。歌剧的最后,伯牙永绝宫商,遂将宝琴与知音同葬,从歌剧观赏的角度来看,这个情节安排得过于“文”了一些,不如小说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来得富有震撼力。

《高山流水》的音乐兼具儒雅与抒情,但动力不足、感染力不强是其主要缺憾。我个人认为,歌剧不应只给人们留下“清高”的印象,而应该让观众的内心受到强烈的“撞击”,继而得到精神上的“顿悟”与“升华”。从这方面来看,《高山流水》的创作似乎简单了些,音乐上的感染力还有待加强。

除此之外,歌剧还有许多显得单薄的地方,例如过分简单的舞美、过分平面化的舞台呈现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体而言,《高山流水》是一部有韵味的作品,与当下中国原创歌剧中“用力过猛型”的作品相比较,它的优点是十分鲜明的。称之为“雅”剧,《高山流水》当之无愧。

猜你喜欢
子期高山流水伯牙
重逢
伯牙鼓琴
顾致农《高山流水》
知 音
转身①
高山流水
香 樟
高山流水
临街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