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清
公元九世纪,伴随着平行奥尔加农的出现,西方音乐正式踏入了多声部发展的轨迹。在近一千二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西方音乐经历了从单音音乐到复调音乐再到主调音乐的转变,从最开始刻画神的形象转为描述人的情感,为了适应音乐的需要,作品体裁也不断丰富、扩充,协奏曲这一体裁也不例外。
协奏曲,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显示独奏乐器个性及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在巴洛克时期之前就存在协奏曲这种音乐体裁,音乐家常用“Concerto”一词形容形式自由的各类声部组合,这一时期的协奏曲主要强调不同声部组合的协调一致。随着西方音乐的发展,到了十七世纪,“协奏曲”又被赋予新的意义。这个时期的协奏曲更加强调“竞争”与“斗争”,突出两个声部或者两种(组)乐器之间的冲突对比,这一含义沿用至今。
十八世纪初乐器制造业空前发展,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现代钢琴。自此之后,钢琴逐渐取代羽管键琴,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钢琴音乐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西方音乐史上,创作钢琴协奏曲的作曲家可谓汗牛充栋,如莫扎特创作过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贝多芬有五首钢琴协奏曲等。本期附赠唱片主要是两首不太经常上演的钢琴协奏曲——卡巴列夫斯基《D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50)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升C小调钢琴协奏曲》(Op.30)。
卡巴列夫斯基(1904-1987),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生于圣彼得堡,曾受教于苏联著名作曲家米亚斯科夫斯基,194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87年逝世于莫斯科。总体来说,卡巴列夫斯基是一位不那么激进的作曲家,音乐语汇偏向传统。他曾多年致力于苏联中小学音乐教育,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儿童音乐作曲家之一。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以罗曼·罗兰小说为蓝本的歌剧《科拉斯·布勒尼翁》,其著名的序曲兼有典型的俄罗斯忧郁曲调和狂野的节奏,常常被单独拿出来演出和录音。
卡巴列夫斯基共创作了三首钢琴协奏曲,其中《D大调钢琴协奏曲》为第三首,作品献给年轻演奏家,于1952年创作完成。阳光与和谐的音响在这首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这首作品的演奏技术也较为艰深,需要演奏家极其敏锐的弹奏能力,是青年钢琴家的试金石。全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很快的快板(Allegro molto),第二乐章是稍快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第三乐章是急板(Presto)。
第一乐章由一段戏剧性的号角声引入,随后钢琴声部开始演奏,这种创作手法近似于柴科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主题再现之前,出现了戏剧性的华彩乐段,充分展现了钢琴的音乐性与技巧性,随后进入主题再现的段落。第一乐章在一段短促的号角声中结束,与开头形成呼应。
第二乐章开始于G小调。这一乐章的风格非常纯粹统一,钢琴家在琴上演奏一系列的音节,这时的管弦乐队用拨奏进行伴奏。在小调主题再现以前,出现了一段极其明快的大调色彩的音乐,节奏轻快,乐队演奏的力度也加大了,充分与小调色彩的主题形成对比。在主题再现以后,乐曲又恢复到宁静的气氛,逐渐结束。
第三乐章以极快的速度开始,中段的进行曲出现,打破了原有的节奏律动。结束部分,乐曲恢复了乐章开始时的速度,全曲在疾风骤雨中达到高潮。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是一位俄罗斯作曲家,在季赫温出生。他和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巴拉基列夫、居伊并称为“强力集团”。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56年在圣彼得堡入海军军官候补生队,同时业余时间学习钢琴演奏、观赏歌剧及听音乐会,与巴拉基列夫等人交往,交流音乐创作感受。1871年,他成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他的学生有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奥托里诺·雷斯皮基、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写有十五部歌剧、多部管弦乐以及合唱曲、室内乐、钢琴作品、歌曲和改编曲等。
《升C小调钢琴协奏曲》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一生中创作过的唯一一首钢琴协奏曲。这首作品完成于1882到1883年,并于1884年3月在圣彼得堡巴拉基列夫音乐学校首次演出。作品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类似波尔卡介于中板与小快板之间的演奏速度(Moderato-Allegretto quasi polacca),第二乐章是快速的行板(Andante mosso),第三乐章是快板(Allegro),三个乐章连续演奏,一气呵成。
1881年,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以后,巴拉基列夫重新开始关注俄罗斯音乐。在免费音乐学校1881至1882学年,巴拉基列夫正式向自己的同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建议创作一首钢琴协奏曲。然而,这难倒了里姆斯基科-科萨科夫,因为他并不是一位钢琴演奏家。在经过反复的思量以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还是决定尝试一下。在作品创作完成后,他写道:“我们必须承认,这首钢琴协奏曲听上去是如此的美丽动人,钢琴的技巧与音乐结合得如此完美!”听完这首曲子以后,巴拉基列夫也被深深地打动,赞扬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过人的创作才能。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坦言,《升C小调钢琴协奏曲》受到李斯特的启发,尤其是李斯特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全曲是连贯演奏,一气呵成的,乐章与乐章之间是自然的过渡,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同时,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装饰性技巧也启发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李斯特钢琴协奏曲不同的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钢琴协奏曲是单主题的。音乐的主题从巴拉基列夫1866年出版的民歌作品中汲取到了灵感。他把这首民歌与李斯特的主题呈现方式巧妙地结合,在融入自身的风格与特色后,终于创作出了我们今天听到的这首《升C小调钢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