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得自己演奏》(Aber spielen müssen Sie selber)
作者:汉斯·乌尔里希·施密特(Hans Ulrich Schmid)
德国Georg Olms出版社,2013年出版
说到音乐舞台,人们大多只关注着艺术家或者编剧、导演,很少会想到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经纪人。 两年前,传奇的德国经纪人施密特(Hans Ulrich Schmid)去世,享年八十六岁。这本小书《您还得自己演奏》就是他自己的回忆录,德文版,2013年问世。施密特原本想当一名钢琴家,却在施坦威钢琴公司从事了管理工作,最后发觉成为一名音乐经纪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于是他以“简朴寒酸”的条件起家,创建了KDS音乐会策划公司,为这份职业披肝沥胆,终于成为了业界的旗帜性人物。
施密特在选择音乐家方面,多少有一点倾向性:英国音乐家常常优先,比如马里纳(及其麾下的圣马丁室内乐团)与施密特的合作关系经久不衰,书中大段深情的、对指挥巴比罗利的性格刻画亦是明证。此外,布伦德尔、索尔蒂、布列兹等人也是他签下的成功案例。至于本书的标题,施密特之女柯内莉亚表示,这来自于父亲写给一位青年钢琴家的信——“经纪人可以帮你把音乐会的一切打点妥当,但演奏还是得您自己来。”
《弗朗西斯·普朗克:文章与访谈》(Francis Poulenc, Articles and Interviews)
编者:尼古拉斯·苏东(Nicolas Southon)
英国Ashgate出版社,2013年出版
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前五个都是法国作曲家普朗克自己的笔记,涉及面很广,包括了他对斯特拉文斯基《诗篇交响曲》与《玛弗拉》的看法(后者首演后业内斥声一箩筐)、对女钢琴家兰多夫斯卡的回忆、对萨蒂钢琴作品的见解等等,其中分量最重的可能就是普朗克对德彪西与拉威尔两人的集中评价了。
而占据全书大约三分之一篇幅的则是普朗克1953年至1954年期间接受的十八段短小的访谈,它们最初是通过电波传递到爱乐者耳中的,现在终于成为了文字。采访者、音乐评论家罗斯汤(Rostand)已经与作曲家结识了二十来个年头,也是第一位将其性格归纳为“僧侣与调皮男孩的结合体”的人,因而采访的内容具有相当的深度。普朗克在他面前不仅谈了自己的作品、创作方法、未来的发展道路,还说出了他对梅萨热(“伟大的!”)、若利维、索盖这些相对小众的作曲家的偏爱,而鼎鼎大名的福雷《安魂曲》竟然是他“唯一痛恨的音乐”,勃拉姆斯也“太重、太长”。原书是法文版,但据英国读者反映,英语翻译得还不错。
《剑桥威尔第百科全书》(精装)
作者:罗伯塔·马尔文(Roberta Montemorra Marvin)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14年 出版
如果注明这本精装剑桥威尔第百科全书售价一百磅,会不会吓得你退避三舍呢?不过,作为英语世界第一本威尔第百科全书,它的稀有价值得到了专家的承认。
编者马尔文倒是很谦虚:“这本书的功用是将威尔第世界内的所有信息汇总,然后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他口中所说的“所有信息”,其实是近八十位作者的悉心考证:他们围绕着威尔第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人物、关键地点展开评述,而更深入的一层则包括了对其运用的歌唱技巧、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乃至政治观、美学观的探讨,最终才成就了这六百页的巨著。
歌剧迷们应该会感到满足,因为威尔第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得到了剖析,如《命运之力》就被分配了九页,《阿依达》与《奥赛罗》各十页,《麦克白》则有十一页之多。此外,由《唐·卡洛斯》“孪生”而出的意大利语、法语版间的异同话题也被焦点关注。不过,有个小小的缺憾就是本书未能提供当下威尔第唱片的推介、评鉴,希望再版时能有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