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2015-09-10 23:52王家国
新闻世界 2015年12期
关键词:摄影

王家国

【摘要】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这些年来同行们和广大读者常议的话题。数码时代的发展和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当今新闻摄影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在高时效性的同时,也为新闻图片造假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上少数作者功利心重,新闻道德意识淡薄,缺乏学习和钻研精神等,至使新闻图片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坚持新闻图片完全真实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必须要做到真人真事,而且要求做到画面的自然、生动、鲜活、准确。

【关键词】新闻摄影真实性

一、新闻摄影的概念与内涵

1839年,狄盖尔发明了摄影术。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照片可以大量的复制,使摄影冲破了仅用于记录的狭小界限,成为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形式和以形象语言做为传递消息的宣传工具及手段,这就产生了艺术摄影和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有共同之处:都具有摄影纪实性,都属形象艺术,都是以直观的具体的可视形象见长,都是“瞬间艺术”。然而,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也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决不允许有半点虚假,而艺术摄影的真实性可以是艺术的真实,并不完全拘泥于事件情节本身的真实。新闻摄影还具有本身的独特性,它必须受到新闻法则的制约,真实、准确地反映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事件的形象报道,是以图片可视形象和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新闻要素。

新闻摄影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摄影泛指利用一切摄影手段(包括手机、摄像机)等报道新闻的活动;狭义的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本文中的新闻摄影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的,大家较为普遍认同的“新闻摄影”概念是:“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所以,从狭义的角度来审视,新闻摄影其实也就是以纪实摄影的手段,利用视觉媒体报道新闻事件。

二、新闻摄影的真实与虚构摆布

新闻图片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人真事,而且要求把它表现得自然、生动、准确。只要摄影记者的立场鲜明、报道思想明确、深入生活,又有较高摄影技术、技巧和艺术修养,就能够发现并抓住事物发展中的本质、最精彩的瞬间,拍出真实、自然、生动而有意义的新闻图片出来。

例如笔者2006年拍摄的组图《山村农民告别“无电户”历史》纪实报道,反映地处皖苏两省来安、明光、盱眙三县四个林场交界处的滁州市来安县杨郢乡大洼村,17户人家、40多口人因散居在方圆近10平方公里偏僻的山坳丛林内,交通不便,成为皖东地区仅存没有通电的自然村,村民们长期依靠煤油灯照明。为此,来安县供电公司积极实施“户户通电”工程,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奋战,完成了5.2公里高压线路架设、5.4公里低压线路的施工任务,并于当年的7月2日合闸送电。笔者从村里未通电的现状、电力工人在山区密林中艰难施工,直至家家户户通电亮灯的喜庆时刻,进行了全程跟踪记录。通电当日结束采访后,立即将此组照片整理发出,很快被新华社编发成通稿传播。此后,《人民日报》(2006年7月4日第2版)、《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7月4日第4版)、《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6年7月4日第4版)和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等全国近百家媒体刊播。组图中的一位年逾古稀的村民周东塘,乐滋滋地在电扇前第一次享受到“神奇”凉风的快乐画面,现场生动感人,充分表达了村民用上电的喜悦神情。这张照片是在村民情绪最高涨的时候,在不干涉拍摄对象的情形下瞬间抓拍的,深得同行点赞和读者好评。所以,新闻照片所反映的事实必须是真人、真事、真景。只有真实的形象,才有说服力,才能感染读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摄影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数码相机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相机,在给新闻摄影带来高时效的同时,也给制造假图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时常会产生新闻图片的模仿捏造、虚构摆拍、PS合成等脱离事实的事件出现。比如大家广为熟知的《非典时期的婚礼》、《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华南虎事件》、《纸馅包子》等等,都是通过模仿捏造、虚构摆拍、PS合成等手段制造而成,不仅违背了新闻摄影必须真实的原则,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和不良的负面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媒体,近些年来虽然对新闻图片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对图片质量和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缺少有经验的专业摄影者参与编辑选片工作,多是由文字编辑选片定稿,他们只重视文字说明和图片标题的制作,而对图片的拍摄产生过程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辨别能力,往往给造假者提供了“温床”。比如,某报刊登了一张当地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合执法的图片,时隔一年后的相近时期,这名通讯员又将同一题材的图片传到这家报社,很快又再次刊登见报。不久,就有读者打电话反映:其中一位穿税务制服的同志已在半年前因病去世。后来经编辑部查看对照发现,除了说明、日期作了改动及图片角度略有变化外,其画面人物及报道内容如出一辙。此虚假报道不仅极大地有损媒体的公信力,同时也反映出新闻图片拍摄者的职业道德缺失和编者的工作严重实职。这些模仿捏造、虚构摆拍、以旧充新、PS合成图片,严重违背了“存在决定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在摄影采访中的表现,也是少数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缺乏应有的政治责任感的表现。

虚假失实新闻由来已久,从某些方面可以说是新闻界的顽疾,主要体现在一味追求网络新闻线索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而忽略对内容和图片真实性的分析和核对。这可以说是目前媒体最容易犯的错误。像报纸时常唱的“四季歌”图片:春节到了,一些作者会一阵风的去拍摄市场供应、义务写春联;夏天来了,又去拍高温街头、供电保障……成堆的图片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大多是靠摆布模仿拍摄。例如,供电部门报道常出现这样的照片,凡节日到来之际,都会报道有多少名职工坚守岗位在高空作业抢修特高压故障保供电照片。有读者疑问并风趣地说:电力工人平时都干吗去了?为什么在节日的当天才去抢修?这显然不合乎常理。知情的施工人员说,摄影者反复导演,要我们爬上爬下地找准位置让他们拍来拍去。这样的摆布拍摄纯属对新闻事件的虚构和表演,哪还有真实性的存在!

三、杜绝虚假新闻图片的对策及建议

虚假失实的图片对报道对象、媒体、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防止和杜绝失实是当今多媒体时代一个现实命题,这需要摄影记者和通讯员个体层面、媒体机构的内外部环境的管理层面、以及媒体采编流程等方面共同着手进行防范。

1、要加强对新闻摄影人员专业精神的培养

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要及时的、主动的深入一线采访,不要坐等领导和科室安排,更不应向编辑部门询问“我应该拍摄什么”,而是要主动地报告自己准备拍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报道,以使编辑部了解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发生的新情况和新事件,以此锻炼和培养自己独立判断意识,不带偏见、客现真实地报道新闻。平时采访中,摄影记者在画面的表现上,要力求做到不重复过去、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不应一味追求轰动、新奇的传播而故意虚构或故意夸张歪曲事实,要坚守新闻道德准则,把全新、真实的视觉语言奉献给广大读者。

2、新闻摄影人员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业务提升

新闻摄影从业人员是用相机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相机如同文字记者手中的笔,不但要娴熟地掌握技术、技巧,而且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新闻摄影工作者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新闻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为名、不为利,忠诚党的新闻事业,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践行“三贴近”和“走转改”工作方针,永远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和不惧艰难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新闻摄影工作者才会把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摄影图片呈现给读者。

3、媒体要加强图片编辑流程管理和提高业务能力

在对图片新闻进行挑选使用时,编辑是最重要的把关人。据了解,目前我省地市级媒体大多将图片交给版面编辑选用,摄影部或视觉中心只是负责采访稿件,一般不安排编发和签发图片,这样的简单程序往往会造成虚假图片的出现。其原因是,文字编辑对画面只是直观上的感觉,发稿时注重的是对标题和文字说明的删改,而对图片的微观生成缺少专业方面的鉴别,抱着“谁拍谁负责”、“拍什么就用什么”的态度,致使虚假、摆布新闻图片有可能见诸报端。如何杜绝或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建议媒体设置科学的图片编辑流程,让有丰富经验的摄影记者参与图片编发,严格图片签发“三审”制度,对新闻的生产主体进行约束,对其生产行为进行规范,建立有效的培训、把关、激励和惩戒、评价等可行机制,尽力把虚假失实的图片新闻阻挡在生产流水线之外。□

(作者:滁州日报社摄影部主任)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摄影
摄影精选
高清大图
《远眺》摄影系列
主题摄影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