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格森事件报道框架的比较分析

2015-09-10 23:52:00孙思齐
新闻世界 2015年12期
关键词:弗格森议程大陆

孙思齐

【摘要】在国内框架分析的实证研究中,框架建构与议程设置的混用极为普遍,即将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频率、稿件安排方式及组织方式等议程设置的内容解释为媒体对于报道框架的建构。而实际上,媒体议程设置与媒体的报道框架影响受众的路径与结果是不同的。本文拟从媒体选择框架与符号框架两个方面入手,对大陆、香港与美国的六家媒体关于弗格森事件的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来具体说明不同国家地区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之间的差异,以及报道框架与议程设置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框架议程设置弗格森事件

贝特森将框架解释为“一个有限定的、阐释性的语境”①,是区分背景(context)与内容的边界②,从而进一步解释为何动物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用同样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信息。戈夫曼进一步阐释了“解释性语境”的来源,他将框架解释为人的文化价值观对其展现自我方式的影响③。他认为,框架就是将生活中的片段(strip)变成自己的经验,这种由经验组成的框架又将影响人们未来对于现实生活的理解④。

贝特森与戈夫曼对于框架意义的阐述被认为是框架理论社会学领域的起源,除此之外,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基模理论也被看作是传播学领域框架理论的起源之一⑤。在一些认知心理学家看来,框架指的是人保存在记忆中的认知结构,一经启用便会影响到对事物的诠释与判断⑥。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框架是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中安排信息,从而导致一个议题内的某些东西在人的认知资源中占有更大的部分,其结果就是,这一部分东西对个人的判断和推断产生重要的影响⑦。

框架在引入到传播学之前,其概念主要属于个人“解释的图式”,而引入传播学之后,框架的概念逐渐向“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两个方向发展⑧。媒介组织的框架规定了媒介捕捉什么新闻,“网”所形成的价值判断标准及其操作规则又证明并肯定了这个“网”的合理性⑨。

一、当前框架理论实证研究的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外有关框架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本文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因此仅对国内外有关框架理论的实证研究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综述。目前国内外有关框架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某一媒体对于事件的报道框架分析;同一国家的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框架比较;不同国家媒体对于同一或同类事件报道框架的比较;媒体报道框架对受众认知的影响的实证研究。这些实证研究涉及到了框架分析理论的诸多方面,从多个角度对框架理论在新闻报道中的实际运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实际上是混用了媒体的“报道框架”与“议程设置”的概念。

议程设置理论的创始人McCombs,Shaw和Weaver也将“议程设置”与“框架理论”划上了等号,他们用“第二层面的议程设置”来描述媒体报道的突出特点对受众解读新闻的影响⑩。然而实际上,McCombs自己也承认,“框架”关注的是“人们怎么想”,而经典议程设置则关注“人们想什么”⑾。两者在关注的内容和所作用的受众认知领域上都存在着差异。议程设置着重研究的是报道频率,框架则关心的是议程如何被处理⑿。

因此本文认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不管是从理论渊源还是作用机制方面来看,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议程设置主要指媒体通过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包括报道的规模,报道的强度等来影响受众对于该事件的关注度,其影响机制主要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接触频率;框架则是指新闻媒体受到其本身媒体性质,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等影响,在对于某一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所采用的措辞方式和语言表述方式以及报道的角度选择,影响的是受众对于该新闻事件的看法与评价。

本文将针对国内框架理论实证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与误区进行弥补与纠正,区别于议程设置的研究,从框架理论入手,对大陆、香港、美国对于弗格森事件报道的选择框架与符号框架进行分析,来论述媒体如何通过框架的建构来表达不同的观点。

二、数据分析

本文借鉴Neuman对于新闻报道议题的划分方式(责任归因、冲突、人情味、经济后果、道德)⒀,同时结合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特点,添加入“问题解决”与“案件报道”的角度,并将其中的经济后果更换为“后果”(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经济后果),来对比大陆、美国与香港在弗格森事件报道上报道框架建构的差异。

(一)媒体对于弗格森事件的议程设置安排

2014年8月9日下午,18岁的黑人青年迈克·布朗被白人警察威尔森击毙,从次日开始,弗格森爆发了一系列的抗议与骚乱。随后美国其他地区又出现了类似事件,抗议与骚乱逐渐扩展到全美乃至全球。11月24日,案件最终裁决威尔森无罪,这引发了美国民众的不满,逐渐平息的抗议活动再起。事件主要涉及到了美国的种族问题与警民矛盾,所以这两个角度的报道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因此本文选取了2014年8月9日到2014年12月31日期间,CNN、VOA、新华网、凤凰网、南华早报、文汇报六家媒体网站的新闻报道为分析对象。

六家媒体对于弗格森事件的关注度,其中港媒对于事件的关注度最低,其次是VOA,CNN与大陆媒体的关注度比较高;

在对于弗格森事件的报道中,大陆、香港、美国三地媒体报道的议程设置都以冲突内容、责任归因为主,也就是说三地媒体都认为突发性事件的报道重点应集中于事件发生原因,事件折射的问题,事件中的冲突与人员伤亡上,这也就意味着不管是哪一国家的媒体,对于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报道,都成地区更多关注冲突议题与责任归因议题。

(二)媒体报道框架比较

吉特林将框架定义为“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⒁。也就是说媒介框架的建构表现在对于报道内容的筛选,即报道什么和不报道什么,以及对于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即如何报道上。因此,本文将从新闻报道的选择框架以及符号框架两个角度来进行比较。

1、选择框架

(1)对于责任归因的报道,除了共同关注的种族与警察问题外,大陆与香港媒体都更多关注了美国的司法制度以及其他社会制度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对美国的人权问题作出指责,此类报道新华网44篇、凤凰网32篇、文汇报3篇。VOA有关责任归因的报道主要涉及种族与警察问题,但是CNN有关报道却相对较少,这种差异主要是由VOA与CNN的媒体性质所决定:VOA面向全球,所以在责任认定方面会考虑到事件的国际影响,因而很难否定警察与种族问题,而CNN主要面对美国公民,过多报道“种族”与“警察军事化”等敏感问题会引起社会的不安。

(2)美国媒体对于冲突议程的报道内容中,“冲突减缓”的有关报道比重(占据冲突议题的12.9%)明显高于大陆(占据冲突议题的3.17%)与香港媒体(占据冲突议题的1.22%);大陆媒体关于“骚乱”的报道比例(46.11%)远高于香港(25.3%)与美国(18.97%);大陆与港媒关于冲突报道多涉及“抗议规模”、民众怒火等主题,而美媒则对民众自发维持秩序、“弗格森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报道,比如8月22日VOA以《弗格森现场:民众自发维持秩序》为题的中文报道,8月20日以《Developments in Ferguson, Missouri》为题的英文报道。另外,港媒的部分冲突报道与“占中”事件相对比,如文汇报11月28日报道《港媒感叹:比起美警港警十分克制》,南华早报10月25日报道《Hong Kong police ’more tolerant than those in US or Europe’, says CY Leung》。

(3)大陆媒体与香港媒体有关“人情”的报道主要涉及警察威尔逊辞职与陈述,关于“葬礼”、“温情”、“纪念”、“弗格森愈合伤口”、“重新起航”此类的报道角度较少,四家媒体仅有21篇,其中港媒的有关报道仅有1篇;而美媒有关报道较多,并涉及多个角度,比如弗格森的生活状态,教堂帮助弗格森恢复平静等,VOA与CNN相关报道共69篇。

2、符号框架

媒体的报道框架建构除了表现在不同的媒体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选择中,还表现在对同一文本内容所采取的不同表达方式。在弗格森事件的报道中,大陆、港媒、美媒在对某一相同议题的报道框架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本文从六家媒体新闻标题中提取出了三组高频词汇进行比较,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对于“种族”问题的描述中,大陆及港媒多采用“种族歧视”的表述方式,而美媒多采用“种族问题、种族矛盾或种族隔离”的表述。“种族歧视”相比于“种族问题”或“种族隔离”的表述,显然前者语义上存在着贬义色彩,将所有的“种族问题”框架替换为“种族歧视”的结果是,受众从心理上将一切种族问题划归为人为的歧视中。

在对于抗议活动的描述中,美国媒体主要有:protest(抗议)、unrest(动荡),riot(暴乱)这三种说法,其中protest的使用频率最高,riot使用次数最少;而国内媒体的报道中,不仅极为频繁的出现了骚乱、暴乱、暴动,还出现了“似战场”、“混战”这种表述。

在对于当事人的描述中,港媒与大陆媒体当事人姓名出现的频率极少,多描述为白人警察、被杀黑人青年等带有种族色彩的表述方式,而美媒则更多使用威尔逊(Wilson)、布朗(Brown)或杀人警官、被杀青年等表述。

关于事件的总体描述中,中国媒体多采用“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年案”等带有明显标签的表述方式来进行陈述;美媒的报道中则极少出现“black”“white”等词汇,多使用police(Ferguson, teen) shooting,Ferguson case等表述方式。

除了以上四组高频词汇外,美国媒体对于“警民冲突”的表述为“Protesters, Police Clash”、“Protesters, police standoff”,即“示威者与警察的冲突”,而大陆媒体多译为“警民冲突”,这在群体的划分上就存在了差异,“警民冲突”对比与“Protesters, Police Clash”,很容易被理解为“civil, police clash”;在对于改变现状的表达上,新华网(民众称期待改变)与VOA(Search for Positive Change in Ferguson)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另外,典型化是新闻框架表现方式之一,即不着眼于对象自身的特殊性,而是首先考虑工作便利,是实践者自身的需要。在弗格森事件的报道中,典型化表现为“贴标签”的工作方式,即将类似事件归类为“XX版”弗格森事件,尤其在大陆与香港媒体中表现更为明显。

三、研究结论

媒体的框架建构区别于对于新闻事件的议程设置,不是通过对于稿件的安排方式与报道强度的设定来影响受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度,而是不同的媒体受到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媒介机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在选择报道哪些内容不报道哪些内容,以及如何报道等问题上所存在的差异。对于媒体新闻框架的分析不应仅仅局限于对于文本内容的分析,但也不应扩大到议程设置的领域。通过对于弗格森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媒体的框架建构会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受众对于事件本身性质的认识与看法,甚至会影响受众的思维方式。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要想提高国内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就应当建构起国外受众所能接受的报道框架,这也是框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参考文献

①理查德·鲍曼、杨利慧,《“表演”的概念与本质》[J].《西北民族研究》,2008(2):30

②Bateson G.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San Francisco:Chandler Pub. Co., 1972:322

③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29

④Goffman E. 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1974:10-11

⑤⑦Pan Z. and Kosicki G. 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 UPCP, 10(1),1993:55-75

⑥万小广,《论架构分析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J].《国际新闻界》,2010(9):6-12

⑧⑩Scheufele D, Framing as a theory of media effec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9,49(1):103-122

⑨塔奇曼:《做新闻》[M].华夏出版社,2008:3

⑾McCombs M., Shaw D. and Weaver D, Communication and democracy.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⑿Cappella J. N., & Jamieson K. H, Spiral of cynicism: The press and the public good.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⒀Neuman W, Just M. and Crigler A, Common knowled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⒁T. Gitlin.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6- 7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弗格森议程大陆
德国《2010议程》议会辩论的话语分析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G20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力
TWO MANAGERS,0NE TROPHY
足球周刊(2016年11期)2016-10-09 11:58:19
冰之大陆
宣判不公 弗格森抗议不止
海外星云(2015年17期)2015-03-17 01:30:43
弗格森枪声再次戳痛美国
环球时报(2015-03-13)2015-03-13 10:43:10
会面议程
台声(2015年22期)2015-02-01 10: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