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芬 林金枝
【摘要】当前,党内特权现象不仅降低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而且损坏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的大敌。鉴于党内特权产生的原因,我们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同时充分发挥制度的根本作用,建立健全党员管理的制度机制。
【关键词】党内特权 表现 危害 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党内特权现象,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并日益渗透到党内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降低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影响党群干群关系;而且损坏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的大敌。当前,应当以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下大力气治理党内特权现象,以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
党内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
党内特权现象指的是一些党员干部由于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放松党性修养,淡化党的宗旨意识,由此滋生出背离共产党员基本要求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私有化,在政治、经济或其他方面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其主要表现是:
唯我独尊,狂妄自大。有些党员干部居官自傲,凌驾于人民之上,官气十足,认为自己是领导,应该获得比普通百姓更高、更好的待遇。他们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尤其是一些单位的一把手,不讲领导班子的分工,违背民主集中制,独断专行、一切自己说了算,听不进不同意见,容不下批评监督,搞“一言堂”,把人财物等实权全部抓在自己手中,事事都要自己“拍板”;有的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将“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原则抛之脑后,通过“暗箱操作”将亲信安插到实权部门、重要岗位;有的搞“小圈子”,对“异己”同志不予重用,对有意见的同志伺机打击报复。
追求享乐,奢靡腐化。这类党员干部奉行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把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当成人生第一目标,在职务消费方面巧立名目,追求享乐、奢侈浪费;有的公务用车超标或公车私用;有的以联谊活动、年会和接待为名,用公款吃喝送礼;有的以学习培训、招商引资、参加会议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有的违规超标修建楼堂馆所和办公室,甚至把自己住房的装修费用公款报销;还有的把公权力变成追求享乐的工具,经常出入高档宾馆、会所和夜总会等高消费娱乐场所,沉溺于醉生梦死之中,腐化堕落。此类党员干部带坏了党风,污染了社会风气,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权力寻租,谋取私利。这类领导干部满脑子想的是升官、发财,将个人利益置于党、国家和群众之上,表现出不折不扣的极端利己主义,把公共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和权色交易。有的插手矿产资源开发、土地使用、工程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等,以谋取个人私利,造成国有资源的严重流失;有的利用自己权力和地位的影响,为家人和亲朋好友谋取私利,形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有的在社会交往中良莠不择,“傍大款”、交富商,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求不正当的利益。
简单粗暴、疏离群众。这类党员干部高高在上,养尊处优,对人民群众摆架子、抖威风,不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不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不愿和普通群众打交道,怕给自己添麻烦,工作上常常做不切实际的决定,在对待下级和群众态度生硬、蛮横,冷硬横冲,作风霸道,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对人民群众耍威风,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党内特权现象的原因分析
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和党内思想教育的乏力,在主观上强化了党内特权现象。今天我们党内存在的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与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不无联系。比如官僚主义、家长制作风、等级观念、人身依附关系等,都体现着封建主义的遗毒。新中国的建立虽然从制度层面消灭了封建制度,但是封建专制思想的残余,仍然存在包括党员干部的人们头脑中,为党内特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思想基础。此外,党内特权现象的根源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缺失,导致党性原则和宗旨意识淡漠,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蔓延,丧失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而这与党内思想教育有直接关系。当前,党内思想教育机制和形式针对性有待提高,教育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无法触及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实现教育的效果,使部分党员干部放松思想改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退化和质变。
党内制度的欠完善和执行乏力,客观上放任了党内特权现象的滋生。当前,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制度空白,有的制度只有原则性规定,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措施,这给党内特权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空间。如针对“三公消费”问题,我国《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三公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定期公布,但如何公布、公布哪些具体事项等,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其次,广泛的民主监督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难以形成合力,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流于形式。尽管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党纪党规、行政条例都有对公共权力监督的条款,但由于权力总是力求摆脱监督制约,加上特权的“隐性化”特征,以及我国“熟人社会”的影响,使得“上级监督较远、同级监督较弱、下级监督较难”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对权力的监督不到位。第三,干部选任制度不完善,误导党员干部的行为出现“投机性”,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党内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第四,民主集中制等党内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客观上放任和纵容了党员干部的特权现象。
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并存,助长了党内特权现象蔓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构成日益多样化,利益格局调整日益深刻,人们思想活动呈现出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和趋利性的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导致了理想信念的淡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反射到党内思想、生活、作风等方面,就表现为种种特权现象。这些特权现象极易助长极端个人主义,使一些党员干部想问题、做事情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最终导致在思想上混淆公权与私利的界限,行为上滥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从而使党内特权现象不断滋长。
党内特权现象的危害
党内特权现象表明上看似属于思想觉悟不高、要求不严、行为比较随意等问题,实则是危害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
党内特权现象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损害党的执政基础与执政地位。党内特权现象,奉行的是权力至上、金钱至上、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些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我们党是靠共产主义凝聚党心民心,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赢得人民的信任,成为执政党的。党员干部代表人民行使的权力,必须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以防止权力成为谋取个人利益和集团私利的工具。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所反对的特权,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①如果任由特权现象在党内蔓延,党的性质还如何能保得住?又有谁能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呢?如果漠视群众的利益诉求,权不为民所用,利不为民所谋,而醉心于以权谋私、追求享乐奢靡,必然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对立,最终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严重损害并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党内特权现象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党风政风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如果党内特权现象盛行,那么就会带起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一些人必然各自为己,甚至不惜把自己的私利和快乐建立在别人的利益和痛苦之上,这样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同志式关系就必然被打破,整个社会就会失去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无法建立。事实上,真正有条件追求特权的人总是少数,那些有特权思想而无法行使特权的人,就可能产生畸形的心态,从而容易导致他们不惜铤而走险,挑战社会道德的底线,破坏社会法治的规则,走向犯罪。
党内特权现象还是其他一些不良风气和腐败的直接诱因。当前,“三严三实”的专题教育就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党内存在的“不严不实”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党内特权现象与“三严三实”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有的领导干部心里有优越感,觉得自己地位高人一等,看不起群众;有的将岗位视为个人权力,不愿、不想听取他人的意见;有的拉帮结伙;有的对党的纪律缺乏敬畏之心,甚至带头破坏党的纪律;有的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盲目贪功,热衷搞面子工程。如此种种的“不严不实”问题都是党内特权现象的现实写照,也是党内特权现象作怪的结果。同时,这些特权现象又皆为权力腐败提供了直接的土壤。因此,要坚决反对党内特权现象,才能更好地解决“不严不实”的问题,消除腐败滋生的一个重要诱因。
采取有力措施惩治党内特权现象
当前,党内特权现象已严重影响党风,又从党内弥漫到社会影响社会风气,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任其蔓延下去,必将对党的事业造成严重伤害。
以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抓手,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党中央在落实八项规定、聚焦反对“四风”进入新阶段而作出的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部署,也是反对党内特权现象的有效措施。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全面从严治理发生在党员干部中的特权现象。党内特权现象说到底是党员干部身上的“不严不实”问题的现实表现,它们正在损害党的形象,割裂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动摇党的执政基础。要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把“三严三实”的要求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成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推进党风建设的有力抓手,从而有利于形成从严从实的氛围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基础,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治理特权现象,必须从思想根源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筑牢遏制特权现象的思想防线。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科学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指引中国走向富强的科学信念。共产党人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才能把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作为毕生的追求,才能自觉摒弃特权现象。为此,首先要强化党员意识。其次要强化宗旨意识。第三要强化组织纪律意识。要通过三个方面意识的强化,用实际行动和良好形象向社会释放忠诚干净担当的正能量。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成为特权现象的俘虏,根本就在于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的群众观。为此,要注意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党员干部要正确看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处理好权力行使者与权力所有者的关系,当好权力的合法“使用者”;要把权力当成责任、奉献和风险,自觉接受人民对权力的监督,从而保证权力的正常运行。二是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允许任何形式的以权谋私。当前,要通过加强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志存高远,增强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观念,努力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三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讲求实效,勤俭办事,多做基础的、对长远发展有利的事,把有限的人、财和物力用到为民谋利上。引导党员干部实干兴邦,增强科学发展的思想,养成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习惯,把是否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作为衡量政绩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充分发挥制度的根本作用,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党内特权现象是权力刚性约束乏力的表现,治理党内特权现象,必须完善制度机制。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②他认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当前,制约权力的“笼子”尚不完善,一些领域的权力过分集中,制约机制不够健全,监督缺乏效力,为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空间。为此,一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之“笼”。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着力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以及执行不力等问题;要全面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按照规则和程序办事;要切实狠抓政策、决策和制度的落实,增强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严格界定权力范围和自由裁量权,以最大限度杜绝权力运行的制度漏洞,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二是要严格干部选拔、评价和考核机制。要建立健全公平公开公正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正确认识和评价干部政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标准,让德才兼备、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人承担重任;不断完善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使党员干部的政治命运不仅掌握在领导干部手中,更要掌握在群众手里。同时,要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普通党员参与党内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干部任用机制;要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外部监督体系,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新兴媒体等舆论监督作用,努力形成反对和抵制特权现象的强大社会力量。三是要建立惩治预防的长效机制。党内特权现象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治理党内特权现象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和韧劲,坚持在“常”、“长”二字上用力。要坚持制度面前没有例外,对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危害的特权现象,严肃处理,决不迁就。同时,可以考虑适当的时候设立国家反特权法,为预防和惩治特权现象提供持续、有力的法律保障。
(本文系2015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研究”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720151041)
【注释】
①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2页,第333页。
责编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