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互动

2015-09-10 07:22:44杨艳
人民论坛 2015年26期
关键词:个案分析互动机制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水源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治理污染的同时保证水源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另一重要课题。文章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四县市为个案,就工程建设十年来该地生态治理和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探讨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并对互动机制进行系统总结。

【关键词】水源地 个案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 特色生态农业模式 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一场涉及思想认识、观念行为、体制机制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①对于如何推动这场变革,早在2008年环境保护部就强调了做好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工作是环保工作的底线和首要问题。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之际,笔者以中线工程水源地为个案,走访了市、县农业局、农技站和当地农民,对水源地四县市(南阳市境内淅川、内乡、西峡县和湖北省丹江口市)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状况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文献调查。对以上情况的实证研究,是观察“清水走廊”十年间生态文明建设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最佳切入点,对此个案的探讨将为水源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现代农业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为现代农业理论研究提供案例和思路。

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利因素

水源地生态系统存在的原有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之前,水源地四县市便已存在我国农业早期过度开发带来的普遍生态问题,加之水源地所处自然地理区位所导致的生态脆弱,共同构成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耕地资源短缺。南阳全市土地面积26509km2,其中山区占总土地面积的36.5%,丘陵占30%,平原占33.5%。常用耕地面积992165.46hm2,人均耕地0.088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低产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近70%。②耕地资源的短缺一方面致使现代的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的机械化推进受到了极大制约,另一方面给当地生态带来了地力下降的普遍问题。二是生态环境脆弱。水源地四县市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带,气候上属于季风大陆半湿润类型。此气候类型地区的生态环境本就较脆弱,加之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粗放型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放松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森林资源结构单一,防护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低效林、中龄林、中幼林分布较广。三是面源污染严重。据调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共计四县市的38个乡镇,共74266.67hm2耕地的年化肥折纯投入量有7.734万吨;年农药施用量为275吨,除农作物吸收部分,其余均残留在土壤中;年地膜覆盖14666.67hm2,地膜使用量为703.9吨,平均残留率41.39%,即使能分解的部分也会变成有害成份污染环境;年人畜粪便量826.4万吨,粪便处理率仅59.5%,既直接污染环境,又通过发酵产生有害物质污染了水体。③

南水北调工程给中线工程水源地传统农业生产带来了双重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中线工程给水源地农業生产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正面影响。中线工程包括水保林工程、封禁治理工程、经果林工程、种草工程、坡改梯等工程的建设,这些工程将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0%上升到72.5%;总干渠还在南阳市境内形成了185km的人工湖和干渠两侧50m宽的树林保护带,让年蓄水总量达到了8200万m3;④同时,工程还促进了沿线地区水利设施的建设,并通过城镇建设推动了水源地生态城镇建设的步伐。

另一方面,在中线工程实施的近十年中,施工改造也给水源地农业生产带来了间接的不利因素。其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耕地直接减少突显了区域性人地矛盾。据测算,南阳市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被淹没的14.4km2土地中,耕地占了8786.67hm2,且多为河川好地;总干渠两侧各建100m的防护林和隔离带,占用耕地3706.67hm2,造成耕地的刚性减少。⑤在此情况下,南阳市目前已接受淅川初期移民达20.2万人,人多地少矛盾更加突出。第二,温度下降影响了亚热带、温暖带植被的生长。伏牛、桐柏、大巴山脉共同构成了马蹄型的南阳盆地,这道由三大山脉形成的山体屏障,为南阳挡下了大部分来自西面和北面的冷空气,唯有东面冷空气从方城的黄土洼风口可以进入南阳盆地。南水北调工程在南阳市方城县黄土洼风口开挖一个宽150m、深30m的截面,为冷空气南下打开了一个通道(方城通道),导致温度下降和大风日数及强度增加。南阳市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较脆弱,境内典型亚热带特征的植被对气温变化更为敏感,方城通道的形成一定程度地影响了这些敏感植被的正常生长。第三,气候特征的改变影响了传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一方面南水北调贯穿南阳后,下垫面性质的改变会带来气候的变化;另一方面工程建设增加了水域面积和水域密度,也会使气温发生变化,原本的气候特点是夏热冬冷,工程建设后却使靠近干渠的田地因为近水,冬季温高、夏季温低,从而形成了夏凉、冬暖的气候特征,影响了传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产量和质量。第四,水汽蒸发带来的强对流天气恶化了生态环境。丹江水库增容后,南阳盆地水面增加181km2,按年平均蒸发量1343m2计算,每年多蒸发了8.7亿吨水。由此导致南阳春季、秋季、冬季多雾、夏季湿热。大量的水汽在近地层堆积,形成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午后到傍晚容易产生强对流,如雷暴、龙卷风、冰雹等极端天气现象,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同时,高温高湿同期又极易诱发农作物的病虫草害发生。所以对于水源地所在县市来说,如何治理工程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时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有利影响,带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

推广特色生态农业模式推进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开阔思路,实现生态文明与农业经济的同步发展。为此,水源地四县市探索了二者实现同步发展的互动机制,选择了一条通过推广特色生态农业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道路。

以沼气为核心快速发展生态农业,促进良性生态循环。2003年以来,水源地四县市推行了以沼气为核心的生态项目,在每个生态家园修建沼气池,实施“猪—沼—果”三位一体以及“沼—厕—圈—菜、果”四位一体的生态经济模式,使水源地区域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污水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实现了农业生物质能的循环利用,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截至2010年9月,水源地四县市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5.98个,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20余处,沼气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年产沼气2067万m3,年产优质沼液337.3万吨,沼渣33.72万m3。⑥以一个8m3的沼气池为例,每年可产沼气350m3,年消化粪便8000kg,至少节约1500kg柴草,可保护林地0.2hm2;每m3沼液相当于1kg过磷酸钙、0.37kg氯化钾和1.25kg硫酸铵的肥效;每m3沼渣(湿料)相当于3~4kg氮素,1.25~2.5kg磷,2~4kg钾;这些作用和产出每年可以改良耕地达到0.067hm2,增收节支达到2000元以上,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的良性生态循环。

探索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秸秆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其中作物秸秆所提供的养分占全国有机肥总养分16%左右,不仅是重要的有机肥源料,还具有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环保的社会效益。1kg秸秆产1~3m3可燃气体,3kg秸秆产生的气体可供5口之家一天使用,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减轻大气污染。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水源地四县市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出发,由原来的秸秆堆沤肥变为过腹或直接还田以及再利用。以西峡县为例,城郊乡五里桥村秸秆气化站供气户数达300余户,年消化秸秆270吨。据统计,水源地四县市年产秸秆320万吨,其中过腹还田约占10%,堆沤肥占15%,直接还田占5%,用做燃料占50%,废弃占20%。⑦

建设无公害生态农产品基地,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针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农业部和质监检疫总局在《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中做出了相关要求,其中符合产地环境标准最为重要。必须通过无公害生态农产品基地的环境评价,才能获得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资格。目前,水源地四县市有中药材、水产品、猕猴桃、蔬菜等10多个生态农产品,203000hm2无公害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河南省认定,占全市无公害农产品面积的51.9%,花椒、小辣椒、油桃等10个农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西峡的山茱萸、内乡的大白山羊被国家确定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西峡、内乡、淅川3个县被省确定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邓州张楼、内乡赤眉、余关、西峡丹水、二郎坪、淅川香花、毛堂被确定为市级标准化示范乡镇。宛西制药公司建立的13333.33hm2山茱萸生产基地,成为我国第一批通过中药材GAP认证的单位。水源地通过标准化、无公害生态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实现了生产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发展绿色农业,有效控制农产区的面源污染。近年来,水源地所在的基层政府在丹江口水库上游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推行科学施肥,减少了化肥施用量;利用沼气池将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制作成发酵原料,解决了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同时也使废弃物实现无害化,避免了对地下水源的污染;严令禁止使用各种毒性大、高残留的农药,有效减轻了农产区的面源污染;为了减轻水土流失,淅川县还从尼泊尔引进了高效护坡植物香根草,并已试种成功。此外在西峡、内乡两县还建立了两个地表径流监测点,对面源污染、水土流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为面源污染控制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科学数据。

构建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生态农业体系是关鍵

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该体系应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建立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的互动机制,自上而下、共同参与,而该互动机制的建立最终要落实到构建和完善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生态农业体系上。

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加速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建立具有本地优势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个案中的淅川、西峡、内乡属于山区、半山区,在山、水、土、热、气等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特色经济竞争优势,就立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资源和环境特点,建设了无公害的中药材、猕猴桃、林果、食用菌、小辣椒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使种植规模化,产品布局实现了区域化。其次,要提高生态农产品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水平。围绕优势农产品,从产地环境、投入原料到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再到后期加工和包装、运输,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标准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合组织以及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干渠沿岸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带,引导干渠沿岸农民发展林果、药材、水产养殖等绿色、高效的特色农业。最后,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培育现代生态农业新亮点。因势利导地把安全、高效的生态农业与观光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一批观光农业旅游点、旅游区、旅游带,全方位开发农业资源,将种植、养殖、绿化结合起来,依托水源地建设工程,发展水源地的观光农业。

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造成的面源污染。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控制化肥造成的污染。农业生产中,化肥对作物产量的贡献率达60%以上,同时也是面源污染的根源。所以要大力发展以有机、生态、绿色、高效为特点的现代农业,就必须控制化肥的投入量,推广有机肥,推广测土和配方等施肥技术,选择高效、固土和缓释的化肥种类,尽量减少化肥的流失率;同时配合立体种植技术,调整施肥的结构,坚持多次、少量、深施、限量,逐步提高利用率、减少施肥量。二是完善农药污染的控制机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化学、生物、物理等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频次和使用量;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推广通过沼液防治病虫的技术;禁止使用剧毒及高残留度的农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此外还应大力推广轮、间作套种技术和现代种植模式,应用微喷、滴灌技术,应用可分解地膜,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以实现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和对地膜污染的控制。

加强生产生活污物的无害化回收和处理。首先,应大力发展户用沼气池建设,以沼气为核心,通过建沼气池实现改厕、改圈和改厨,通过沼气池对粪便、生活污水和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制成的沼气能满足照明、做饭等生活所需,制成的沼液和沼渣可以为农业无害化生产提供有机肥料。其次,应在如集约化养殖场等产业化养殖基地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现无害化污水排放。最后,建设有机肥加工工厂,对人畜粪便和其他农业废弃物集中加工处理,生产利于环境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机肥。

形成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机制。其中应包括推广应用户用节柴灶和气化炉,建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推广秸杆饲料应用技术,主要是青贮氨化饲料和制取颗粒饲料;扩大秸秆在工业领域的利用量,利用秸秆生产纸张、建筑材料等;推广秸秆的直接还田技术和过腹还田技术;对秸秆进行再加工,热解液化后将其加工成可再生生物油和发醇饲料。

加大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执法力度。水源地地方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和各部门协作,依据《环境保护法》、《动物防疫法》、《水土保持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运用技术和经济手段,实现化肥和农药的零施用量,逐渐杜绝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大水源地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管的力度,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靠信息化带动水源地现代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靠信息化对水源地居民进行宣传和教育,调动其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总之,要加强农业执法监管的能力建设和执法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加快建立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互动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从物质形态到思想观念的质的飞跃。

(作者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河南省‘三区四带’七大生态功能区现代农业模式的系统构建”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GH-112)

【注释】

①周生贤:“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周生贤部长在2013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302/t20130204_245877.htm.

②杨艳:“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传统农业知识的应用—基于南阳市传统农业知识现代价值利用的田野调查”,《农机化研究》,2014年第12期,第265页。

③④南阳市农业局:《南水北调水源地农业生态环境情况汇报》,2010年7月。

⑤“《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1990年9月修订)》,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1991年11月。

⑥⑦南阳市农业局:“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市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步伐”,2010年9月。

责编/许国荣(实习)

猜你喜欢
个案分析互动机制生态文明建设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互动机制探究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从“粗暴”到“温柔”的改变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11:46:16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38:19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6:32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0:36:54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19:07
社会支持系统理论在留守中职生健康人格引导中的运用
会计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作用探讨
商(2016年12期)2016-05-09 08:4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