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宁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舆论场中出现了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评价中,出现舆情急剧反转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舆情反转”的两个案例,即“中年男子马路殴打七旬老太”事件和“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事件,发现舆情反转是新闻失实在舆论场上的表现,其成因主要是记者主观臆断过多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报道信息处理模糊化以及新闻把关不到位。
【关键词】舆情反转现象成因
一、“舆情反转”案例
1、“中年男子马路殴打七旬老太”事件
2013年6月4日,一条标题为“中年男子马路殴打七旬老太”的微博引发广大网友热议,几分钟之内微博转发量达到上百次。该微博配有39秒的现场视频,并发表文字称:“今早九点半BRT-3解放桥站历山路跟解放路路口,一对中年夫妇殴打七旬老太,多次扇脸拽耳朵,并将其拖行,鞋子掉落。看到这一幕特别气愤,更气愤的是交警和清洁工以及过路人都看到了但没人上前劝阻。”一时间舆论哗然,在事发第二天,各家媒体纷纷刊发或播出了这条新闻,主要内容都是转述微博爆料和齐鲁网的报道,加上大量网友的评论和各自补充采访。一时间,《中年男子当街殴打白发老太》、《这对中年男女太嚣张》、《交警未阻止引争议,闹市街头中年男女殴打老人围观者众无人劝阻让人寒心》等标题频见媒体。舆论也是一边倒的对视频中的中年男子加以谴责。
紧接着,山东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发现该新闻报道是一条失实的新闻报道。首先,视频上的中年男子并非中年,和所谓被打的老太是夫妻关系,并且新闻中说的所谓的中年夫妇中的女子是这个家庭的保姆。其次,殴打事实并不成立,当时三个人乘坐公交车,去女儿家,从当时的路口监控录像上可以看到,三人在解放桥站下车,横过马路时,视频老太突然嚷嚷脚疼,踢掉鞋,坐在斑马线上。经过调查,发现视频中的老太患有老年痴呆症,这位老太的老伴儿,也就是新闻报道中的中年男子看到当时路口马上就要变红灯,老伴儿还躺在马路中间不肯走,于是情急之下就非常轻打了两巴掌,吓唬吓唬她,好让她马上过马路以免发生意外。
事情真相澄清之后,舆论又紧急转向,指向媒体。
在该案例中,造成舆论反转的重要原因就是新闻失实,而造成新闻失实的重要因素则是记者采访的浮躁,不扎实。这段引起网络舆论轩然大波的视频是齐鲁网的记者坐在公交车上路过的时候拍下来的,而当其在下一站下车返回现场的时候,三位当事人已经离开,因此采访了当时几位目击者,大家觉得是中年夫妇街头暴打七旬老人,并且,该记者还有其他采访任务,草草采访之后就离开,随即把这段文字和视频抢发到了网络上。而第二天所有转载该微博或补充采访后报道此事件的媒体中,无一家媒体、一位记者采访到了三位当事人,都是凭着主观臆断去做新闻,才上演了这出舆情反转的闹剧。
2、“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事件
2013年12月3日上午,一则题目为《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的新闻成为许多媒体的头条新闻。新闻写的是“一名女子在经过骑车的外国小伙旁边的时候突然摔倒,之后就倒地不起,说是被这个外国小伙子给撞了,要他负责”,并且,该新闻还配发了若干图片。
这条消息发布后,新闻中的中年女子因碰瓷讹钱遭到网友声讨,舆情一边倒的批评新闻事件中的中年女子。并且又把“扶不扶”这个问题再度炒了起来,引发大家的讨论。
但事情真相又是怎样呢?从警方后来公布的监控录像上可以清楚的看到,12月2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一名背对着摄像头的女子正在通过人行横道,此时一辆摩托车突然从一列汽车外侧开出,向右快速行驶,结果在人行道上将中年女子撞倒。不仅如此,事发地点附近一家小面店店主目睹并拍摄当时情况,视频中显示外国男子用流利的中文爆粗口,女子则大声回应,随后两人发生了肢体冲突,最后在警察调解下女子被送往医院检查。12月3日晚,警方发布微博,初步查明该外籍男子无驾驶证,所驾驶摩托车无牌照,在人行横道内将中年女子撞倒,警方于当日依法暂扣了肇事摩托车,其交通违法行为将依法处罚。真相被还原了。
这两段视频的曝光和一条微博的发布使得舆情急剧转向,一时间,舆论又一边倒的对新闻中外国小伙进行批判,什么“打脸啪啪的”、“外国小伙嚣张”之类的词语大量出现在网友们的评论中。
那么这条新闻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组图片的拍摄者是一个图片公司的签约摄影师,当时路过看到这一幕,大致了解情况后,就拍下这组照片。在事后采访中,这位摄影师表示虽然大概知道事情的经过,但是当时大妈表现太夸张,从表面上看不出很严重的伤,再加上自我的主观臆断,就制造出了这条假消息。摄影师甚至忽略掉了是撞人还是碰瓷的主要事实,只是按照自己的刻板印象进行新闻采编,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其次,采用这组图片的图片公司对事实也没有加以核实,因此在新闻把关上也存在十分大的漏洞。
二、“舆情反转”现象成因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舆情反转现象是对当代社会中新闻失实现象的一种放大反映。新闻报道用模糊化的表达、新闻事实有偏向性的片段选取引导舆论向媒体期待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新闻事实要素的逐步完整,新闻事件轮廓的逐渐清晰,当最终被揭开的事实真相与最初的新闻报道的事实相悖时必然导致群众反应的急剧转向,表现出来的就是舆情反转。具体到新闻报道采访的操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记者主观臆断过多体现在新闻报道中
所谓主观臆断,更多的是记者的图式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图式指的是“所有的知识及关于这些知识如何被运用的信息都组成一定的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①每个人面对外界提出的信息加工要求,都会调动自己的图式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特征概括、归类、判断、推理处理。②因此,在对事物的认知中,图式是作为人们认知新事物的基础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新发生的事件或事物符合图式,则归入其中,强化图式,否则修改图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对其图式能够正确有效地处理信息这个问题的回答,更倾向于运用肯定而不是否定,也就是更倾向于通话,倾向于运用既有图式对外界信息作出处理,寻求外界信息符合其既有图式、能够纳入其既有图式的部分,而不是轻易选择修改图式。③
在以上两则案例中,不论是对拍下视频的齐鲁网的记者的采访,还是对图片公司签约摄影师的采访,对待失实的新闻报道,两人都表示是自我的主观臆断,更有甚者,即便已经接收到了有关事实真相的信息也会主观忽略。比如“外”事件中的摄影师,即便对“谁撞了谁”有了大致了解,却依然按照自我头脑中存在的固定图式去解释事件,其中不乏炒作嫌疑。
2、信息模糊化处理
无论是在“中年男子马路殴打七旬老太”事件中,还是“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事件里,都没有出现当事人的声音。
在“中年男子马路殴打七旬老太”事件中只有记者拍摄的视频和对路人的采访,当事人一直处于失声状态,并且,对当时可以采访到的交警也是一种失声处理,并没有给当事人以解释的机会,就单方面的宣布审判,与事件相关的很重要的信息都被模糊化处理掉,因此,才会出现随着新闻事件原貌逐渐被揭开舆情由原来的极端急速倒向另一个极端。
同样,在“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事件中,这种信息模糊化处理表现更甚。不仅是中国大妈、外国小伙、警察在该新闻报道中失声,就连周围的群众都没有表态,整篇新闻报道都只是记者单方面的描述,以带有主观倾向性的文字表达,直接将读者带入特定情境中,完全忽视客观事实本身。如“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骑车老外时突然摔倒自称被撞,并死命抱住对方不撒手,急哭外国小伙”,“经医生检查后诊断该女子并未受伤。女子随即再度瘫软大呼难受”。从整个新闻事件中截取极具刺激性片段,误导舆情。
3、抢发新闻造成新闻把关工作不到位
新闻是十分追求时效性的产品,其新闻价值与其距发生时间的长短成反比。再加上现在互联网络对新闻媒体的冲击,突发新闻事件的首发往往是在自媒体等社交网络上,而不是专业媒体,如“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其首发就是在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面。
因此对于“中年男子马路殴打七旬老太”事件和“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事件中,记者、编辑想要抢首发,从而带来阅读量和网站流量、点击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专业的媒体人,即便要抢发新闻,也首先要保证新闻内容真实性,和新闻报道本身语言的客观表达,将其中尚有疑问的内容表达出来,清楚的传递给读者。
而在这两次舆情反转事件中,新闻把关工作都没有做到位,齐鲁网编辑对“中年男子马路殴打七旬老太”事件中将未经然验证的新闻内容当做事实抢发,引发轰动效应,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图片公司对业余签约摄影师的“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新闻内容不加验证,草草转发,这都是新闻把关不到位的表现。除此之外,那些盲目跟风转发的媒体,在转发新闻时不加验证,造成事件扩大化。
参考文献
①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②③王静,《试论记者认知中的刻板印象》[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