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广东人几乎什么都敢吃,天下闻名。以我一隅之见,却以为广东人更偏好“脚”。不过,称“脚”未免太俗,于是乎都取了一些雅号,诸如:鸡脚称为“凤爪”,鹅脚称为“鹅掌”,猪蹄则称为“猪手”。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猪蹄都可以称之为“手”的。“猪手”一般是指猪的前蹄。前蹄与后蹄毕竟是不同的,前蹄骨少肉多,后蹄则骨多肉少,且还有弯折。
虽说是脚,却也是“下得厨房,上得厅堂”。比如,常常见到鹅掌与鲍鱼、海参相配,也可与香菇相配。居然各是一道菜,丰俭皆宜。
对猪手,我以为是一道工夫菜。小小猪手若要做得入味可口,并不太容易。首先必须保证吃口糯软,火候过头就煮烂了,火候不到则难以啃嚼。难就难在既要不烂,又不难啃,这真是火上工夫。其次是调味工夫,如何去腥、去杂味、去血丝,尔后又形成独特风味,这也不易。心急吃不了热粥,心急也吃不了猪手。
在香港最出名的猪手要算南乳猪手。饮早茶或是午茶,就有一道美食是南乳猪手,以香糯见长。端上桌的一般是一个小蒸笼,笼内一小盆猪手,呈棕红色。数量不多,也就三四块,未及提起已是一股扑鼻香味。那猪手既糯又不烂,以牙啃嚼,相当糯软,同时又有南乳特有的甜香。啃嚼间,自有一种亲身参与、深入其境的感觉。
南乳猪手要做到这个地步,相当不易。据师傅们介绍,猪手先得用姜、葱、酒并经开水焯一下,大约30分钟,去腥、去血水,然后取出用冷水冲净;接着,起锅热油,放入姜块、下南乳,爆出香味,放入猪手大火煮开,再转小火慢炖,大约40分钟,然后捞出;最后加入其他调味料,放适量水,将猪手加盖炖煮,待猪手煮沸至软熟入味,再放葱段即可。全过程至少2个小时,而一小碟猪手售价仅20来元,至多30元港币。
南乳又称“红乳腐”、“红方”,是用红曲发酵制成的腐乳。上海人、无锡人一般用来做酱汁肉,广东人则喜欢用来做猪手。所以,南乳猪手也就带有甜味,但没有酱汁肉那样甜得过分,仍是以咸味为主。
南乳是以优质大豆、红曲米、绍兴酒等为辅料,经复合发酵精制而成,富含大量优质蛋白和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带有酯香和酒香,香气浓郁,风味醇厚,可健脾开胃。以其为调料制作的南乳猪手自然就广受欢迎。
我本以为南乳猪手是猪手的代表作,岂不料还有姜汁猪手、红烧猪手、酱焖猪手、白煮猪手等,都属于粤菜系,并且要达到香糯境界,同样也是很吃工夫。
有一次在“超级渔港海鲜酒楼”饮早茶,亲友点了一碟姜汁猪手,我好奇地挑起一块来尝,不料却是甜得有点过头,比不上南乳猪手咸甜适度。
一盆好味猪手,背后是一手好功夫。有些媒体说,“常见猪手于香港茶餐厅”,这其实是不对的。茶餐厅一般以“快”、“简”、“廉”见长,似猪手这样如此花工夫、花时间的菜式或点心哪有心思去做。我有心翻查过好多家茶餐厅的食谱,竟然找不见“猪手”这两个字,就连一些有名的店家诸如桃源酒家、顺德公渔村也是不愿意去做的。
南乳猪手,不仅可以单挑,独自成为一样点心或菜式,而且还可以延伸,常见与面条、米粉以至菜饭相搭配,甚至还有南乳猪手捞面。
猪手,在营养学家眼里是一种营养食品,有助于补充胶原蛋白,养颜美容;而在医家眼里,猪手又是一味滋补品,据中医“以形治形”的食疗原理,常食猪手可补人的双足,尤其对老年人更为有益,腿肌有力、步履轻捷。
由此感叹,多食南乳猪手,不但有口惠,还在不经意间补了身子,真是好事一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