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2015-09-10 07:22熊秉元
读书 2015年5期
关键词:官僚华人

熊秉元

对于中日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日本文化很强调“忠”,而华人文化特别重视“孝”。百善以孝为先,国难时才“移孝作忠”!可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日本的情形,相对简单。历史上,散布各岛屿和各地区的郡主,是庶民安身立命所系,彼此休戚与共,所以发展出“忠”的德行(游戏规则)。一旦日本统一,很容易把忠移转到天皇身上。经济发展之后,被会社(公司)终身雇用,忠心耿耿,本质上和前者无分轩轾。

华人的孝(filial piety),要稍微曲折一些。台湾大学心理系黄光国教授在一系列论著里都强调:华人重视孝,是因为儒家的传统。这是目前主流的见解,然而在智识上可以进一步追问:几千年来,儒家成为华人文化的正统,为什么?把儒家当作问题的答案,有点像是锯箭式疗法,只处理了故事的一半。

地理结构上,中国大陆是一个面积辽阔、平坦完整的区块,是自给自足的一大片土地。南方的寮越高棉等,有丘陵峡谷高原等相隔,历史上从来没有北侵并造成困扰过。左边有沙漠阻绝,形成天然的屏障。零星的商旅僧人,可能往返跋涉,但是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鞭长莫及。右边是大海,船坚炮利之前,不成问题。剩下的,只有北方来的强敌。因此,只要能挡得住北方的威胁,中原大地自成体系,唯我独尊—万里长城修建在北方,是明显的例证。这个完整而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块,面积很可观。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之后,累积了亿万人口。与相邻的高丽、泰国、越南等相比,规模上大很多。

在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只要交通工具(舟船车马)进步到一定的水平,这个完整的地理区块,容易形成单一的帝国。大一统的思维,应运而生。历代朝廷无不自视为“中土”,皇上自居为“天子”。这种地理上的特征,有两点明显的含义:第一,因为自然条件使然,形成单一权威,形成中央集权,也形成大一统的思想。第二,基于对朝代更迭的忌惮和对权力独享的考虑,中央政权有意识地排斥地方势力,地方自治和公民社会,是华人文化里不存在的概念,因为并没有孕育滋长的条件。

于内没有制衡的条件,于外也没有竞争的压力—邻近诸国规模太小。在这些条件下,历代王朝的兴颓似乎成了一种宿命式的循环:朝政腐败,民众揭竿而起(或外敌入侵),结果改朝换代。开国之初,吏治清明,锐意革新。传宗接代之后,官僚体系和朝政逐渐腐化,民生凋敝,革命或外患又起,等等。因此,单一权威、行政权独揽、缺乏独立的司法、没有竞争制衡的力量、大一统思维等等,可以说环环相扣,彼此支持,同时成立。

要治理和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当然需要官僚体系。官僚的来源,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做事的才华,包括打仗、经商、管理庄园等等;读书的才华,考试取才。

通过考试筛选人才,得到的是吟诗作对、学富五车的官员;但是,同时也是手无缚鸡之力、不识菽麦的书生。秀才造反,能力有限。因此,用读书人来操作行政体系,是风险低而效果差强人意的做法。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的排序,也呼应秀才为官的逻辑—商人,是社会中累积资源最快的一群人;资源多了,就可以养士募兵,对皇权带来潜在威胁。贬抑商人,可以降低风险,有助于维系政权。

有了操作行政体系的官僚(读书人),还需要一套行政治理的准则(游戏规则)。经过尝试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和正统,其实完全合情合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一套人际相处、强调伦常的道德准则。既然是道德准则,解释起来就有相当的弹性。由中央到地方,可以依恃这套“解释操之在我”的准则运作。因此,单一权威、考试取才、儒家思想,彼此环环相扣,互相支持配合。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传统,源源不绝、一脉相承。当然,历代庶民大众,既享受了这种文化传统的优点,不可避免地也同时承担这种传统所隐含的缺失。

在转回“孝”的问题之前,还有两点可以稍稍带过。一方面,治理国家和操作行政司法体系的官僚,当然可以来自不同的背景,“做事”和“读书”,是极粗略的分类。比较重要的,是这两种来源组成的官僚结构,隐含不同的知识和特长。对于政府、社会和民众而言,自然有不同的影响。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旦形成文官体系的传统,本身就是一种利益集团,自然而然会排斥其他背景的人才。“士农工商”的排序,具体而微。而且,整个社会所生产和累积的知识,也大不相同(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成就》,一九九○年)。读书人操作的官僚体系,基于本身利益,自然不鼓励实用性知识,不会推动商业发展。因此,“为什么工业革命不会发生在中土?”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很简单:因为苹果树上不会长出橘子!帝国的官僚来自“读书的人”或“做事的人”,含义如何,本身就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在个体的层次上,华人社会的历史经验,主要是绵延数千年的农业活动。绝大多数民众,以农耕自给自足,地理辽阔,帝力于我何有哉。然而,朝廷皇上也许远在天边,虫旱水灾和瘟疫却常在左右。而且,农事耕作上,需要人手;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最好能互通有无。因此,大家庭、数代同堂、妯娌宗亲等,目的都在发挥保险互助的功能。也就是说,农业社会里,人口流动性不高,一般民众自给自足,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工商业不是重点。在生产、消费、储蓄和保险上,家庭都能发挥适切的功能。在这种环境之下,“孝”的功能显然非常重要;一旦把孝内化为价值观,自然可以有效支持家庭这个组织。所以,表面上这是伦理道德,实质上则是成本效益的力量作祟。

在华东政法大学,我曾教过一个博士班的密集课程。学员阵容强大,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国际公司法务长等等,不一而足。上课第一周,我就问他们:为了避免跨时交换(inter-temporal exchange)—今天交货,三个月后付钱—出现履约的问题,可以采取哪些做法?做法很多:设抵押品、找保人、签约、打官司、白道真的不行就找黑道,等等。到讨论伦常关系时,我揭开谜底:伦常关系的重要特质之一,就是处理父母老年时的照养问题。子女小时父母照顾,父母老时子女承欢,这是不折不扣的跨时交换,聪明的华人发展出“孝道”的机制(游戏规则)。无需外而求也,只要脑海里雕塑出孝的观念,自然以低成本的方式,有效地处理横跨数十年的跨时交换。讲台下,这些理论实务俱佳的博士生,个个睁大眼睛,露出不可置信、又恍然大悟的表情。课后心得有人写道:那一刻,彻底缴械,完全信服“法律的经济分析”!

要使一种机制发生作用,必须要有适当的诱因,也就是有奖惩的配套措施。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孝道”所发挥的功能太过重要。所以,也需要借重一些特别的配套措施,能以低成本的方式发挥功能、完成使命。一个人做了对不起朋友或手足的事,心理可能会有歉疚遗憾的感觉。但是,一旦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心理上会有浓厚的罪恶羞耻感,这就是奖惩的配套措施,自己既是球员,又是裁判!因此,伦常关系、孝道、罪恶感羞耻心,彼此环环相扣,形成一种机制,发挥功能于无形。

当然,随着环境的变迁,孝道也与时俱进。两点重要的变化非常明显。首先,农业社会逐渐变为工商业社会,政府职能扩充,一般人不再靠天吃饭、多半有固定(相对稳定)的薪水。年纪大时,有退休金、养老金和社会保险等等。养老的功能,已经由家庭慢慢转移到社会的福利养老制度。其次,都市化带来双职家庭,核心家庭大行其道。三代同堂的景象,由常态变为例外。再加上一胎化政策威力强大,孝道的容貌几乎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回转:过去是子女孝顺父母,现在是父母孝顺子女;过去是大家庭里含饴弄孙,现在是丁克族(双薪无子女);过去公园里多是父母牵着子女,现在许多是牵着小猫小狗;或者,再进化升级,宠物成为机械狗或开心农场里的电子畜生!不过短短几十年间,几千年来发挥重要功能、维系社会正常运作、华人引以为傲的孝道,已经面目全非,江山不可复识矣!

当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华人社会面临新的考验。无论中外,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十几亿人口(还在扩大)的国家,采用一条鞭式的大陆法系。以儒家道德弹性治理,已经一去不复返;发展出中央和地方能彼此协调的法制,不是简单的挑战。另一方面,核心家庭和一胎化等,对孝道和伦常带来的冲击,可以说还方兴未艾。对于社会现象,分析时有三个根本问题要解答:是什么?为什么?将如何?就华人文化而言,有成千上万个问题还有待回答。

猜你喜欢
官僚华人
CRAZY RICH ASIANS
浅谈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集团
浅析理性官僚制度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浅析理性官僚制度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给事中的官职流变
清代州县官的司法追求与躬践
从《叫魂》看清代奏折制度
西尾胜《行政学》书评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