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三文科C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9-10 00:30唐慧
新课程·中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认知规律参与度

唐慧

摘 要:有效教学是所有教师的追求,在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下,面对步入高三的文科生,尤其是基础最薄弱的C班生,为实现文科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就高三课堂中常见的习题讲解做了几点思考:题目的讲解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规范,薄弱处,重点处不可省略,突出通式通法;题目讲解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集体改错、问题改编、反思解法规律等等,都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

关键词:认知规律;规范步骤;通式通法;参与度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化运动。它强调的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可测性或量化,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笔者就高三文科C班数学课堂中常见的习题讲解的有效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首先,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在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学生立足自身的主动探求外部事物个人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体验和生成的过程,因而有效教学必须从学生出发。符合学生的意愿和基础,提供适当的帮助。

对于高三文科C班生,大家的认识是成绩差,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固,计算能力低,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低。面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这一类学生原本在数学上成功的体验少、挫折多,过多的指责与批评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打消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爱护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学生提供帮助和鼓励。如何针对他们的现状进行合理的选题、讲解、小结是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三是复习阶段的学习,尤其是在后阶段,课堂以习题的完成和讲解为主,下面笔者就课堂中习题的讲解做了几点思考:(1)题目的讲解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规范,薄弱处、重点处不可省略,突出通式通法;(2)题目讲解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集体改错、问题改编、反思解法规律等,都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

有效学习是建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以自身原有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作用,离开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所谓理解就是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找不到新旧知识的联系,新知识便是孤立的,无法被理解,并迅速遗忘。所以,新知识的教学必须深入学生原有知识或经验中。当然,原有知识或经验贮存于学生的长期记忆中,不会自动与新知识相连,需要一个激发过程,需要一定的情境或条件,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通过之前的练习和以往的成功体验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对于文科C班生,往往在基础题的解答上正确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因为知识记得不牢固,方法忘记或者有点模糊,所以,在题目的讲解上,哪怕是觉得作为高三学生已经没有问题的关键步骤也不能省略,以常见的一道三角函数求解性质的问题为例:

最好在旁边附上正弦函数y=sint的图象,标明横轴上代表的是t通过一两次这种格式的答题,笔者发现原来混乱答题的学生有了明显的改进,不仅在单调区间这一类问题上,在与之相通的正弦型函数求值域、对称轴、对称中心这一块求解性质的问题上也随着有了改进,所以对于基础薄弱的文科C班生,这类步骤的书写对于强化解题所运用的方法与思想作用很大。在今后看待其他类似简单基础问题的讲解上,尤其是基础又薄弱题的讲解对应的板书上更是应该书写清楚,不要跳步。

又如,在三角函数求值中,利用已知角表示未知角的思路方法多数教师都认为比较简单,一句话带过,但是在学生的实际答题中,考试紧张的情绪下,基础不牢固的学生并不那么容易发现这种关系,而教学中将找两个角的关系强化到用换元法的具体步骤中来,不仅更加明确了找角的关系这个方向,还将实现这个方向的具体步骤给出,不管是在状态好时能明显看出角的关系,还是紧张的情绪下发现不了这种关系的情况下,都能根据换元法步骤做出解答。又如,在数列题目的讲解中,注重基本量等通式通法,让学生明确对待等差、等比数列题目的一个基本方向,在他们用基本量法解决问题遇到计算、解方程等问题时,适时地给予帮助:整体代换思想,降幂、换元的思想,再引导学生发现一些能用性质解决的特征,简化运算,这样处理比直接给出根据下标特征运用性质解决问题要好一些,让学生在没有发现下标特征的情况下同样能够解决问题,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对稳定学生的紧张情绪也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复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巩固,在基础题目的讲解课堂中,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在知识的记忆原本就不是特别清晰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重点融入步骤中,让他们有明确的、可对照的做法,增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牢固性。

在习题讲解的课堂中,丰富的,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有互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笔者认为,基础薄弱的文科生解题时出现的典型错误并不是教师没有给出正确的指导,很多情况是听过之后忘记了,被动、机械地记忆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利用投影仪等辅助设备组织集体改错,引导学生进行自己改编题目、反思解法规律等等,都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实验,结果如下: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所以对于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怎样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参与进来,有看、有说、有写、有交流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解完一道题目后,通过反思解法,可加深对题目条件本质的领悟,这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培养学生解题后能自主进行一些常规变式的改编,给予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及时给予肯定与赞赏,这些都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

素养。

在高三文科基础班数学习题讲解课堂的教学中,如何能更有效地教学,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寻找适合学习主体即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学为关键,吸引学生自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方法,尝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才能使课堂有效开展起来。当然,笔者所讨论的仅仅只是结合高三文科基础班学生的特点所做的一些思考,相信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而言,也会有类似相通的课堂教育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将以学生为主题探寻适合他们的各种有效课堂的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赵敏红.函数章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教研,2010(12).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认知规律参与度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黑龙江省冬季校园马拉松项目开展及参与度的调查研究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以新制趣 以趣促深——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参与度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