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加梅
摘要:本文提出了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理念,分析了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产生的动因,展望了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实现的目标,提出了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强调教学中注重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强调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26-2
一、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产生的动因
目前有不少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知识世界”里,太关注学生对知识和科学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难以体现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存在着以下一些较普遍的弊端。
1.教与学分离现象严重。
教师只顾埋头讲课,却很少过问学生如何“学”;学生只知道跟着“学”,也从不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学”,为什么只能这样“学”。即使有时教师也考虑到学生的“学”,也只是以教法来定学法,而不是以学法来定教法。
2.数学教学公式化。
如简便计算:12×25,我们教学生看到25想到4,把12拆成3乘4。如果有的学生把12拆成2乘6,算成12×25=2×25×6这样对不对呢?还有的如应用题教学,数量关系分析就太细、太深奥,不少老师还非要让学生按:“要求什么,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这样的模式去思考分析不可。这样太刻板,太公式化的教学,使得不少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使得一些原本喜欢数学的学生也产生了厌学情绪,大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愿望。
3.唯“应试而教”。
为了对付考试,不少老师授课只注重考试的内容,不考试的内容干脆不教;只重结论,不重思维过程;只重课内,不重视课外;数学课变成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课。
4.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一方面有的教材内容太抽象,不少内容的选材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太远,学生感到很陌生;另一方面教师处理教材不够灵活,太依赖于教材,教法太单一,课堂教学大都停留在封闭的教室里,只重视基础知识,忽视能力培养,尤其是忽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与用严重脱钩。
二、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实现的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途径是多方面的,我想着重从“冲破‘纯数学课的模式”这个角度来加以说明。
数学教学要以大数学的教育观为指导,要打破“纯数学课”的界限,联系一些生活实际,一些科学知识,使数学教学与其他各科知识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如讲加减法时,可介绍我国的三级火箭,由于一级火箭推力不够,三级连加起来,推力就能把人造卫星送上天;讲到圆周率,除了介绍祖冲之,还可以介绍1996年用电脑已算到小数点后面42亿多位,但还尚未发现它的数学排列究竟有没有规律,讲到圆柱体积计算时,可介绍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灯泡壳中灌满水,再将水倒入圆柱形量杯中,从而测出灯泡的体积的故事,讲到比的时候,可介绍一些黄金比的知识等等。也可把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有意无意地编成题目介绍到数学课来,如奥运知识、利息税、人口增长情况等等,使学习数学与学习语文、常识、体育、美术等有机结合,让枯燥的数学融入在故事、绘画、音乐、游戏等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领会、掌握、应用。
这样的课堂教学,打破了“纯数学课”的框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魅力无穷,减少了学生接受知识时的“压抑感”和“被动状态”。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
2.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卫国同志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一文中提到:“人们对数学的需要将发生变化,对具体计算的要求降低了,而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要求提高了;对解决问题过程中,逻辑推演的要求降低了,而实际问题模型化以及运用模型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要要求提高了。”
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如学了“折扣”以后,出示了这样一题:李华同学打算去新华书店买《故事大王》,可是他只有56元钱,按原价只能买8本,但到了新华书店门口看到这样一块广告牌:“凡在本店一次性购收满30元者9折优惠;满60元者8折优惠。”请你帮小明算一算该怎么买最合适:为什么?
像这样的习题,学生必须跳出一般的思考方式,要对题中所提供的数据加以分析、采集并作出判断,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从而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流畅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1.立足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我根据小学生爱听童话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先在黑板上出示26、83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接着叙述童话故事情节:由于2683比26、83大,经常欺负26、83,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决定要治这个2683。于是趁着2683不注意时,“小数点”(用红色的小圆片)就悄悄地从3的右下角跑到2的右下角住下(师演示红色的小圆片从3的右下角移到2的右下角)。这个数(指着2.683)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可见,小数点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大小发生变化。小数点位置移动与这个数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这样把新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只要教者有心,枯燥的数学知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生活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走近生活,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课本是人的生活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小学数学更是贴近生活,往往在生活中能找到其原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是创设学习情境,再现生活场面,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我们是如何把具体的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来思考的。
(1)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如“保险”知识的教学我先引导大家讨论,你听说过“保险”吗?哪里听说的?你知道哪些有关保险的知识呢?接着就从学生熟悉的师生平安保险谈起,告诉学生师生平安保险,保险费率为0.4%,然后抽象成应用题:
我校师生参加师生平安保险,每人每年的保险额为3000元,保险费率为0.4%,每人每年应付多少元保险费?
像这样的学习内容看得见,想得到,有的甚至经历过,同学们感性知识丰富,表象早已建立,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学习数学知识好象在探讨一个日常生活问题一样。
(2)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冬锻月”里,同学们练跳绳,第一小队五人一分钟跳绳,次数如下:
平均每人每分钟跳几次?
学生解答后,把条件改成:已知女生总次数和男生总次数,求平均数;再改成:已知女生平均数和男生总次数,求平均数等等。从基本的开始,经过几次改编和对比,使学生在变与不变的比较辨析中,牢固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如教学比例尺,学生在常识课经常看见地图,在校园里天天看见学校平面图,我们就从学校平面图或地图作为切入口展开教学。
课堂教学如能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着手,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适宜于儿童探索知识的意境,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情趣,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达到“要我学”为“我要学”之目的。
3.返回生活,将数学知识实践化。
老师还要把新知再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以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中,让学生联系生活,统计班级男、女身高分布情况,父母月收入情况等等,并从数据中概括出一些信息。
生活情境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