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瑛瑛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弘扬,中考、高考持续改革,当下的教育再也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语文的地位越来越突显出来。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在语文学科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板块——写作,是很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普遍存在并难以改进的问题。学生在写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教师用尽方法却效果不大,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写作都已呈现疲态,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教师也是提到写作就头疼。作为语文学科重头戏的写作,如何努力改变现状呢?执教多年,在一线教学岗位上不断摸索,探究实践,总结出一些方法,希望能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写作能力;现状;分析;解决对策
虽然中考语文试卷中写作的分数不如高考中所占比例大,但仍是学生和教师不可忽视的部分。而且,初中阶段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培养较高的写作能力,可以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牢固基础,并为紧张的高中学习节省时间和精力。因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重视写作的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
一、现状
要想解决当下初中生写作分数低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分析问题,并结合当下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状态,制订计划,做出预备方案和预期目标的设想。
1.预期目标
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体现在写作教学上,则是要求语文教师通过培训及自身学习等手段,在国内教学改革大风潮的背景下,研究教学及学生学习现状,以此为根基,并借鉴国外中学生的写作教学方法和研究经验、成果,转变自侦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改变学生“写作文胡编乱造、无病呻吟”的现状,通过增加阅读量、留心观察生活等方法打开学生的写作思维,真正实现“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抒发真情实感”的教学目标,使中学生写作水平有一个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从此教师不再头疼教写作教学,学生不再害怕作文课,双方都在改变中爱上写作,快乐写作。
2.教育现状
尽管教育教学界在不断努力,甚至在总结了大量经验、借鉴了各种方法后绞尽脑汁地应用于教学上,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仍不甚理想,远远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仍停留在“课上读范文,课下抄范文、背范文”的阶段,学生的日常写作素材基本来源于《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考满分作文集》等课外辅导资料,教师要求摘抄、背诵范文后,再出现类似的写作题材,全班的作文都变成了“双胞胎”“多胞胎”,内容千篇一律。如,写“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帮妈妈做家务、买东西,写“难忘的人”就是自己转学的同学、小学的班主任老师等等,似乎不明白老师提出的“立意新颖”“有真情实感”等要求为何意。
二、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不愿写,教师头疼教”这一现状的原因,笔者认为还需要从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着手分析。
1.教师方法不当
针对学生写作能力低下、学生不喜欢写作等问题,笔者做了问卷调查,并同几个同行进行了交流,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严重问题,而正是这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了对写作的兴趣,并产生厌恶、惧怕情绪。
在教学中,基本每个星期都有两节连排的语文课,而一些语文教师就喜欢把这两节连排课当成写作课,上课给学生布置好命题作文,而后便不闻不问,坐在讲台上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情,任学生抓耳挠腮地“硬挤”“硬凑”。两节课后,收作文完事。
在批改过程中,也有些语文教师不负责任,不写好坏,只写个“阅”字,这种教学行为,如何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哪里?还有的语文教师,为学生评了分数,却不进行讲解,只把自认为的优秀作文选出,在课堂上读出来,或让课代表抄在黑板上,让其他学生观摩。这些教学方法,都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白白浪费了时间,做了无用功。
2.学生艰难摸索
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写作教学的教师为数不少,于是便出现了一大批没有教师指导、只能自己艰难摸索的“两眼一抹黑”的迷茫学生。写作没有教材,又缺乏指导,他们只能从优秀文选中、从中考满分作文中、从老师选出的范文中学习、参考。试想,这如何不让学生抓耳挠腮,摁着作文纸不知从何下笔?如何埋怨学生边翻作文书边写作文?学生写两句,不知怎么写了,翻开作文书看一下,再写两句,再翻开看看的现象也是某些不负责任的教师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学生还怎么能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好作文?
于是,学生的作文出现这样的普遍现象:议论文“三大段”,“放弃与收获”必写陶渊明辞官归田,“奉献精神”必写焦裕禄、任长霞,伪造天灾人祸,一个班出现十来个“假孤儿”,歌功颂德,无病呻吟……作文课成了学生最不喜欢、最头疼的课。
三、探索实践
无论是生活中的优秀文章,还是考试中的高分作文,能打动别人、打动阅卷老师的,必然是富有真情实感、言之有物、抑扬顿挫、耳目一新的文章。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是义不容的责任,也是当务之急。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重要、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抓紧时间,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制订教学计划,训练学生,通过读、写、听、说、练等方式,激发兴趣,沉淀情感,积累素材,磨炼技巧,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1.“影印机”变为“传感器”
对于一些语文教师的单一教学模式,笔者很不认同。教师布置作文,当堂完成,课下批改后下堂作文课诵读选出的优秀作文,甚至抄到黑板上供其他学生借鉴,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模式化、程式化。试想,这样教导学生,教师不正如一台影印机,只要将需要的东西固定好,一按键,那教出来的学生变如同一份份影音品、复印品,一模一样,毫无特色可言吗?
这样的教学方式,笔者不认同,学生也不需要。
在笔者的写作教学中,笔者会把“影印机”变为“传感器”。笔者引导学生,在学习优秀范文时,不能单纯地读、背,而应该用“同理”“共情”等心理去理解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成篇,从多方面感悟、借鉴、学习,通过情感的“传染”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2.课堂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
教学没有单一的某种固定模式。同样,写作也不是局限于一种形式,而是有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多种形式和多种题材,因此,写作教学也不能只有单一的一种模式。写作课堂需要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写作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课堂分为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两部分。有一段时期,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各地中考作文的写作训练。在进行“这里也有乐趣”和“游戏”两个命题作文的训练时,笔者分别开展学生校外写生和在课堂组织了一场游戏,并以此为素材,让学生贴近自然,找到自然中的乐趣,或是记录下游戏中快乐的瞬间;有时,笔者还会只给出学生命题,让学生自由联想,看学生能想到什么,以此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多了,文章的可写内容也就多了。
每隔一段时间,笔者会开展一次校外课堂的教学,这样校内、校外的写作互相配合,校内课堂笔者教授学生写作的理论、技巧等相关知识,校外课堂则让学生融入社会和大自然中,让学生感受社会百态、感受大自然的美,而后能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更多真实、生动、鲜活的写作素材。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朱熹早就点明了写作的方法: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用心发现生活中的“源头活水”,从中汲取素材,自然就能得到“清如许”的文章。而在笔者的调查研究中,学生没有积累写作素材,写作只能乱编,“父亲车祸”“父母双亡”,大批孤儿等令人啼笑皆非现象的出现,都是学生缺乏观察之心、缺乏观察之眼所致。
对于学生观察生活之心的培养,留心观察生活习惯的养成上,笔者认为还需慢慢引导,而不是一口吃个胖子,让学生听完一节作文讲解后就能马上达成的。在一次作文课上,笔者布置命题作文“我最敬佩的一个人”,而后要求学生上交作文。在批改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写了:“班主任放学后陪伴因做错事而受到惩罚的自己,通过聊天、做游戏、送医院等各种奇葩方式感动了自己,让自己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班主任失望,并立志长大后也成为班主任这样的教师。”令笔者哑然:难道除了班主任,朝夕相处的同学、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偶然相见的人中,就没有值得敬佩的人吗?笔者感慨,现状的学生似乎已经脱离了生活实际,已经不知观察生活为何物了。
经过思考和搜集资料,笔者选定了2014年的中考满分作文《我敬佩的一个人》,在写作课堂上当作范文讲给学生。“灰尘扑来,我赶紧捂住鼻子”“低着头,蓬乱的头发上顶着一个草帽,一双枯瘦的手紧握着扫把”“布满红血丝的眼睛紧紧盯着我”。这些句子的描写,真实地呈现出作者和清洁工相遇发生的一幕幕场景,让人读起来连贯、有代入感。而后笔者再慢慢引导学生睁大眼睛,留心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一点一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写作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有话可写,有真情实感可抒发,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上好作文讲评课
写作教学并不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反复练习写作和范文示范,作文讲评课也是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认为,一堂好的作文讲评课,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才算是好作文、怎样写出好作文、什么样的作文出了差错、写作时要如何思考、如何成篇布局、如何对已经成型的作文进行修改等问题。在作文讲评课中,教师要把握好自身“讲评者”和学生“听讲者”之间的关系,尽量淡化自己主讲人的地位,而把学生放在讲评课的首位,让学生在讲评课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例如,笔者在命题作文“百善孝为先”的讲评课上,首先指出了本次作文中学生出现的最大问题:内容雷同——几乎所有学生都写到了“下跪给父母洗脚”的例子,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以公益广告“妈妈,洗脚”为开篇点题。笔者告诉学生,这样雷同率太高的作文,在考试中会出现严重的失分现象。接着,笔者拿出班里三篇优秀作文,一篇从中国古典故事“二十四孝”入手,环环紧扣,最后文章达到高潮;一篇文章列举反面教材,以此为切入点点出“百善孝为先”的论点;还有一篇先对“孝”进行释义,而后结合身边的故事进行分析,谋篇布局顺其自然,一气呵成。笔者从事例新颖、结构合理方面引导全班学生分析、学习。
而后,笔者拿出了几篇有些跑题、病句错字较多的作文,让学生进行分析,而后指出文章中的错误和不好的地方在哪里,再由其他同学评价其分析得对不对。这样的作文评价,既能让学生自主参与,提高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引以为戒,在日后自己的写作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一举两得。
5.阶段分析,及时调整
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从头沿用至今,适合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适合任一学习阶段。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摸索方法,还要改进方法,随时评估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和与学生的契合性,即时做出调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学生进行询问,看是否对笔者所用的教学方法仍持有高度的积极性,并询问学生是否有更为引起注意的方式,吸纳学生意见,融入自己的教学中。
除此之外,笔者还会拿出一个阶段内学生写的几篇作文,对学生所写作文进行分析评估,判断学生写作水平是否提高。如有,继续按方案推进;如无,及时做出修正调整。
四、前景展望
通过研究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以及学生写作的现状,笔者发现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分析造成弊端和不足的原因,制订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而后通过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及时对教学方案做出调整。笔者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语文教师转变观念,不再呆板地教学,改变作文教学中师生都痛苦的局面。笔者坚信,语文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一定能改变学生“憋出作文”“应付作文”的现状,让学生作文取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写出优秀作文、高分作文。
参考文献:
[1]周存辉.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进入生活[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
2.刘少华.探索作文与生活的着力点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03).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