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雄
就当前的语文教材来看,很多语文知识点都以散点的方式分布其中,都是随着课堂的教学进行点点滴滴的穿插和渗透的,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点。笔者也以为这样的基础知识渗透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利的,教师通过教学牵引出相关的语文知识,巧妙抓住机会,与学生探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相应的语文知识。
一、从文本中获得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对语文概念的抽象理解上,而是要通过语文教材文本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具体感受、品味和体会,才能更加透彻、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同时更加准确地加以应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例如,对于字词的理解,除了要会读、会写之外,还要能够放在文本的段落中理解、体会和推敲其具体的语境意义和作用。
解读课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功,想要把握文本,就必须从文本出发,这是一个体悟语境的问题。而对于文本的体悟,对于语意的理解,又不是那么随意,多半都带有阅读者的主观意愿,它就是主观的体验。这也就是说,我们语文课的教学,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主观体验来代替学生,要让学生从语境出发,体验并接近客观。
二、从语境中获得语文基础知识
想要真正了解文本的实际含义,就必须“走进去,走出来”,走进文本的语境,再走向文外的语境,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分析作者的经历等。作者对于语言的应用、作者的感受,都是有当时的客观根据的,绝不能随意地去猜想。例如,“孤独”这一个词,它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了完全不同的孤独,《孤独之旅》中“孤独”,是他脱离了人际交流的孤独,而《傅雷家书》中的“孤独”,则是音乐使他思维抽象化之后得到的另一种更真谛的东西。“孤独”虽然是孤独,但是还是拥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是单纯一个词义所无法概括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文本中的文义远比词义更要紧。
三、从实践中获得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因此,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是自主地在学习,个体凸显较强,很多语文知识都是学生在自己身心的共同努力下“接受”到脑海中的。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直接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烦琐和抽象,而是在无意中就应用语文知识。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