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清代护票

2015-09-09 10:48武俊杰
贵州文史丛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士子清代科举

武俊杰

摘 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一个画面对赶考士子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以至于科举入仕成为士子们所奋斗的目标。而能否顺利进京考试,通关证明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政府特意为赶考士子出具一份关卡证明——护票。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士子从出发地到京城所通过的关卡,不受任何阻滞拦截。于现今来说,类似考生的准考证,身份证。这样一种证明在现今已很少见,尤其是纸制文件,更是难得。为此,文章将对同治年间的一张护票作一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清代 科举 护票 士子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5)02-58-62

在山西省临汾市新近发现了一张清代考生进京考试的票据,于现今来说是一种通行证,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我们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

科举考试由隋唐创立到清末1905年的废止,历时约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是对古代入仕士子的影响,同时在现今也可以看到科举考试的影子。科举考试,对于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因为三年一考,逢子、午、卯、酉年举行,所以机会很少,尤其是对于千万应试的士子,中举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为此,士子们想要实现他们的目标,必须做好精神和体力方面的准备,对于当时士子努力的情景,黄宾虹先生曾描述:“何物羡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意思就是孜孜不倦的学习,工作。而本文章则主要介绍士子们赶考时的情景,尤其是士子所需要的通行证———护票。

原文如下:

外用同知直隶州知州山西太原府祁县正堂加六级随带加二级记录一次王 为给发□

照得敝县己未科举人梁豫奉

旨入都赴甲戌科会试所随家丁人等并带行李车辆等项,诚恐沿途阻滞,合行给发护票。如遇关津隘口,验票放行,勿许留难阻滞。须至护票者。

计开

同行 四人

车 二辆

右给发家丁 准

同治十三年二月初四日给癸□县 □

限四日销。

外用:出任地方官。

同知:官名。称副职。宋代枢密使院,不设枢密使及副使时,其主官称知枢密院事,佐官则称同知枢密院事,或简称知院,同知院。辽代设同知府事,同知州事。金元时每府或州设同知一员。明清定为知府、知州佐官,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水利等,分驻指定地点。清代的同知称为州同。此外,地方政权厅的长官,也称为同知。清代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直隶州: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单位之一,与府的等级相同。

知州:宋代派朝臣为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以中枢官带权知军州军衔,兼掌军事,简称知州。原意为暂行主持本军本州事务。明清以知州为州的长官名称。知州有两种:一为直隶州知州,其地位稍低于知府;另一为散州的知州,其地位与知县相同。

山西太原府:太原市简称并州。殷商时为北唐,春秋时,晋阳城问世。于战国是赵国早期的都城。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太原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置晋阳县,是为太原,这就是晋阳一地二称的开始。汉代并州刺史部治此,亦是太原称并州之始,南北朝时为东魏、北齐之“别都”,史上称为“霸府”。到了隋代,太原成为当时黄河流域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长安和洛阳。唐开国皇帝李渊、李世民起兵晋阳,多次扩建太原城,相继称为“北都”、“北京”。当时,太原的地位与长安、洛阳齐名,合称“三都”、“三京”。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多发迹于太原,因此,太原又有“龙城”称呼。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将晋阳城焚毁,随后,并州移治唐明镇,就在今天的西羊市、大关帝庙附近。嘉祐四年,并州改称为太原府。金、元时期,因为太原处军事要地,所以饱受战争的摧残,太原军民曾经过了二百五十天的“抗金保卫战”。明清时期,太原亦为首府。

祁县:明清时属太原府,现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

正堂:明清时期,对府县等地方正印官的称呼。清代县官的名称沿袭明制,称为知县。其知县之名源于宋代。当时,皇帝常直接委派京官去掌一县之政,即所谓“知县事”,简称“知县”。知,为主持之意。明清知县之名即源于此。县官之名除了定制为知县之外,还有县侯、明府之别称。俗称“亲民官”、“父母官”,习称县令。百姓尊称大老爷、县太爷或县官大人,而其属下则以“县尊”敬称。县官还有‘县正堂”之称,这是因为旧时县官正式办公的处所是衙署的大堂,故大堂称为正堂。县官在文告、碑刻、匾额、官衔牌上常以“县正堂”作为县官的代称。此外,县官还有正印官之称,这是因为清代地方府、州、县官所掌之印俱为正方形而称之。也就是说,正堂是对祁县知县的称呼。

加六级随带加二级记录一次王:

此制度是中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形式,这种制度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都可以看到。据《资治通鉴》载:“(南朝)宋末,以治民之官六年过久,乃以三年为断,谓之小满;齐初,官员迁换去来,以小满为限。”据《宋史》载:“宋初循旧制,文武常参官各以曹务闲剧为月限,考满即迁。”到了明代,据《明史》载:“升必满考。”清入关后,延续明代的考满制度,就是汉官延续明代考满制度,有加级、加衔、记录等项目,为京察和大计。顺治十二年,对加级、加衔、记录进行了调整,据《清世祖实录》载:“初次考满,大学士、六部尚书有应加官保衔者俱候上裁。学士、侍郎及通政使司、大理寺等衙门正卿,有注优考者作何加衔,亦候上裁。二次考满仍列优等者加一级,照旧供职,二等者纪录。三次考满一二等者,照前议加级、纪录。启心郎、侍读学士、理事官初次考满注优等者,加正卿街,照旧供职。二次考满仍列优等者加一级,照旧供职,二等者纪录。三次考满,一二等者照前议加级纪录。汉启心郎、副理事官、内阁侍读初次考满,注优等者加正卿衔,照旧供职。二次考满仍列优等者加一级,照旧供职,二等者纪录。三次考满,照前议加级、纪录”。就是说:考满只是加级,加衔,但是不升职。实际上是一种荣誉性的加级,加衔。这样的一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授爵制度,对官员进行行政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随后,对于官员的考核渐趋成为定制。“雍正元年复行内官京察,以京察与大计为京官外官考核定制,每三年一次的考绩制度正式确立”。一直到乾隆五十年,大计作为外官的考核制度臻于完备。endprint

猜你喜欢
士子清代科举
赶考步履不停
“良知”的颜色
小小花钱看科举
五代时期士子入宋对宋初公文文风的影响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