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崇拜:儒家的大自然敬畏思想

2015-09-09 10:42陈奇汤苏婷
贵州文史丛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董仲舒

陈奇+汤苏婷

摘 要:对自然物、自然现象的困惑、恐惧,以自身类比方法,远古人想象出了种种神灵,产生了多神崇拜。夏商周时代,多神崇拜演变为统一至上神即天神崇拜。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接纳了天神崇拜观念;西汉中叶之初,董仲舒代表的儒家集天神崇拜观念之大成,创立了系统的天神崇拜思想体系。天神崇拜实质上是自然力崇拜、大自然崇拜,它凸显了儒家对大自然的敬畏思想。

关键词:多神崇拜 天神崇拜 自然力崇拜 董仲舒 敬畏思想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5)02-18-23

一、从多神崇拜到天神崇拜

(一)多神崇拜

天神崇拜观念是由多神崇拜观念发展而来的。多神崇拜又称百神崇拜、自然神崇拜,它形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以木器、石器为标志的极端低下的原始生产力,使人类的物资生活资料极端匮乏,科学认识能力极端低下。原始人每天与阳光、雨水、山林、草木打交道,却无法解释种种自然现象。太阳升起来了,又落下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带给人们以光明及温暖,生存及希望;然而,它又会烈日高照,久晴不雨,烧死禾苗,干涸大地。太阳在赐予人们幸福、幸运的同时,也会带给人们巨大的灾难及不幸。太阳如此,雨水亦然。雨露滋润,禾苗茁壮,江河奔腾,沃野千里。然而,它又会连天不息,倾盆而下,平地成河,家毁人亡。雨水在赐予人们幸福、幸运的同时,同样会带给人们巨大的灾难及不幸。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远古传说故事,反映的就是这种现实。《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1](P126)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了一个,消除了干旱之苦。《揽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1](P99)天坍塌了,暴雨倾泻不息。女娲炼石补天,才止住了洪水,拯救了人类。《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2](P266)后羿射日的故事发生在尧的时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发生在禹的时代。尧与舜,以及禹、汤、文、武、周公,都是儒家尊奉的圣人、儒学道统的开山。

太阳、雨水如此,月亮、火焰、山川、树木亦如此,万事万物无不如此,更何况天崩地裂,山呼海啸。原始人经常生活在恐惧之中,科学知识的匮乏,使他们只能使用自身类比的方法来解释眼前的一切。在人是有灵、有魂、有神的,有灵魂、有神灵看法的基础上,太阳、月亮、雨水、火焰、山川、树木也同人一样,有感情、有思维,有灵魂、有神灵,于是就有了太阳神、月神、水神、火神、山神、树神,有了众多神灵。

太阳神。远古传说中,太阳神是一位女性,叫羲和,生下了十个太阳。《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2](P234)她不仅是“太阳之母”,而且善观天象,制定了计时的历法。《尚书》载,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3](P119)羲和因而被尊为太阳神。羲和之外,炎帝也被尊为太阳神。《史记·补三皇本纪》:“炎帝……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炎者、火者,赤日炎炎似火烧也,故为太阳神。炎帝还是神农,亦即农神。传说他发明了五谷,教会了人类农耕。《史记·补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4](P362)

水神与火神。传说中,水神姓姜,属共工氏部落,以水为图腾,掌管水。《左传》:“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5](P2083)《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1](P126)火神名重黎,祝融氏,黄帝之后:“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6](P203)他传下火种,教会人类使用火,掌管火:“火正曰祝融”,[7](P2123)被尊为火神。《史记·补三皇本纪》:“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4](P362)乃有洪水滔天、女娲补天之传说。

原始人用自身类比的方法创造了神灵,用自身类比的方法理解神灵。神灵高兴、理智的时候赐予人们以幸运,发怒、丧失理智的时候就带给人们以灾难。神灵威力巨大,掌控着人类的命运。原始人恐惧于神灵,崇拜神灵。生产力的极端落后,使他们无力应对自然灾害。无奈之中,他们奉上精美的食物,献上优美的歌舞,用隆重的仪式祭祀神灵,让神灵高兴,祈求神灵赐予人们以幸运而不是灾难,祈福避祸。鄂伦春民族有着崇拜火神的习俗,“每天用餐时,要向火塘里扔些肉、饭等食物,以示供奉。”[8]远古黄河流域崇拜河神,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杀羊,甚至将一位年轻女子投入河中,进行活祭,祈求河神不要发水泛滥;否则“水来漂没,溺其人民”。这种习俗直至战国时期还存在。[9](P35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云南西盟佤族的许多氏族都供奉主管谷物生长的女神司欧布。每到春种及秋收前夕,他们便千方百计到邻近部落猎取男子,砍下其头颅,捧到田头,举行隆重的谷神祭神仪式,祈求丰收。[10](P129)远古食物匮乏的时代,人肉是神灵最欣赏的美味。诸神之中,太阳神对人类影响最大,因而威力最大,地位最高,祭祀最为隆重。《礼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兆于南郊,就阳位也;扫地而祭,于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于郊,故谓之郊;牲用骍,尚赤也;用犊,贵诚也。”[11](P1452)殷商时代,每天早、晚均有迎日出、送日入的礼拜仪式。[ 12](P354~355)太阳神、水神、月神、火神、山神、树神,神灵众多。有一神灵,即有一祭祀;有一祭祀,即有一崇拜,乃有多神祭祀、多神崇拜。endprint

(二)天神崇拜

经历数十万年乃至数百万年,原始人对外部事物的观察渐次深入。他们发现,不仅日月、水火、土地、山林与人类息息相关,大千万物都与人类有关,都会给人类带来或利或弊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有小而已。有一物即有一灵,有一物即有一神,无物不神,无物不灵,乃有百神祭祀、百神崇拜。人们的思维能力渐次提升,相互联系的观念及综合能力渐次增强。他们意识到,外部事物虽然千千万万、千差万别,但都有灵、有神,有利有弊。伴随着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演进,社会组织也由昔日众多的、彼此平行的部落或部落联盟转化为有着一个统一至上王的国家。依据自身类比的思维模式,百神之上也应该有一个统一至上神,百神崇拜之上也应该有一个统一至上神崇拜。人们在百神之中提炼出一个统一至上神——天神,多神崇拜演变为天神崇拜。

天神原本是诸多神灵中的一个神。在古老的传说中,伏羲(庖牺)被称为天神:“庖者包也,言包罗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亦谓伏羲。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数,故曰宓牺。布至德于天下,元元之类,莫不尊焉。以木德称王,故曰春皇。其明睿照于八区,是谓太昊;昊者,明也。”[13 ](P10)他掌管春天;发明了渔网,制定八卦,与女娲婚配繁衍了人类。故被尊为东方天帝亦即天神。伏羲之外,太阳神羲和、水神共工氏、农神炎帝都有天神之称,大概是因为他们较之其他神威力更大的缘故。不过,天神更多地是指日月星辰之神。“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1](P54)茫茫宇宙,除地球外,尚有数不清的星辰,包括日、月,故被尊为天神,其威力自然非日神、月神可比。当多神崇拜演变为天神崇拜的时候,天神自然成为统一至上神的首选。

天神又称天帝、上帝、皇天、昊天等,简称天。作为简称的天,既指天神,也指天神的居所天宫、天庭。普通神灵威力巨大,作为百神之至上神的天神,更是威力无比。天者,“巅也,至高无上”;“至高无上,是其大无有二也”。[14](P1)它不仅掌控百神,掌控神灵的世界,而且掌控人间;不仅掌控普通人的生死存亡,而且掌控着人间至上王的承袭更替、至上王权的兴亡替代。天神也同人类一样有感情、有意志,天神的意志、指令被赋予一个专门的词汇“天命”。天命不可违,具有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地位、权威,普通人不能违抗,具有人间至上权力的王也不得违抗,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直至人亡政息。夏朝之立,商之代夏,周之替商,无不如此。

禹及夏代。《尚书》载,夏王统治人间,乃受天之命:“有夏服天命”。[15](P213)《墨子》引《禹誓》谓,禹征三苗,乃奉行天之命:“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16](P112)《尚书》载,启征有扈氏,乃遵行天之命:“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17](P155)

商代。《尚书》载,商王奉天之命,统治人间:“有殷受天命”。夏桀荒淫暴虐,天绝其位,命商汤诛之;商汤不敢不从:“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民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天帝,不敢不正。”[15](P213、160)“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18](P162)

周代。商纣无道,上天弃之;授命文王、武王,诛灭殷商:“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佑命尔,燮伐大商。”[19](P506、507、508)商王“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沉湎冒色,敢于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15](P180~181)

周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天神都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圣旨首句都有“昊天有命”、“上天眷命”、“奉天承运”一类的话语,以示治权源于天授、秉天命而行。

古代社会,天神祭祀最为隆重,最为普遍。在民间,家家户户于正房设置神龛,供奉“天地君亲师”神牌,天神赫然列于神牌之首。每日清晨,主人面向神位,上香作揖;清明、七月半、除夕夜,更是点明红烛,供奉美味,跪拜祭奠。在国家层面,祭天是最重要的祀典,由王亲自主持,礼仪隆重、繁复。祭祀前,王与百官沐浴斋戒。“冬日至”,率百官至南郊圜丘祭祀。奏响鼓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蔟为徵,姑洗为羽,靁鼓、靁鼗,孤竹之管……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王亲奉全牛、全羊、全猪等牺牲;牺牲与玉、帛等祭品置放柴堆上。王点燃柴堆,烟火直冲天云,天神嗅味歆享。“以禋祀祀昊天上帝”。进献美酒;天子同蹈“《云门》之舞”。[20](P789、757)祭天祀典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民国三年(1914年),大总统袁世凯在天坛圜丘祭天,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大典。

天神崇拜固然存在着统治阶级利用天命观论证统治合法性并树立其统治权威的的政治考量,但也的确存在着古人对于自然现象尤其是诸如干旱洪涝、地震海啸一类灾害的困惑、恐惧及神秘感。

二、天神崇拜:儒家的大自然敬畏思想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继承了传统的天神观,声言“惟天为大”;[21](P2487)“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22](P2522)“获罪于天,无所祷也”。[23](2467)

西汉中叶之初,儒学独尊,儒学、儒家思想、儒文化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学术、主流思想、主流文化。儒学大师董仲舒代表的儒家继承、光大传统天神观,建立了系统的天神崇拜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为:endprint

(一)天为自然物的总和,为大自然

天者,“万物之祖”,[24](P518)“百神之君也”。[24](P507)天通过显示自然现象,表达自己的意志。过去,天通过巫师传达自己的意志;巫师是天、人之间的中介。董仲舒对此做了改造。他推演孔子《春秋》一书所记载的各种自然现象,以为这些自然现象正是天命的反映。“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24](P445)“《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25](P236)人间君主有道,国泰民安,天就会显示种种吉祥的自然现象,如树木华美、五谷丰登,出现群龙、甘露、凤凰、麒麟、灵龟等所谓“符瑞”,以示喜庆嘉奖。[24](P465~477)“天子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君主有道,“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来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25](P235)当今陛下“明德嘉道”,故“德润草木,泽被四海,凤凰来集,麒麟来游”。[25](P236)君主无道,民不聊生,天就会显示灾害、怪异现象,以示警诫惩罚,如树木枯槁、五谷不成、疫病流行、气候异常、群龙深藏、凤凰飞离、麒麟远去、灵龟深藏等;[24](P465~477)乃至大旱大涝、天崩地裂,“政乱国危”,王朝败亡。“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25](P234)君主无道,“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叛,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盩而娇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25](P235)

(二)“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天如同人类一样,有思维、有感情:“天乃有喜怒哀乐之行”。[26](P411)“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24](P418)天之暖清、寒暑由人的好恶、喜怒化生而来:“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贯也。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26](P403~404)“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26](P385)天亦有人间的纲常伦理、仁义礼智廉耻;不仅有人间的纲常伦理,而且是人间纲常伦理之源:“天,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26](P402)“道之大原出于天”。[25](P236)“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24](P534)

(三)天神至上,畏敬天命

天乃“万物之祖”、[24](P518)“百神之君”,[24](P507)权威至上,掌控着人间的一切;纵然是人间至上王,天亦对其有生杀予夺之权:“王者,天之所予也;其所伐,皆天之所夺也。”“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26](P273、271~272)“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徳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26](P273)天神至上,天命可畏。人如违背了天命,得罪了天神,必然遭到报复,遭到惩罚。对于天神,人类必须常怀敬重之心、畏惧之心。古人所以重南郊祭天,即在于“畏敬天”;故“天子每至岁首,必先郊祭以享天”。[24](P509~510)

商汤伐夏,声言奉天命而“不敢赦”,[18](P162)表达了对天神的敬畏之心;武王伐周,亦谓奉天命而不敢违,否则“厥罪惟钧”,[15](P180~181)同样对天神怀敬畏之心。孔子明确提出了“畏天命”[22](P2522)论断。董仲舒进而提出了敬畏天命的论断,在“畏”之外增加了“敬”:“天之不可不畏敬”。所以畏惧,在于违背天命必然受到惩罚:“不畏敬天,其殃来至闇”。[24](P499~500)这种惩罚小至警惧,大至败亡,因而不是一般的惩罚;不是可有可无的惩罚,而是必然的惩罚。“《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25](P234)“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26](P318~319)知畏,始有敬。何谓敬?敬者,尊也、顺也、慎也。所以要尊,在于天不会仅降灾异于人类,而是首先赐福于人类。人类的生存所需,均来自天:“天者,万物之主,万物非天不生。”[24](P518)人间君王的治权,亦来自天的授予:“王者,天之所予也”。[26](P273)“天若不予是家者,是家安得立为天子?”[24](P515)甚至人类自身也是天的产物:“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26](P385)因而对天要尊重、敬重,如同子女对待父母那样。所谓顺,就是顺从天命、循行天命而不背离天命。“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要如同诸侯接受天子之命、儿子接受父亲之命那样顺从天命。顺从天命,就能得到天之护佑;背离天命,就会受到天的惩罚,“则废”,“则绝”。[24](P520、521)所以要顺,在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7](P266)天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行常道,人类只能遵行常道、循行常道,不能随心所欲、违背常道,否则就会“废”“绝”。所谓“谨事天”,[24](P515)就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避免疏漏,不出差错。“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19](P507)“天之不可不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不谨事主,其祸来至显;不畏敬天,其殃来至闇”。[24](P499~500)天道,“福善祸淫。[18](P162)知人类福祉仰赖于天,即当敬天、尊天、顺天、慎事天;知违背天命必遭报应,即当畏天、惧天。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常怀敬畏之心,人类才会不张狂、不放肆、不妄为,尊重自然,循行规律,天人合一。“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道德。”[26](P359)endprint

多神崇拜、天神崇拜,本质上都是对自然物及自然现象的崇拜、对自然力的崇拜,区别在于前者是对具体自然物及自然现象的崇拜,后者是对整个自然物及自然现象的崇拜。所谓自然力,指自然界每一物体及自然现象都对其它物体及自然现象有着或大或小的作用及影响;作为整体的自然力,更是对人类社会发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远古人类那里,这种作用及影响被视作一种神秘的力量;具有巨大的、神秘影响力的物体及自然现象被视作多神,整体的自然力则被视作天神。人们对神灵顶礼膜拜,物质的力量采取了非物质的形式。

以此类推,敬天、畏天,本质上就是敬重大自然、畏惧大自然。阳光、雨露、土地是人类生命之源、生存之本,人类自当常怀敬重之心、顺从之情;失去了大自然,就失去了生命之源、生存之本,人类自当常怀畏惧之心、慎事之意。所谓天命,从今人的角度解读,就是自然规律。大自然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人类在“胜天”、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时候,只能顺应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破坏生态,引发灾难。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飞跃,人类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进而日益优裕的同时,也日益滋长了无知与狂妄,自以为“人定胜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以无穷尽地掠夺自然,可以无止境地膨胀欲求。过度的开发造成了森林的消失、大地的漠化、气候的异常,过度的排放导致了大气的污染、水质的变坏、气温的上升,造成了自然生态的巨大破坏。

在古人那里,引发天神震怒降罚的原因主要地并非砍伐森林、过度开发等生态破坏行为,而是人事特别是君王的奢靡、暴虐等失德行为。然而,深入的分析却可以发现,人们过度开发的动因,正在于其无止境的欲求,正在于在上者的穷奢极欲;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人们“人定胜天”、张狂肆为的心态。

“天之不可不畏敬……不畏敬天,其殃来至闇”。[24](P499~500)两千多年前的哲人,竟如此之先知先觉!

参考文献:

[1]刘安撰,陈静注译.淮南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王学典编译.山海经[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3]尚书·尧典[A],十三经注疏,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史记·补三皇本纪[A],二十五史,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5]左传·昭公十七年[A],十三经注疏,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史记·楚世家[A],二十五史,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7]左传·昭公二十九年[A],十三经注疏,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8]鄂伦春族的火神崇拜[A],中国民族网,2014-10-28日.

[9]史记·滑稽列传[A],二十五史,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10]宋恩常·云南少数民族研究,上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11]礼记·郊特牲[A],十三经注疏,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郭沫若·殷契粹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段玉裁·天文训[A],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5]尚书·周书[A],十三经注疏,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墨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7]尚书·夏书[A],十三经注疏,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18]尚书·商书[A],十三经注疏,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19]诗经·大雅[A],十三经注疏,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周礼·春官[A],十三经注疏,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21]论语·泰伯[A],十三经注疏,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22]论语·季氏[A],十三经注疏,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23]论语·八佾[A],十三经注疏,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24]董仲舒·春秋繁露,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5]汉书·董仲舒传[A],二十五史,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26]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7]安继民注译·荀子[M].郑州:中州古籍,2006.

Worship of gods: The Reverence for Nature

Chen Qi Tang Suting

Abstract:The worship of gods,stemming from the primitive society, came into being in the Xia,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t the end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worship of gods was carried forward by Confucious with the founding of Confucianism. Later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Dong Zhongshu,a representative scholar in Confucianism,developed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of gods worshipping based on previous achievement. The worship of gods was in essence the worship of natural power,which reveals the reverence for nature in Confucianism.

Key words:polytheism;worship of Gods;nature worship;Dong Zhongshu;reverenceendprint

猜你喜欢
董仲舒
“第三届儒学史研讨会暨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2023 学术年会”召开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德音润泽:董仲舒名言品鉴》出版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2021中国·衡水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研讨会暨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学术年会”举行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碍眼与碍心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优贤不扬历
董仲舒的“不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