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粮食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2015-09-09 23:53丁晓慧周晶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15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层次分析法

丁晓慧 周晶

摘要:选取资源生态、设施装备、粮食生产、粮食需求、市场贸易、公平等6维度共23个指标,结合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包括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在内的西南地区和全国粮食安全水平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978-2012年,西南地区粮食安全水平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粮食安全系数提高了5~6倍;西南地区粮食安全提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中1990-2004年快速提升,2004年以后则加快提升;西南地区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2004年以后与全国的差距逐渐扩大;贵州省安全水平最低,云南省次之,广西省最高;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同时是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和造成粮食安全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而市场贸易和公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较为微弱。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5-3832-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5.063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23 indicators from 6 dimensions including ecological resources,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food production, food demand, market trade and fair, and combines with expert scoring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calculate food safety level in southwest nationalities area including Guangxi, Yunnan, and Guizhou provi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the food safety level in southwest minority area has been greatly enhanced by 5-6 times during 1978-2012. Secondly, the improvement of food safety show significant stage characteristic with rapid promotion during 1990-2004 and speed up promotion after 2004. Thirdly, the overall food safety level in southwest minority area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and the gap between them gradually expanded after 2004. Fourthly, food safety level in Guizhou is the lowest in southwest minority area, while Guangxi′s is the highest. Lastly, gr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re the major factors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food safety level and causing the food safety level gaps among regions. While, the impact of market trade and fair on food safety are weak.

Key words: southwest minority area; food safety; synthetical evaluation model; AHP

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然而,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保障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2014年,我国实现了粮食连续“十一连增”,粮食产量达到6.07亿t,然而粮食供求整体上仍然是一种紧平衡。另一方面,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在继续关注保障全国整体粮食总量平衡的同时,解决区域性粮食短缺问题也逐渐提到日程上。许多研究表明,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1]。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境内又以山地为主,耕地面积有限,粮食生产和贸易条件较差,整体上属于我国粮食安全脆弱区[2,3]。保障西南民族地区粮食安全,对于维护民族和边疆地区稳定,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以西南地区粮食安全为研究对象,构建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模型测度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粮食安全水平,考察1978年以来西南地区粮食安全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西南地区与全国整体粮食安全水平差距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区域粮食安全保障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1 文献综述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因而评价粮食安全水平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这些研究大致从3个方面展开,一是粮食安全评价方法,二是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三是粮食安全评价区域。

从粮食安全评价方法来看,运用最广泛的方法是综合评价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选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赋值,然后对指标进行加总得到总的粮食安全系数。朱泽[4]较早提出了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法,后来被很多研究所采用,但不同研究在指标赋值、加权方法以及权重确定方面存在差异[5-7]。也有学者采用其他方法来对粮食安全进行评价,如吴文斌等[8]运用了空间模型的方法来分析粮食安全的空间差异。粮食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是粮食安全评价的关键,评价指标经历了从单维度向多维度、多层次指标体系的演变过程。一些研究采用单一指标如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生产潜力对粮食安全进行评价[9,10]。然而,单一维度并不能反映粮食安全整体状况,更多的研究采用多维指标对粮食安全进行评价。朱泽[4]和刘晓梅[6]使用了粮食产量波动率、粮食储备率、粮食自给率和人均粮食占有量4项评价指标,后来一些研究增加了需要波动指数、地方经济赔偿能力、地方财政水平、粮食市场状况、粮食贸易依存度、居民收入差距、粮食播种面积、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保障状况、人均耕地、粮食单产等指标[5,7]。随着指标的增多,单层次指标逐渐演化成多层次指标体系。

从粮食安全评价的区域来看,国际和国内粮食安全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吴文斌等[8]评价和预测了全球2000-2020年的粮食安全情况,余强毅[9]评价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地区的粮食安全情况,刘晓梅[6]对我国和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与消费国的粮食安全进行了对比研究。此外,也有研究对各省、各县或者区域粮食安全评价进行了研究[10]。

综上所述,粮食安全评价研究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法为主要方法;关于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问题也有许多讨论。从研究区域来看,全国整体以及分区域粮食安全问题都受到了研究的关注。然而,目前为止尚没有研究深入分析西南民族地区粮食安全状况演变趋势以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情况,也缺乏对西南民族地区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2 粮食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文献分析表明,前人研究使用最多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粮食生产、粮食消费、粮食市场、粮食库存4个维度。然而粮食生产的资源生态环境、设施装备条件也是决定粮食生产潜力的重要因素。此外,粮食安全公平度指标反映了粮食安全的公平程度,例如阿马提亚·森[11]在《贫困与饥荒》一书中强调了公平获取粮食的权利,马九杰等[12]认为居民收入差距反映了不同群体获取粮食的能力的差异,也应该作为衡量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根据以往研究成果,结合西南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状况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资源生态、设施装备、粮食生产、粮食需求、市场贸易、公平等6个维度共23个二级指标对粮食安全进行评价,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粮食生产的先决条件,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退化将会显著降低粮食生产能力。选用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和复种指数4个指标代表西南民族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和生态条件。森林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越少,粮食生产生态环境越好,因此森林覆盖率和粮食安全水平正相关。耕地资源潜力是粮食生产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水平显著正相关,而耕地压力指数则与粮食安全负相关。复种指数反映了粮食生产的气候资源,复种指数越高,粮食生产能力越高。农业设施装备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选用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代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代表农机装备水平。农田灌溉条件越好,粮食生产能力越高,产量也越稳定。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背景下,替代农村劳动力的农业机械装备条件对于节省劳动力,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生产决定了粮食产出和供给状况,是反映粮食安全水平最直接的指标。选用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农业灾害强度5个指标衡量粮食生产状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粮食播种面积越大,粮食总产出水平越高。以往的多数研究都使用了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人均占有量和粮食单产考察粮食安全。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反映了粮食产出的稳定程度,波动幅度越大,说明粮食供给越稳定。农业灾害容易造成显著的粮食产量损失,因而灾害强度与粮食安全显著负相关。

粮食需求也是反映粮食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选用口粮满足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等衡量粮食消费。在粮食生产量一定的情况下,粮食需求越大,居民口粮满足度越低,粮食安全水平越低。除了直接的粮食需求外,居民收入水平体现了粮食购买能力,是城乡居民粮食获取能力的直接体现。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代表着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对粮食的购买能力越强。

粮食贸易体现了区域间粮食调配能力大小,对于缓解地区粮食短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用粮食贸易依存度、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铁路公里密度等指标衡量粮食贸易。粮食贸易依存度体现了粮食自给外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贸易依存度越高,粮食安全水平越低。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了粮食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消费价格指数越低,居民粮食购买力越低,居民家庭粮食安全水平越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反映了粮食生产物质投入价格变动幅度,价格指数越高,生产资料价格越高,农户生产资料投入越低,粮食产出相应降低。良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是粮食运进运出的重要保证。

居民获取粮食能力的不均衡性是体现粮食安全公平性的重要指标,采用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作为考察粮食安全的公平性指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越大,城乡居民对粮食的购买能力差距越大。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甚至爆发粮食危机的情况下,城镇居民由于具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因而拥有更高的购买力。

收集西南民族地区广西、云南和贵州三省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测算。为了便于区域间比较,同时收集全国所有指标数据。本研究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地方统计年鉴和资料汇编。还有一部分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粮食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等统计年鉴和资料汇编。对于极少部分缺失数据,采用通用的缺失值弥补法(包括插值法和相邻年份均值替代法)来进行处理。

3 粮食安全评价的方法选择

根据选定的23个二级指标,采用学术界普遍使用的综合评价法计算西南民族地区粮食安全系数。首先使用改进的min-max比值法进行指标赋值,然后通过对所有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粮食安全系数。各项指标的权重则结合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加以确定。

3.1 指标赋值

本研究利用min-max比值法,以指标的最小值或最大值作为计算标准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各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具有可比性,同时又能够反映粮食安全水平的变动趋势,统一使用每个指标1978年全国平均水平作为计算标准,广西、云南、贵州、全国历年相关指标数值与这一标准值的比值作为标准化后的取值。对于与粮食安全负相关的指标,再将它们标准化的值取倒数。

3.2 权重确定

为了获得相对客观的指标权重,邀请5名国内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的专家各自独立按照1~9的比例标度对各指标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然后对专家打分进行加权平均。构造判断矩阵D=(dij)m×n,dij表示第i个指标和第j个指标相比之下的重要程度。其中,满足条件dij>0,dji=1即满足关于对角线对称的元素互为倒数。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确定权重大小:(1)计算比较判断矩阵D的最大特征根?姿max;(2)由?姿max求解特征方程:Dx=?姿maxx,得到?姿max对应的特征向量x=(x1,x2,…xn)T;(3)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最后的评价指标对目标的权重向量Ai=xi/■xj;(4)对判断矩阵做一致性检验,定义判断矩阵的不一致程度指标为IC,定义IC=■。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IR,称RC=IC/I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如果RC<0.1则认为通过一致性检验;(5)组合权重的确定及检验,第二准则层的指标对目标的影响通过组合的权重计量。若通过检验,则可以由特征向量确定的权重计算得分,反之需要重新调整矩阵,经计算可以确定各指标对目标的权重(表2)。

3.3 综合得分

得到各项权重后,进一步通过把所有指标加权平均得到粮食安全综合系数:

F(x)=■xi×wi

其中,F(x)为粮食安全综合得分,wi为粮食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xi为相应指标的权重。

4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广西、云南、贵州和全国1978-2012年粮食安全综合系数(图1)。按照本文的指标赋值方法,1978年全国粮食安全系数为1,1978年以后粮食安全系数逐渐增大,超过了1,说明粮食安全水平得到提升。西南地区三省和全国粮食安全系数持续增长,从1978年的1.0左右增加到2012年6~8,30多年间提高了5~7倍。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粮食安全状况得到了极大程度地改善。

尽管西南民族地区粮食安全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升,但粮食安全系数提升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0年,全国和西南民族地区粮食安全水平稳中有升,粮食安全系数从1.0增加到1.5左右,提升速度较为缓慢。第二阶段:1991-2004年,全国和西南民族地区粮食安全系数提升速度较快,粮食安全系数从1.5增加到3.5左右。第三阶段:2004-2012年,全国和西南民族地区粮食安全系数提升速度明显加快,粮食安全水平从3.5左右快速增加到8.0左右。从地区间的差异来看,西南民族地区粮食安全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1978-2004年,广西粮食安全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个别年份广西粮食安全水平甚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期,云南粮食安全水平略低于广西和全国平均水平,而贵州粮食安全水平最低。从图1可见,2004年以后,广西、云南、贵州三省粮食安全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到2012年,广西、云南、贵州粮食安全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分别达到1.0、1.5和2.0个单位。因此,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南民族地区仍然是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偏低的地区和粮食安全脆弱区。

从单项指标得分来看,全国和西南民族地区资源生态、设施装备、粮食生产、粮食需求、粮食贸易有一定程度地改善,这对于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广西、云南两省资源生态有一定程度地提高,但贵州省和全国资源生态提高幅度并不明显。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和全国设施装备条件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得分基本上增加了1倍。西南民族地区和全国粮食生产指标得分也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总体上提高了1倍左右。从指标得分的绝对数量和增长幅度来看,粮食需求构成了粮食安全综合系数的主体部分,得分占比在60%以上,它对粮食安全总得分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左右,是西南民族地区和全国粮食安全最主要的贡献力量(表3)。

深入分析发现,粮食需求指标中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的居民粮食购买能力的提升是改善粮食消费甚至粮食整体安全水平的最重要的单一指标。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对于西南民族地区和全国粮食安全水平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2004年以后,西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渐扩大,导致其粮食安全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拉大。

此外,粮食市场贸易水平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贡献于粮食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贡献率在1%~2%。当然,城乡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造成粮食公平性恶化,对粮食安全整体水平起到了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程度并不大。

从地区间的绝对差距来看,贵州省粮食安全水平得分最低,主要是由于贵州省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得分低于广西省、云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粮食单产、人均粮食产量、口粮满足度和城乡收入水平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是贵州省粮食安全水平相对最低的主要原因。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西南民族地区历来是我国粮食安全脆弱地区,本文利用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粮食安全指标体系,结合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1978-2012年广西、云南和贵州三省粮食安全水平进行了测算,得出如下结论。

1)改革开放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和全国整体粮食安全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地提升,综合系数提高了5~6倍。

2)粮食安全走势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1978-1990年粮食安全稳中有升,1991-2004年快速上升,2004年以后则加快提升。

3)整体而言,西南民族地区粮食安全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但如此,2004年以后西南民族地区粮食安全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4)粮食生产和居民收入水平是推动全国和西南民族地区粮食安全系数提高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贵州和云南等省粮食安全综合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

鉴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全国粮食生产规划应该将西南民族地区作为重点扶持区域之一,加大对这一区域粮食生产资金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粮食安全比较脆弱同时又是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聚集的贵州和云南两省的补助规模。第二,提高西南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增加西南民族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开发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提高农民农业经营收入,同时为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和非农收入,提高居民粮食支付能力。第三,加大对西南民族地区适宜粮食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改善粮食生产。第四,巩固西南民族地区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提高粮食生产机械装备水平。

参考文献:

[1] 殷培红,方修琦.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的识别及空间分异特征[J].地理学报,2008(10):1064-1072.

[2] 王怀豫.滇西南山区农户陆稻技术采用与粮食保障的经济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3] 吴海涛.云南南部山区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及其影响研究[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

[4] 朱 泽.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7(5):26-33.

[5] 马树庆,王 琪.区域粮食安全的内涵、评估方法及保障措施[J].资源科学,2010(1):35-41.

[6] 刘晓梅.关于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财贸经济,2004(9):56-61,96.

[7] 李文明,唐 成,谢 颜.基于指标评价体系视角的我国粮食安全状况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9):26-31,110.

[8] 吴文斌,唐华俊,杨 鹏,等.基于空间模型的全球粮食安全评价[J].地理学报,2010(8):907-918.

[9] 余强毅,吴文斌,唐华俊,等.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APEC地区粮食安全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1(13):2838-2848.

[10] 潘佩佩,杨桂山,苏伟忠,等.太湖流域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变与粮食安全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3(6):931-943.

[11] 阿马提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 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 马九杰,张象枢,顾海兵.粮食安全衡量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1(1):154-162.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层次分析法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农村科学储粮与粮食安全研究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AHP—GRA的工程施工项目进度风险管理研究
基层社会管理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乳制品品牌顾客满意度实证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