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是元四家中的黄公望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为无用师所作,创作时间长达三年,于至正十年(1350)完成。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江苏常熟人,生于宋咸淳五年(1269),逝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自幼寄养在浙江永嘉黄氏,中年因得罪权豪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一峰,又号大痴,出家为道士。黄公望擅长山水画,该卷备受藏家推崇,被奉为画中之《兰亭》,恽南田评其:“脱繁简之迹,出畦径之外,尽神明之运,发造化之秘,极淋漓飘渺而不可之势。”
无用师卷在元末至明初的流传已不可知,除了无用师外,最早的藏家可追溯到明代沈周。成化年间,无用师卷落入沈周之手,但不久就被某人干没了,至于是谁,沈周没有道明。明成化丁未(1487),沈周按照记忆背临了一卷。弘治元年戊申(1488),苏州的节推樊舜举重价购得无用师卷,并请沈周题跋。
明隆庆四年庚午(1570),无用师卷由无锡谈太常志伊(思重)收去。该年四月,谈思重曾持此卷去南京,请时任国子监博士的文彭题跋,跋中有提到樊公有此卷与沈周背临本。次年(辛未1571)中秋,王穉登、周天球在谈氏的澄怀阁中共观此二卷。后来,谈家遭难,先人产业尽废,据张光宾先生猜测,也许是此时谈氏将其转售出去的。由于卷上有无锡安绍芳的印,饶宗颐先生认为此画曾经安氏收藏,并且董其昌很可能就是从安氏手中购得此卷。除了怀疑此画被安氏收去外,张光宾先生还有一个怀疑对象,即“周台幕”,董其昌丙申年跋中曾提到:“忆在长安,每朝参之隙,征逐周台幕,请此一观,如诣宝所”,但是,跋中没有提到时间。至于此卷当时到底入谁之手,尚不可知。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此卷被董其昌购得,但是董其昌没有提到当时的售画者。由于晚年有段时间缺钱用,董其昌就把无用师卷押给了宜兴人吴正志(之矩),崇祯九年丙子(1636),董其昌去世,此画归吴家所有。
吴之矩去世后,其子吴问卿继承了此卷,沈颢在《仿富春山居图卷》自跋中提到:“二十年前……问卿孝廉,邀予过云起楼,出子久富春山中所图长卷纵观之。”吴问卿宝爱此卷异常,造成了后来火殉的悲剧。清顺治庚寅年(1650),吴问卿病卒,逝前将智永《千字文》卷和无用师卷投入火中,幸好,吴问卿的从侄子文,将无用师卷易出,只可惜此卷已烧毁前段。此卷烧毁重装后,烬余本被丹阳张范我所得。《无声诗史》载张范我名伯骏,好收古玩字画,无钱即典当田宅。烬余本长卷在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烧后第八年,程正揆在泰兴季寓庸(因是)那里看过,并临摹了一本。后来,无用师卷又到了高士奇手里,高士奇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自序的《江村销夏录》中记载有此卷。后来高士奇将此卷转给了王鸿绪(俨斋)。王去世后,此卷被家人拿到苏州售卖,被沈德潜看到,并在上面题跋,跋文所记时间为雍正戊申年(1728)。据沈跋记载,当时此卷在苏州待售逾月,吴中没有人购买,后转至维扬,不知所踪。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沈德潜在京师的时候,莼江于三韩安氏(安歧)处借得此卷,邀他观看,如见故友。令徐邦达先生觉得奇怪的是,安歧既然得此卷,却并没有把它载入《墨缘汇观》中,也没有钤印。在《墨缘汇观》续目中,记有此卷,徐邦达猜测是其儿子安元忠补上去的。安歧死后,其后人持无用师卷以售,乾隆十年丙寅(1746),经大学士傅恒的介绍,无用师卷被卖入内府,成为乾隆的藏品。乾隆十年乙丑(1745),乾隆帝就先一步收藏了子明卷,认为是黄子久真迹,宝爱异常,在上面大题特题,惨不忍睹。后来乾隆看到无用师卷,由于先入为主,硬是说其是临本,并要求梁诗正在卷上题写贬语。由于乾隆帝把无用师卷定为伪本,所以《石渠宝笈初编》没有录入这本,直到嘉庆三编的时候才录入。清亡后,此卷归故宫博物院,解放后,两卷均被运往台湾。
无用师卷被烧断的前半段,揭掉烧焦的部分尚存尺五六寸,自成一画,名为《剩山图》,被吴其贞所得。后来《剩山图》被王廷宾收入《四朝宝绘册》。王师臣在题跋中提到“已毁去十之三四”,徐邦达先生认为烧毁的只有六分之一,估计是王氏没有看到长卷,记载上出现偏差。王氏过后,几经流传,在同光年间,藏于陈氏处。民国二十年间,《宝绘》册出现在上海,被曹姓商人购得,分而售之,民国二十七年(1938),《剩山图》被吴湖帆购得,并被重新装裱,新中国成立后,吴湖帆将其售给了浙江省博物馆。
子明卷是火前摹本,被后人改去款印,成为伪本,该卷后纸从别处移来了明永乐孔谔题子久诗一首。孔跋纸和隔水绫都钤有“唐氏孔明”“半园外史”二印,徐邦达先生认为是拆移而来。由于无用师卷的董跋是在1652年重装的时候移到前隔水,子明卷董跋也位于前隔水,说明子明卷的出现至少在1652年之后。彭袭明先生认为子明卷临写的时间不早于顺治九年,至迟可在乾隆十年以前。由于学界基本认为子明卷为伪本,所以,乾隆前其流传经过尚未考证。《富春山居图》还有很多临仿本,徐邦达先生曾列举过明代沈周背拟本、周颖侯临本、恽向摹本,清代沈颢摹本、邹之麟拓本、唐半园油素本、王晕摹本、吴历临本、王宸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