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溪
【摘要】在二语学习中,中介语的石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分析了石化的类型,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外语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目的语。
【关键词】中介语 石化现象 外语教学
一、引言
1972年,Selinker提出“中介语”这一概念。他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可变性、可渗透性等特点,但它最明显的特征,也是让众多语言学家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它的石化(fossilization)。本文探讨了中介语的类型石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石化现象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建议。
二、石化类型以及产生石化原因
Selinker分别从形式和性质上对石化现象进行分类,形式上可分为个体石化和群体石化。其中学习者个体石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错误石化,表现为被纠正过多次的错误反复出现;(2)语言能力石化,即中介语在语音、句法、词汇等方面的石化。群体石化是指石化了的中介语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方言,并为整个社会所接受,如洋泾浜英语。根据其性质不同,中介语还可分为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
对于中介语石化的成因,众多学者主要从两个方向开展研究,即中介语石化的内因和外因。Selinker 和 Lamendella (1978)指出,学习者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导致石化。第一个原因是学习者认为他不用为了更有效的交流而深入地发展中介语。其次就是在二语习得中经常提到的关键期假说,可见年龄对二语习得起着一定的作用。Ellis(1998)认为内因:年龄因素和缺乏与目的语社会文化融合的欲望。外因:交际压力;缺乏学习机会;反馈性质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使用的影响。
1.内因说。(1)学习者的年龄问题。有学者提出“关键期假说”,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都会面临一个关键期,通常在12岁之前能够很快习得目标语,一旦过了这个关键期,学习者就很难再习得完整的目标语结构,因为学习者的中介语在达到目标语之前就会石化。(2)学习者的情感问题。研究者认为当学习者在与使用目标语的人们进行交流时,发现某些错误并不影响语意的表达,因为对方只注重能听懂大概意思而并不要求其语法完全准确,此时学习者的情感上就会获得反馈并认为现在所掌握的语言只要达到能够交流的水平即可,不需要再进一步学习发展中介语,从而导致中介语停滞不前。(3)母语的负迁移也是导致中介语石化的原因之一。在二语习得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的同时总是会受到本族语的干扰,例如,中国英语初学者可能将go的过去式错误写为goed。
2.外因说。(1)目标语的文化内涵对学习者的心理影响。文化合流模式指出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接受程度决定其能否成功学习目标语。当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和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时,他们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无法将语言输入内化,石化现象也就因此产生。(2)学习策略的问题,许多学生为了避写作错误而采用了回避使用复合句的策略,更倾向使用简单句来表达思想,这样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语用能力无法进一步发展。(3)训练迁移。训练迁移造成的中介语石化在中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果外语教师将不准确的发音教授给学生,经过几年的强化训练,这种不标准的发音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从而出现语音石化。
当然,除了以上提及的几点原因之外,学习者个体差异、交际策略和学习环境等因素也会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
三、中介语石化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本国学生出现中介语石化现象,笔者对外语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1.外语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因为成人学习者语言容易发生石化现象,而年龄小的学习者可以较轻松地习得目标语。面对青春期前的儿童普及和推广外语教学。
2.外语教师不能对学习者的错误漠然置之,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其次,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鼓励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最后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特点,巧妙地指出并纠正学习者出现的错误。
3.外语教师不应该只重视语言知识的教授,还应该适度地导入目标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积极地给学生灌输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对目标语文化的兴趣,这样不仅能够缩短学生心理上与目标语文化的距离,还能帮助他们克服情感方面的障碍。
四、总结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中介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不论学习者还是教师都应正确对待。本文通过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内因和外因分析,得出教师应在教学中把握学习者学习的最佳时期,并在此时期给予学习者最佳的外语输入,帮助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有效地减少石化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立丽.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外语教学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5).
[2]郭盈.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09(12).
[3]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Selinker,L.‘Interlanguag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
[5]Selinker,L.and J.Lamendella.‘Fossilization in interlanguage in C.Blatchford and J.Schachter (eds.).On TESOL 78:EFL Policies,Programs,Practices.Washington D.C.:TESOL.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