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英语教育的发展

2015-09-08 21:08赵梓瑜张威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外语教育教育发展英语教育

赵梓瑜+张威

【摘要】本文从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的前期几个阶段分析出发,分析了我国英语教育从中学开始的坎坷发展道路,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英语教育最终迈出了具有定位,目标明确的外语教育模式,继而现在的大众外语教育包括中学及大学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育 外语教育 教育发展

一、我国英语教育发展前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学的英语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英语教学的发展过程充满曲折。简单来说,这一时期中学英语教学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勉强维持阶段(1949-1956)、初步恢复阶段(1957-1965)、横遭破坏阶段(1966-1976)、发展繁荣阶段(1977到现在)。

1.第一阶段。勉强维持阶这一时期,人民政府对文化教育事业予以极大的关注。由于国家在革命与建设事业总的方钟是向苏联学习,所以在外语教学中突出俄语教学,英语在中学教学中处于一种勉强维持的状况。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草案的“分科说明”中,关于外国语学科的说明是:“初高中均须设一种,如有条件(如师资、教材等)宜设俄语,但已授英语之班级,仍应继续授英语,不可中途变更,其不具备俄语条件的学校,亦宜暂授英语。”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试行《中学暂行规定(草案)》,明确中学为六年,分初、高中各三年。在中学课程设置方面,关于外国语课的说明仍是:“外国语一种,各校得视具体条件,教授俄语或英语”。每周课时也未变动,初中每周3学时,高中每周4学时。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在教育方面提出的口号是:为要胜利地完成教育建设工作的任务,首先要加紧学习苏联的先进教学经验。在外语教育方面,1954年4月3日,政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俄文教学工作指示,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开设俄文课”,“高中和中等技术学校可设俄文课,但由于师资缺乏,目前可先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然后再逐渐普及。初中一般不设外国语.如己设立并办有成绩者,可继续下去,并应办得更好。”1955年6月,教育部颁布《1955一1956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表中,初中外国语一课已被取消,高中每周安排4小时。

1956年7月,教育部下达《关于中学外国语科的通知》,这个通知在我国解放后的中学外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纠正了建国后忽视英语教学的偏向,撤销了1954年起初中停开外语科的决定。这个通知的下达结束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勉强维持的局面。

2.第二阶段。初步恢复阶段,自1957年开始,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终于摆脱了勉强维持的局面,开始逐步恢复。在教育部正式颁发的中学教学计划中,外语已被列为一门重点学科。1956年和1957年,教育部先后制定了初中和高中的《英语教学大纲(草案)》。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英语,利用英语所不可缺少的一些知识、技能和技巧。学会1000个左右的英文单词。”高中的英语教学大纲提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能借助词典阅读并了解简易的英语读物或通俗文章,教给学生掌握未来进一步学习英语、利用英语所不可缺少的一些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具体的教学要求是:“在高中三年内必须使学生学会发音、拼写、朗读等方面的基本技巧,学会1500个单词、必要的语法知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进行造句、问答、翻译等练习。”这两个大纲的制订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学的英语教学开始走上正轨。

3.横遭破坏阶段。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空前的浩劫。自1966年6月开始,北京和全国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学,仿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等校的做法,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开展文化大革命,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遭践踏,教学设备、图书资料被破坏,一大批中学教师和干部遭到批斗和迫害。随后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各级学校,也停课搞运动。接着是各地学生大规模地乘车或步行到北京或各地串联,学校一片混乱,教育瘫痪。在这一场可悲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学外语教学所遭到的巨大破坏,是难以描述的。

1970年11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从大局出发,顶着“四人帮”的逆风恶浪,先后五次同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师生畅谈外语教学问题,鼓励师生排除干扰、坚持学好外语、教好外语。周总理的谈话同“四人帮”当时在外语教育界所散布的种种奇谈怪论针锋相对,对身处逆境的广大师生是一个莫大的鼓舞。此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外语教学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4.发展繁荣阶段。1976年10月,“四人帮”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也随之结束,举国上下一片欢欣鼓舞。特别是在中小学执教的几百万教师,经过十年的迫害之后,都怀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要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尽快地恢复中学基础教育。

1977年5月: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号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中学、重点大学。8月,中央召开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参加。邓小平在会议期间再次强调“要重视中小学教育,要树立良好的风气”。12月,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开办面向全国的电视教育讲座,首批开设的课程是英语、数学、电子技术三门。外语教学在整个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己受到了社会典论的重视。

1978年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这次会议是粉碎“四人帮”后第一次专题研究新时期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会议。会议拟订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外语教育的方针,其中一条是切实抓好中小学外语教育这个基础。并通过了文件《加强外语教育的意见》,于次年3月下发全国。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外语课,一直到高中毕业。实际上,经过文化大革命,由于缺乏师资,全国绝大多数小学在当时并没有开设外语课,多数学校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开外语课。草案还规定:“通过八个学年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音和语法,掌握2800个左右单词和一定数量的惯用词组,能借助词典阅读一般题材的中等难度的读物,具有一定的听、说、写和译的能力”。

二、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现状

从当今的现状来看,人们普遍认为,英语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和普及,以及英语文化的霸权引发并加剧了世界语言的濒危和消失。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明的载体。但语言的功能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和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英语的不断传播和普及而来的是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渗透与占领。美国凭借其科技、经济、军事、媒介手段的强势,通过英语这个载体把美国文化、价值观强有力地输送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英语语言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如今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众多学习英语的人的价值信念和文化取向。

在中国外语教育界存在着一种片面的“共识”:认为中西跨文化交流就是了解熟知西方文化、英美文化,而那种用来解释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意识培训却被完全地忽视。学生们很擅长用英文写圣诞卡或生日卡,却不太会用英文编写自己的贺年卡或描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作为交际主题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仍处于被忽视状态。

无论是汉语的“交流”,还是英语的communication一词,其所表达的交际行为都是双向的。跨文化交流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则更为重要。其实,无论中国的English Language Teaehing还是整个亚洲的English Language Teaehing一直特别强调对西方文化的接触和阅读而忽略通过英语来推销和宣传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随着对英语作为世界语这一客观现实的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中国人需要英语是为了和世界各族人民进行交流,传播解释自己的文化习俗,在国际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

三、结论

我国英语教育在课程设置中作为外语科目,但在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中,在实施改革的措施方面,以及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教育却偏离了外语教育,有意无意地向第二语教育倾斜。总的来说是在人际沟通、信息交流、知识互补等方面作为一种新的工具以弥补母语的不足。

我们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同时,应该防止它对汉语和中华文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我国有十几亿人口,仅推广普通话和少量简化字都花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其结果还不十分理想,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把英语教育演变为通用语教育或者是第二语。因此,我们的英语教育只能定位为外语教育。这种定位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头或文字,而应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并落实到外语教育政策,英语教育的目的、组织、内容、途径、方法及其相关的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李良佑,张日升,刘犁.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2]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3]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吴守宏.外语和二语的关系[J].基础英语教育.2007(1).

作者简介:赵梓瑜,女,1992年6月21日出生,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通讯作者(指导教师)张威,女,副教授,长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外语教育教育发展英语教育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实施对于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五年制高职教育英语教育专业文化建设探索
论音乐社团活动运用于韩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透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谈中英中学教育差异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