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善春
摘 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身边的每一事每一物就会发现比书本更精湛的语文,寻找生活与语文的契合点,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 语文 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B-0089-02
一、设计理念
苏教版小语教材的每个单元练习中第一项的设计,从低年级的“学用字词句”,到中年级的“处处留心”,再到高年级的“语文与生活”,无不体现出语文教学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生活语文”的转向。这一改变旨在将传统语文变革为整合、运用、实践相结合,听、说、读、写一体化的新语文。如何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呢?这已成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思考的现实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选择,就应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地方文化资源中提炼,引领学生感受语文、学习语文、体验语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我校地处有着“苏北名镇”美誉的海州板浦古镇,这里地灵人杰,名人荟萃:古代出了一位酿醋大师、一位经学大师、一位武状元和一位古典名著作者;近代又出了三位中科院资深院士、三位解放军少将、一百八十多位科教文卫界名人……在这弹丸之地出现如此众多的人才,这种人才群生,人才辈出的现象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如此独有的地域文化,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文资源。
我利用《走近板浦名人》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近距离了解家乡历史名人的成长历程,感受他们高尚的精神境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综合培养学生的组织交往、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教学实践
(一)情境与导入:家乡名人的文化诉说
1.课件展示板浦文化名人李汝珍及其名著《镜花缘》的资料,播放我校发展纪录片中有关苏光烈士事迹的片段。
2.同学们,你还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历史名人呢?
(二)实践与探索: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
1.确立课题,策划方案。
(1)你想通过哪些方式去了解、认识家乡历史文化名人的成长历程呢?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学生依据上面确定的子课题,进行分组讨论,制定活动方案,分配各人的活动任务。
(可分为:故事组、足迹寻访组、绘报组、小话剧组等。)
2.实践活动,主动探究。
(1)教师引领学生去参观李汝珍纪念馆和苏光烈士故居。
要求学生认真参观李汝珍纪念馆和苏光烈士的故居的内部设施;根据需要记录文字资料或图像资料。
(2)采访了解李汝珍与苏光烈士事迹,谈参观后的感想。
(分别采访李汝珍纪念馆的负责人与了解苏光烈士生前事迹的地方人士。)
李汝珍的主要著作是什么?他能写成《镜花缘》的原因有哪些?
苏光烈士是怎么牺牲的?从他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观了家乡历史名人的遗迹,你有哪些感受?
(3)收集有关赞颂家乡名人的文章或诗篇,在小组内交流,收集或画出家乡名人的人物画像,小组合作完成一张以“家乡名人知多少”为主题的手抄报。
(4)了解家乡名人主要事迹,排演家乡名人事迹小话剧,表达对家乡名人文化的敬仰之情。
3.分组汇报,展示成果。
(1)李汝珍、苏光烈士等之所以成为我们心中的楷模,他们一定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迹,请故事组同学为我们讲讲家乡历史名人曾经做过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好吗?
(2)多么动人的故事,那么是什么信念支持他们做出那些令人敬佩的事迹。英雄人物曾经说过什么豪言壮语?请寻访组同学为我们解开家乡名人成功的密码。
(3)家乡名人的光辉形象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你收集了哪些有关赞颂家乡名人的篇章,请绘报组同学为我们带来反映家乡历史名人的手抄报。
(4)成长在我们家乡这片热土上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每一位名人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这些事迹连起来就是一首百听不厌的家乡赞歌,你还想用什么形式来表达你对家乡历史名人的敬仰之情?
(三)评价与延伸:家乡名人文化开启“生活化语文”的窗口
1.学生互评。
各小组同学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比如:在本次活动中,学生进行实地参观或现场采访,查阅图书资料或直接上网获取信息。分别通过讲故事、诗朗诵、绘制手抄报、排演名人事迹小话剧,学唱歌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综合展示了同学们在亲身实践中,学会的组织规划、观察搜集、沟通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能力和创新精神,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2.教师总结。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语文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着。” 我们的家乡板浦镇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文明古镇。我校将语文教学内容和乡土文化进行整合利用,适时、适度地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语文教学,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让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能力,这样的课程我们将不断开发,为同学们打开一扇 “生活化语文”的窗口。
三、利用地域资源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
《走近板浦名人》这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思索:长期以来,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虽然在课堂上学得热热闹闹,但在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中能力不足。造成这一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教师固守教材,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分离。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实践探索式学习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探索,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一)以乡土资源为载体,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于一体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学生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并经历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必须把“知”与“行”有效结合起来。为了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每次综合实践课,我们都引导学生分专题设计,围绕家乡文化的一个侧面进行专题性研究学习。例如《板浦美食》《板浦民俗知多少》《走近板浦名人》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乡土文化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活动中亲近乡土文化,领略乡土文化特有的质朴和芬芳,感受到生活化语文的乐趣。
(二)活力社团活动,在自主选择中合作探究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 学生社团的多样性符合了学生个性的丰富性、多样化这一客观事实,能从多角度满足学生个性心理不同方面发展的需要。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于社团活动之中,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社团活动健全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笔者作为校文学社团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把采访当地文化名人、收集、整理乡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组稿来源,使校刊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丰富多彩而又宽松自由的社团活动,既培养他们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开发校本课程,敞开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的大门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学习活动的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活动的展开将使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思想火花不断迸发,活动的目标和主题不断生成。
乡土文化资源是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取之不尽的资源,我们将进一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板浦乡土文化漫谈》系列,内容包括板浦的地方名人、地方小吃、民间传说、民风民俗、板浦方言、旅游资源、丰富物产等,这必将极大地丰富语文课程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给近乎单调的语文课堂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杨利.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1,(20).
[2] 张卫星.传承地域文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应然追求[J]. 辽宁教育,2014,(21).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