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5-09-06 05:37张莉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契机思维能力数学

张莉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能力。所以教师要改变思维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住契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数学 思维能力 契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B-0074-02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也反映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上。所以数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抓住课堂每个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思维品质。

一、借题发挥引其思

数学课堂有很多时间是习题教学,很多教师喜欢讲一道例题,马上做一个练习。表面上教师讲得清楚明白,学生的当堂反馈效果较好,实际上很多学生只是被动模仿,并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久而久之,学习热情减退,思维能力下降,成绩不尽理想。如果教师能够精心准备,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或者找出题目之间的联系,或者对题目进行“再创造”,或者进行一题多解,层层递进,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我听过一节同行的习题评讲课,题目如下:

如图,直线 l过正方形 ABCD 的顶点 B , 点A、C 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是 1 和 2 , 则正方形的边长是?

学生通过构造全等形很快求出了边长,洋洋得意之时,老师对这道题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挖掘,提出如下问题:

1.如图1,你有办法解决点D到直线 l的距离DH的长吗?

∵∠ADG=∠HBG,tan∠HBG= ,∴G为AB的中点,

∴GH= AE= ,DG= ,即DH=3.

2.若我将正方形进行旋转,如图2,令AE=CF,且AB= BC.则AE、CF、DH的长可否求出?

3.根据以上的计算结果,你能找到AE、CF、DH三条线段的关系吗?(AE+CF=DH)这个关系具有一般性吗?利用图3进行证明。

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教师温故了“截长补短”的证明方法,作AK⊥DH于点K,易证:AE=KH,CF=DK,从而结论成立。

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得到了一般的规律,如图4。教师又高瞻远瞩,提出新问题:在刚才的问题中,直线l始终经过点B,若是它不经过任何一个顶点,结果又如何?易证△ADM≌△CBN,得DM=BN,即点A、D到直线 l的距离之和与点B、C到直线 l的距离之和相等。

教师通过对这道中考题的引申,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类比思想;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题的奇妙,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二、指点迷津导其行

课堂上,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指点迷津。我觉得这个“指点”突出两个意思:一是指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灌输,不是把问题一步不落地讲解。二是点到为止。教师指点的面不要太宽,不能追求面面俱到,要有针对性,如学生的易错点、困惑点、知识的重难点或是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的点。当然指点的时机要掌握得恰到好处,过晚会失去指点的意义,过早则会影响学生的思考。

如图5,在矩形ABCD中,DE平分∠ADC交AC于E,交BC于F,∠BDF=15°。

(1)证明:CO=CF;(2)求∠COF的度数。

解法分析: DE平分∠ADC,能得到∠ADF=∠CDF,从而得到△C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有CF=CD。因为∠BDF=15°,所以∠BDC=60°,从而出现了等边三角形,有CO=CD。综合上述结论,得到CO=CF。在这个结论下,再求底角∠COF的度数就很简单了。

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往往先考虑证明∠COF=∠CFO,再通过等角对等边证明CO=CF,从而陷入困境。在学生深思熟虑以后,教师只要点拨一下:不能直接证明相等,是不是可以尝试间接证法?看看能不能找到中间量?这样的点拨能让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课堂点拨是一门精妙的启发艺术。“点”,即点出问题的实质,击中解题的要害;“拨”就是拨开遮掩问题的雾障,展现解题方法。巧妙机智的点拨,不仅能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也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破原有的思维束缚,获得新的思维发展。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估计学生有困难的地方,以便在关键时刻给学生指明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树立创新意识。

三、不断渗透入其心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概括和提炼升华,是数学的灵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目前,仍有部分老师让学生机械模仿,把强化训练当作课堂的主要内容,就题论题,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削弱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学生苦不堪言,收效甚微。想改变这一模式,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充分挖掘教材和习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到课堂中。

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就是变二元为一元,渗透化归思想。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再次运用化归思想,变二次方程为一次方程,而直接开方、因式分解等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不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反比例和二次函数的性质研究埋下伏笔。

数学思想方法很难通过言语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教师不断渗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和领悟。

例如:如图6,点A、B分别在 轴和y轴的正半轴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保持AB=4不变,点Q为AB的中点,已知点P的坐标为(4,3),联结PQ,则PQ长的最小值是?

这一道题学生如果仔细研究动点Q的轨迹,不难发现在以O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上运动,求PQ长度的最小值实际上就是求点P到圆上点的最小值问题,整个解题过程让学生体验到转化思想的奥妙。

总之,只有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的煎熬,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训练为发展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摆在首位,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黄金生.讲题的四种境界[J].数学通报,2009,(10).

[2]刘儒德.探究学习和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利民.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三条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7).

猜你喜欢
契机思维能力数学
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尝试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盘面拉升暴发点与契机
失恋的好处
春天的回望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