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在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临床价值

2015-09-03 10:42杜向阳范学刚
中国疗养医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肠梗阻排气胃肠

杜向阳 范学刚

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在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临床价值

杜向阳 范学刚

目的 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在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5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给予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鼻胃管实施胃肠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胃肠减压引流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转手术率低于对照组,组间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疗效确切,且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中转手术率,安全性高。

DSA;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粘连性小肠梗阻;价值

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是因肠粘连及腹腔内粘连引起的肠梗阻,临床主要以禁食、胃肠减压、补液以及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为主[1]。我院为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在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选取收治的56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男19例,女9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49.1±11.7)岁;对照组男21例,女7例,最大年龄83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50.1±12.3)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1~14 d内就诊,入院后均进行腹部CT检查及立位腹平片检查确诊。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抗炎、营养支持、补液、禁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传统鼻胃管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组给予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取平卧位给予局部麻醉后,在DSA引导下经鼻将导管(日本CREATE MEDIC公司提供)置入胃腔内,转入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内,将导管持续送入,随后将导丝撤至其十二指肠上段,导管前端进入空肠后(经Treitz韧带),将蒸馏水10~15 mL注入前气囊内,待胃内导管松弛后可进行造影,掌握患者肠梗阻具体情况。患者进入病房后,使用体外连接器辅助负压吸引,并定期观察患者肠梗阻变化情况,若患者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变化或出现恶化现象,需转为手术治疗。

1.3 疗效判定[2]治疗期间详细记录两组患者胃肠减压引流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治疗后,患者腹胀、腹痛、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排气排便正常,可视为痊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排气排便基本正常,可视为有效;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现象,不能自主控制排气排便,可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胃肠减压引流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痊愈18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痊愈11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1.4%。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转手术治疗2例,中转手术率为7.1%;对照组转手术治疗6例,中转手术率为21.4%,观察组中转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胃肠减压引流量(mL/d)排气排便恢复时间(d)气液平面消失时间(d)观察组(n=28) 641.1±184.3* 3.1±1.5* 9.9±6.4*对照组(n=28)1 125.5±211.4 9.8±3.1 19.1±9.7

3 讨论

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外科急腹症,主要临床症状为腹胀、腹痛及呕吐等,若不能及时给予有效干预,可出现肠管膨胀现象,内压不断增加,肠壁血运循环发生障碍,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感染、肠壁坏死、穿孔等症状,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临床主要有导管植入减压术及手术治疗两种。但因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再次进行外科手术,对患者生理机能及身体相关组织损伤较大,甚至有发生二次粘连的可能性,再加上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老年患者占大部分,其身体机能及心肺功能相对较差,手术风险较高[3]。因此,导管置入减压术治疗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在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置入术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4-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胃肠减压引流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3%,中转手术率为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中转手术率为21.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与中转手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DSA引导下,可进一步明确患者肠梗阻发生原因及梗阻位置,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把握最佳手术时机。但在治疗中需严格把握治疗适应证,术前给予胃管减压,降低插管难度,且严格控制导管留置时间,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1]孙军,李拥军,张卫华,等.DSA引导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晚期恶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6):549-550.

[2]贺朝,曲宏伟,马选鹏.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3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2):177-178.

[3]王健.口服泛影葡胺在粘连性小肠梗阻诊治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9):551.

[4]邵海波,苏洪英,徐克,等.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11):2114-2117.

[5]周丹,麻恒翔.DSA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4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4):38-39.

2015-01-05)

1005-619X(2015)09-0940-02

10.13517/j.cnki.ccm.2015.09.028

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肠梗阻排气胃肠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前行胃肠减压的影响
胃肠病糊上就好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