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1968年,地点:北京农业展览馆。标注着“军垦细毛羊”的展台引来众人“围观”。展台上的羊不仅体型壮硕且羊毛质优,一时间引起巨大反响。
中国拥有属于自己的细毛羊了!细毛羊育种界培育新品种需要100年左右时间,而刘守仁领衔的中国科研组只用了13年!
刘守仁,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军垦细毛羊之父”。
1955年,21岁的刘守仁从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学成毕业。江南水乡,风光旖旎,这一切没能留住他。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头也没回地奔向了天山北麓的塞外牧场,随同成千上万热血的农垦科技人一起,汇入天山南北数百万拓荒铁流中,为新中国的屯垦戍边事业种下科技兴边的种子。
初到天山的刘守仁,来不及欣赏天山脚下的美丽风光,就开始打起细毛羊的主意。“刚开始搞细毛羊的时候,死亡率最高达到过70%,那场面太惨。”焦急的刘守仁虚心请教种羊场里的老牧工。“你们和老天爷对着干,所以你们的羊羔要死。”这是老牧工哈赛音甩给刘守仁的原话,毫不留情面却一下点醒了他。四月的产羔偏要移到元月,这有悖自然与科学规律。刘守仁冷静下来,在重新思考育种过程的同时,他开始向当地牧民拜师学艺。
1957年,在刘守仁的“奇思妙想”下,第一代身披阿尔泰羊毛的杂交羊羔诞生了。此后的10年里,刘守仁在解决羊毛质量差与羊羔成活率低两大难题间进行着无数次的“折返跑”:没有仪器鉴定羊毛数量与质量,他就用肉眼看、双手数,上万根羊毛他能硬生生地数上三四个小时;寄托着无数人期望的第二代杂交细毛羊出生不久就大批死亡,任凭如何精心照料也无法挽回一个个脆弱的小生命,他也只能把眼泪一抹,从头再来。
1972年,为了让军垦细毛羊成为世界上叫得响的良种细毛羊,刘守仁又开始尝试将农业部进口的“澳大利亚国宝”美利奴公羊与军垦细毛羊进行杂交育种。“我从不相信良种细毛羊只能生长在别国的土地上。”
在繁复的实验中,十几年又一晃而过。1985年,经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农牧渔业部鉴定,被澳大利亚专家称作“天方夜谭”的“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细毛羊”选育成功,中国细毛羊与细羊毛终于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上世纪90年代,与羊毛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刘守仁没有想到,市场的风云突变竟也能影响到他的科学研究。
“以前一公斤羊毛等于三公斤羊肉,后来一公斤羊肉等于三公斤羊毛”。尽管有些无奈,但考虑到国家经济效益与绵羊育种技术发展,刘守仁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筹划实现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他要建立军垦细毛羊的肉用,乃至多胎肉用品系。
2000年,刘守仁院士筹借资金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80年代就有的“培育多胎”想法终于有了具备实操性的现实路径。
然而先进技术的引进并没能让刘守仁看到自己研究领域的未来与希望,专业人才的缺失令他心痛。“这么大的农垦科学院竟然没有自己的硕士、博士,这怎么行。”刘守仁找到院领导,开始为送学生出去继续读书而奔走。
“老人家培养人才不计成本,我们这十几个博士,哪一个没受过刘院士的资助提携!”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甘尚权激动地说。
2002年,来自安徽的甘尚权从石河子大学毕业后以秘书的身份进入畜牧研究所工作。可两年后,刘守仁说什么也要“赶”他走。“你在我这当秘书也是多余,我要把合适的人放到能发挥生产力的地方去。”就这样,刘守仁鼓励甘尚权考取自费研究生,并自掏腰包资助家庭条件并不好的甘尚权顺利完成硕士乃至5年博士的学业。
从零硕士、零博士到如今较为完整的硕、博人才架构,刘守仁始终用各种方式不断推进农垦科学院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团队建设,因为他知道,这才是绵羊育种未来与希望的保证。
科研力量的充实为刘守仁的大胆设想带来全新希望。2005年,刘守仁带领的团队成功培育出肉用、多胎肉用、超细毛三个新品系羊,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美利奴羊的多用性能,并与市场形成了有效对接。2007年,他又再次筹措组建了体细胞克隆实验室,运用基因诊断技术建立的多胎等性状分子标记鉴定方法再次加快新绵羊品种(品系)的培育速度。
“在这个年纪还能不断思考如何再向前走一步,是十分难得的。”这是所有与刘守仁院士共事过的人最大的感触。
“我们正在用新技术培育一个新品系,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新疆白’!”提起研究生涯的最后一个冲刺目标,刘守仁底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