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春
摘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与高中地理课程核心价值域耦合得如此默契,形成了相互嵌套、互相支持的默契关系:以地理课程为载体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实现地理课程的核心价值。本文将主要探究整合可持续发展教育和高中地理教育以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价值域,同时达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的耦合策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高中地理教育;耦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29-2
一、高中地理课程核心价值域的建构及其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的耦合
建构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价值域:首先,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构建21世纪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是人地关系发展轨迹上的里程碑,是反思重大环境问题和审视人类发展方式后的重要认识成果,贯穿高中地理课程的始终;其次,学生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是根本要素,……地理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再次,普通高中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它们与“以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为解决可持续发展一系列实际问题而实施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内涵非常契合。
而地理课程是最适宜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科。因为它能够从全球的角度、宏观的角度、综合的角度、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全球环境并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因此高中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形成了相互嵌套、互相支持的默契关系:以地理课程为载体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实现地理课程的核心价值。
本文将主要探究可持续发展教育和高中地理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教育目标的耦合策略。
二、高中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耦合策略
(一)知识建构与价值意识耦合策略
人的活动离不开价值意识,而价值意识的建构必定沿着“获得知识——产生意识——形成观念——实践强化——增强责任——养成习惯——形成生活方式”的逻辑轨迹发展。通过高中地理教育将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过程、地理方法、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等统整耦合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价值观念。
如通过《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使学生从生命存在的偶然性和来之不易形成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看着从宇宙中缓缓飘过的地球陡然而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经典感受,更生“哀吾生之须臾”的珍视生命、珍惜时光之紧迫感,发挥“挟飞仙于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想象力,为实现飞天梦想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精神……。《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明确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必须依赖环境,保持与环境的和谐平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意识到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正确对待环境、顺应自然规律。获得知识同时建构起强烈的意识,内化为稳定的价值观,从而为付之行动奠定基础。
(二)实践强化与行为诠释耦合策略
已经获得的知识、形成的意识,如果不及时加以实践强化就难以深度理解并转化为稳定的价值观,行为难以长久维持并养成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根据高中地理课程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生活性、实践性的特点进行课程再造。
如通过对《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同学们都很神往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先进的生产方式,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我们设计了垃圾分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同时将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向学校发出倡议,号召全校各班都来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在原来放置垃圾的地方(空间)按照废纸、塑料瓶、易拉罐、废旧电池等分类,回收得到的钱成立环保基金,购买盆景构建生态角,定期浇水养护,形成爱护植物的美好情感;购买树苗创建百杏园、玉梅园等绿色生态景观;通过环保基金、旧书捐赠等形式资助家庭贫困、学业优秀的学生完成学业;……身边的垃圾在一丢一分间便成了环保与不环保的分野,通过分类使垃圾变成资源、财富、风景、助学等一连串的环保行为,实践了环境保护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理念,形成了“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雏形。现在这项活动由学生开始向老师、家长辐射,由教室向办公室、家庭和社区延伸……。同时研究性学习成果《易拉罐、塑料瓶中的函数关系研究》、《居民区垃圾分类模型的研究》在全国绿色杯环境征文比赛中获等级奖。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与生活性耦合起来的学习方式,既使地理知识得以深度理解,又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行为诠释。
(三)体制建构和机制强化耦合策略
学生既是高中地理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体因素,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压力和教学观念的落后的影响,使学生在教育中的被动、弱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必须从体制上建构和机制上强化学生主体,使地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得益彰、持续发展。
1.成立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到组建环保协会
成立学习组织,确保主体持续发展。通过竞选和自荐结合、平常表现和成果展示结合建立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课题多与环境问题有关,之后发展成为学校环保协会,该组织自主管理、自主实践、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自主发展,开发出如环保手册,环保积分制,环保责任制,环保约定书,环保责任状,循环管理,层级管理等一系列新方法、新举措、新机制,开发出如“环保需要实践,需要创新”、“垃圾可以变资源、变财富、变风景、变健康、变助学……”等一系列环保新理念。一位已进入大学的原环保协会会长还发来短信提出建议:环境教育要把物质文化与人文精神同步进行哟。“不在其位,还谋其职”,这是主体意识的惯性作用使然。环保协会根据“自主管理”的要求设立“环保基金”、“环保网站”、“环保督察队”等,使学生这个主体有了自己的组织者和管理网络,努力为自己打造“绿色名片”,给传统的组织体制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高中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获得组织和课题的广域耦合区。
2.从《环保手册》到《可持续发展教育主体发展》
通过下列方法和策略建构机制,强化学生主体发展。
①从问题中来。问题是机制的源泉,面对问题不断有对策和措施涌现。例如:垃圾分类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学生就有持续改进的六版《汇龙中学环保手册》予以化解;粉尘污染如何消除?“黑板讲桌环境清单”应运而生……。
②从主体中来。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主体是产生机制的宝库。“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问计于学生策略,使新机制不断产生、丰富和提升。如“环保积分制”经试点、改进、完善、推广,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机制。“层级管理”是学生摸索总结出的一套管理办法,推而广之,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重要机制。
学生的一系列新想法、新创意、新机制都汇集在《环保协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体发展》校本教材中,学生得到了鼓励,其积极性、创造性能量被极大地激发,进一步逼近高中地理教育的核心价值域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塞萨洛尼宣言》指出“环境教育是为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我们的创意是:环境教育是为了人类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教育,人类依赖环境,因此保护环境实质上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把保护的指向由“环境”转向了“人类自己”,使“利他”变成了“利己”,这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价值观,通过环境教育很容易达成共识,从而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01).
[2]袁新文.关注可持续发展教育[N].人民日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