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在经典文海中采撷智慧之贝
——读《大写的智慧——品味太史公曰》有感

2015-08-30 03:42张魁星
乡音 2015年1期
关键词:太史公张良商鞅

文/张魁星

读书在经典文海中采撷智慧之贝
——读《大写的智慧——品味太史公曰》有感

文/张魁星

如果把司马迁的扛鼎巨著《史记》比作浩瀚的文化海洋,那么李保平先生的新作《大写的智慧——品味太史公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大写的智慧》)就是作者畅游其中辛勤采集的智慧之贝。

千百年来,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就在于司马迁通过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和观点,皆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关于天下成败兴亡在于人心向背、国家安危贵在善于用人、以史为鉴、惩恶劝善等等。其中许多篇章中的“太史公曰”,恰恰是上述重要观点的画龙点睛之笔。作者徜徉其中,深切地感到,“太史公曰”是一个极其丰富的见识宝库、智慧宝库、思想宝库,并以扎实的哲学功底,广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进行了多方位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这本书,就是其积极探索和挖掘的审美结晶。

视角开阔,新意迭出,是该书的一大特点。作者曾经为人作嫁多年,组织出版过一批精品图书,或许是这种独特的人生阅历炼就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鉴赏力,而厚实的哲学功底和渊博的知识,更使他在阅读《史记》时,能够准确地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提炼出来。司马迁在《史记》论赞的历史人物大体分为三种情况:一类是充分肯定,一类是全盘否定,一类是褒贬兼有。作者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品味“太史公曰”,产生了许多真知灼见。对于赞同或者相异的观点,作者均是从多方面加以论证和阐释,从而给人一种不落窠臼、新意迭出之感。萧何在辅佐刘邦战胜项羽创建西汉王朝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作者在《得附骥尾致千里自毁名节得善终》一文中,对司马迁把萧何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跟对了刘邦这一观点,虽然感到不无道理,但是对于这样简单的推设,认为这或许“低估了萧何的智慧和志向”。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首先简要归纳了萧何四个令人钦佩的方面;其次指出了萧何在建国之初亲自主持为刘邦兴建工程浩大的未央宫这一败笔;其三叙述了萧何为打消刘邦顾虑而忍痛自毁名节、做了许多有悖自己良心的事情,等等。通过多方位严谨的论证,作者既表明了自己与太史公曰的见识一致,同时也着力阐释了萧何的大智大勇。在《理性的谦让与感性的坦诚》中,作者认为在司马迁的笔下,尽管廉颇的形象可爱可亲,但也仅仅是存在于蔺相如巨大光环之下的陪衬人物。其实廉颇的形象比蔺相如更鲜活、更生动。作者通过廉颇所做的一件件事情的生动描述,一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廉颇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对廉颇独特的认识自然地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对于同一人物,在与司马迁的评价相异时,作者则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证。在战国时期,韩国虽为战国七雄之一,但实力最弱,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作者在《奥哉阴德之事》中,对司马迁认为韩国十余世的存在是源于先人的阴德庇护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作者通过司马迁在《蒙恬列传》中不肯苟同蒙恬临终前的说法,还引用宋代学者苏辙、明代学者郝敬等人的观点,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太史公的因果报应说,善意地提出阴德之事玄而又玄,不能随意言说。否则,“既会误导他人,也会让自己误入歧途而难以自拔”。

论从史出,以理服人,是该书的又一特点。这部书之所以既富有新意,又令人信服,是因为作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部品味《史记》“太史公曰”的著述,援引了古代硕学鸿儒如班固、司马贞、曹操、谯周、左思、张继、杜牧、刘知几、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黄震、王若虚、茅坤、李贽、王夫之、袁枚等人读史的真知灼见,援引了近人梁启超、曾国藩、郭嵩焘等的见解,同时灵活运用了《史记》中有关人物的事例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有史有论,条分缕析,环环相扣,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诸如,在《王道霸道随他去刻薄诚信任评说》一文中认为,司马迁在《商君列传》的“太史公曰”中对商鞅给予全盘否定的论断,感到有失偏颇。作者引用了宋代改革家王安石称赞商鞅变法的诗歌;引用了近代重要启蒙思想家将商鞅与管仲、诸葛亮、王安石等并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的史实;引用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年对商鞅的评价;同时结合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强大诸侯国的事实,充分说明商鞅尽管曾有许多劣迹,但其变法精神和勇气及变法为秦国带来的实际变化是不容否定的道理。在《卧薪尝胆成霸主见好就收享令名》中,作者认为司马迁给予勾践“贤能有作为的君主”的评价过高。说勾践能做成大事可以,但与“贤”字并不相符。作者通过对勾践和夫差的比较分析,通过勾践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大夫范蠡写给大夫文种的信件,及文种最后被勾践“兔死狗烹”的事实,充分说明了勾践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贤”者。这种有理有据、入情入理的评析,不仅使读者心悦诚服,而且通过广征博引,穿越古今,极大地开阔了读者的阅读视野。

见解深刻,启人心智,也是该书的特点之一。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该书选取了“太史公曰”所论赞的66个人物,如刘邦、刘恒、萧何、张良、韩信、孔子、屈原、商鞅、扁鹊、苏秦、张仪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这些人物,他们的胆略智慧,他们的丰功伟业,他们的曲折经历,他们的所思所想,都是一段段无言述说的历史。作者通过剖析这些人物的命运走向或遭遇挫折时的矛盾心理等,来揭示具有借鉴意义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司马迁在《楚世家》中从黄帝的孙子帝颛顼高阳起笔,一直讲到楚国的灭亡。其中主要记述了楚灵王跌宕起伏的人生,通过“太史公曰”向世人特别是跻身于官场的人们,提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一是“操行之不得,悲夫!”二是“势之于人也,可不慎与?”作者在《势之于人不可不慎》一文中,显然赞同史太公的这一观点。为了加深读者的理解,作者叙述了楚灵王如何恩将仇报、通过血腥的杀戮登上了国君之位的经过;描述了楚灵王征讨吴国、诛杀齐国大夫庆封的行动;展现了楚灵王对不听话邻国的武力威胁等等。与此同时,作者还再现了司马迁惟妙惟肖刻画楚灵王穷途末路时的窘态。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又紧密联系春秋霸主齐桓公被饿死的事实,引发出人们警惕慎用权力的问题。作者深有感触地写道:“权势可以使人恣意妄为,可以使人目空一切,也可以让人身败名裂,贻笑千古。”

汉朝的张良是中国古代的智慧人物之一。在人们的心目中,张良一定是一位威武雄壮的伟男子,殊不知张良的相貌竟然和妇人好女一般。作者在《留侯美好如妇人神仙自托弃功名》中,对司马迁认为张良虽“状貌如妇人好女”但智慧超长的评论,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同样对张良充满了敬重之情。他首先引用了诗人李白、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宋代诗人梅尧臣、南宋爱国志士文天祥等人赞颂张良的诗;其次叙述了张良的奇遇,张良和刘邦可圈可点的关系等等;再次,通过把张良和伍子胥进行比较,得出张良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所以能够远离祸患耻辱的结论。由张良的一生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感叹。“视功名富贵如粪土,说来容易做来难;在别人竞争得死去活来的名利面前,选择谦让,说来容易做来难;在唾手可得的大富大贵面前,选择退出,说来容易做来难。张良却全都成功做到了,实在难能可贵。”作者通过张良这一人物形象,提出了一个如何对待功名利禄的严肃问题,引人深思,使人警醒。

黑格尔曾说:“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启人心智令人读来难以释然忘怀的佳作,同样能够使人的心潮“为之激荡不已”。

(作者为河北省记者协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太史公张良商鞅
桥头会
“太史公牛马走”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张良受书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张良拾鞋
商鞅: 史上酬劳最高的搬运工
树敌太多商鞅
张良拾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