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娴
政治演说中多模态手势隐喻的认知构建
陈娴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随着多模态化时代的到来,隐喻研究已不再局限于言语层面,而是深入到了非言语层面或多模态层面。手势语隐喻是非言语隐喻的重要形式,和言语隐喻相辅相成,从而实现话语意义的构建和传达。以奥巴马和罗姆尼在总统竞选首场辩论中的手势语为研究语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多模态角度探究政治演说中隐喻性手势语的意义建构机制和特征,从而为概念隐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多模态隐喻;手势;政治演说;意义建构
隐喻在日常表达中无处不在,是人际交流的有效手段。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研究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把隐喻定义为“游离于常规语言之外的偏误语言,两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或明喻的缩略“[1]。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隐喻理论更具全面化和系统化,并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到语言里,也体现在思维和活动中“[2]。与此同时,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具体的、熟知的源域到抽象的、不大熟知的靶域的映射。在此之后,隐喻理论脱离了隐喻现象本身的研究,进入了人类的认知思维领域。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知和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用来阐释思维的形成、意义的理解及信息的传达。弗科尼亚(Fauconnier)和特纳(Turner)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概念整合就是将有共同特点的两个及以上的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复合空间的过程[3],从而构建出新的意义。概念整合理论弥补了隐喻研究中的不足,从更全面、更动态的角度剖析了内在认知机制。
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解释了隐喻现象,但该理论只注重于言语层面的研究,而忽略了人际交流中存在的大量非言语隐喻。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多媒体的普及,图象、声音、颜色等符号系统在人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际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言语层面,更是拓展到了非言语层面的表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兴起,以多种符号模态的语篇体裁为研究对象,将语篇分析从文字领域向非文字领域拓展。因而,其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随之兴起并发展起来。模态是信息交流的媒介,包括图象、声音、颜色等符号系统。人类交际并不是单一模态的信息交流,而是多个模态共同作用的结果。查尔斯·福塞维尔(Charles Forceville)是第一位系统地研究多模态隐喻的学者。他开拓了隐喻研究的视野,把隐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他探讨了多模态隐喻和单模态隐喻的区别,指出前者是目标域和源域分别完全用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而后者指目标域和源域的形式为同一种模态的隐喻[4]。赵秀凤在此基础上把多模态隐喻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类型。狭义的多模态隐喻指其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的模态参与构建而广义的多模态隐喻则泛指由两种及以上模态共同参与构建的隐喻[5]。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表现为理论型研究,如转隐喻的互动整合机制研究;与具体语境相结合的应用型研究,如演说、广告、漫画、电影等语境下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跨学科型研究,如与符号学、心理学、语用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研究。随着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深入,特有的模态类型及其意义建构机制被不断地挖掘出来,极大地丰富了隐喻研究的内容。
在说话或演讲中,手势是最具表现力的一种体态语言。演说者通过运用手指、手掌、手臂的动作来强调、补充和替代言语,从而表情达意并产生互动。根据位置,演说者手势可以分为上位手势、中位手势和下位手势[6]34。根据单手动作和双手动作,手势又可分为单式手势和双式手势[6]35。Morris率先提出了象征性手势,指用手势表示约定俗成的抽象概念[7],例如用V字形表示胜利。著名学者McNeill探讨了手势、语言和思维三者的关系,并将手势分为四类,分别为图示手势、指示手势、节拍手势和隐喻手势[8]。图示手势指与语言表达的语义内容相一致的手势,用于描述人物、物体或行为的某方面特征,给人一种具体明确的感觉。指示手势主要用于明确地指向某人、某物或位置,根据所涉及的对象是否在场,有实指和虚指之分。节拍手势则是通过打节拍的方式来强调话语内容。隐喻手势则用于表达抽象概念。通过隐喻手势可以实现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即隐喻意义的构建。随着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发展,隐喻性手势及其意义建构机制成为了演说手势语研究的焦点。源域手势通过转喻和隐喻映射,实现了演说抽象概念的多模态建构,从而具有其他手势不可比拟的作用。
奥巴马与罗姆尼都是颇有天赋的政治演说家,而他们在演讲过程中往往会借助大量的手势语来增强演说力并补充演说内容。他们用到的手势语包括节拍手势、指示手势、隐喻手势和图示手势,而其中隐喻手势最具代表性和感染力。本文基于2013年美国总统竞选首场辩论,分析奥巴马和罗姆尼演说手势语中的隐喻。美国总统竞选首场辩论共涉及六个议题,依次为就业、财政赤字、政府津贴、医疗保险、政府角色及政府管理,其中前面三个议题均属于经济范畴。每个议题的辩论约持续15分钟,其中对主持人莱勒提出的问题双方均有两分钟的回答时间,接下来双方就该议题进行自由辩论。本文针对每部分开始时双方各自两分钟的议题陈述演讲,探究演讲手势语,尤其是隐喻手势的使用。每部分双方自由辩论的时间不一,不作为本文研究的语料。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统计方法,即在定量统计各类手势语(尤其是各类不同目标词词性的隐喻手势语)的分布频数的基础上,定性分析隐喻手势的意义建构特点。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有助于对手势语的多模态隐喻作更全面的分析。
(一)演说手势的类型及其分布频数。参照Morris和McNeill的手势分类,笔者把奥巴马与罗姆尼演说中的手势分为节拍手势、隐喻手势、指示手势和象征手势四类。由分析可知,节拍手势占大多数,其次是隐喻手势。总的来说,两位总统侯选人在政治辩论中均使用了大量手势语,而奥巴马演讲手势语的使用相对更为频繁。两位总统侯选人均借助许多隐喻手势语来实现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另外,奥巴马与罗姆尼在演讲中也偶尔用到指示手势,包括对在场人或物的实指和对不在场人或物的虚指。象征手势则较少,体现在用伸出的手指数来示意数字(如伸出大拇指代表第一点,伸出大拇指和食指代表第二点等)及伸出食指和中指示意正确。奥巴马和罗姆尼演说中节拍性、隐喻性、指示性和象征性手势的类型和频数,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奥巴马演说手势的类型和分布频数
表2 罗姆尼演说手势的类型和分布频数
(二)演说中隐喻性手势的意义建构特点。为进一步探析政治演说中的手势语隐喻,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隐喻性手势进行意义建构的特点分析。
1.手势隐喻构成的目标词词性多样化。奥巴马与罗姆尼在演说中通过源域手势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使得目标词词性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性的目标词占多数。例如,奥巴马在构建“gateway“的隐喻意义时,两手手心相对,拇指向上,两手分别同时向两侧平移。听众通过转喻机制理解其代表的门道,进而通过隐喻理解其示意“途径“的抽象概念。说到“display“时,奥巴马两手手心向内,分开置于胸前,并同时向外移动,呈现出突出而明显的状态,隐喻为“展现“。建构目标词“pre-exiting“的意义时,奥巴马左手手心朝内,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由上垂直向下移动,隐喻为从一开始就存在而延续至今的状态。又如,罗姆尼在构建“line“的隐喻意义时,伸出右手,拇指与食指指尖合在一起,与另外三指分开,并从左到右水平移动。受众首先通过转喻理解手势所代表的直线,再通过跨域映射了解其表示的字行。意指目标词“leadership“时,罗姆尼两手手心平行相对,并同时向前移动。受众首先将其转喻为道路的指引,而进一步通过隐喻机制理解为“引领“。说到“rise“时,罗姆尼抬起左手往左上角一挥,呈现上升的态势,进而隐喻为“(程度)加强“。说到“far“时,罗姆尼右手手掌朝下,成弧度移向右下方,隐喻为“(距离)遥远“。
两位总统竞选人的源域手势中,有10个意指的目标词是副词。例如,构建“together“的隐喻意义时,奥巴马两手围成圈状,置于身体左侧。受众通过转隐喻互动整合机制理解其代表的集体性或共同性的特点。又如,构建“never“的目标域意义时,罗姆尼伸出右手,拇指与食指指尖合在一起,并与另三指分开,从左边水平移到右边,又从右边水平移到左边。该手势呈现出用笔划掉的动作,通过跨域映射出表示否定的意义。
再者,有6个目标词是介词,如“from“、“across“、“on“以及“despite“。例如,意指“a year from now“中的“from“时,奥巴马两手同时向右下方呈弧度移动,从空间的延展跨域映射出了时间从现在到以前的连续性。意指“despite“时,奥巴马手掌朝内,由内往外翻。听者通过转隐喻互动整合机制理解其代表“忽略、拒绝或不考虑某一事实“之意。又如,说到“across“时,罗姆尼两手手掌朝下,向两边水平铺开,呈现出空间跨越的状态,进而通过跨域映射为“遍及(各处)“。
2.静态和动态源域手势相结合。在演说中,两位总统候选人通过静态与动态源域手势的结合来表达情意。静态手势明确直接,而动态手势使得通过转喻实现的隐喻表达更为形象、生动、丰富。静态手势在奥巴马与罗姆尼的演讲中显而易见。两位总统候选人在说到诸如“combine“、“stop“、“oc⁃cur“、“reject“、“challenge“、“development“等概念词时,都用到静态手势。静态手势虽不如动态手势形象,但也能有效地传达意义和增强话语的说服力。与此同时,两位总统候选人在演说中采用了丰富的动态手势。例如,奥巴马在说到“ladder“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手平行并层次性地向左上方移动。该手势通过转喻机制表达了梯子的形象,再通过隐喻映射出“地位上升的阶梯“的抽象概念。这种动态性和层次性相接合的源域手势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促进了受众的转喻理解和隐喻认知。又如,在说到“she worked her way up“中的“up“时,奥巴马左手手心朝上,层层向上移动。该层次性的手势通过转隐喻互动整合,不仅传达了“地位上升“的目标概念,而且显示了祖母生前谋求地位提升这一过程的逐步性和艰难性。又如,罗姆尼在说到“(Obama)would have brought down the cost of the insurance“中的“down“时,左手手心朝下,连续下压12次。这一极具动态性的下压的手势映射出目标域中“(成本)降低“的概念。从该动态手势中不难看出,罗姆尼针对奥巴马降低保险成本的承诺表示强烈的质疑。
3.相同的源域手势映射不同的目标域意义。同一源域手势可以代表不同的目标域想象物,即不同的转喻体。而演说者对转喻体的选择不同,通过隐喻映射到目标域的抽象意义也大不相同。例如,两位总统候选人在演说中多次用到了手掌朝下的下压手势,而该手势有多种不同的隐喻意义。奥巴马说到“lower“、“cut“和罗姆尼说到“down“时,都用到了下压手势。该手势表示位置的下降,通过隐喻映射,传达了“削减“的概念。奥巴马说到“limit“和罗姆尼说到“stop“时,也采用了该手势。在这里,该手势表示压迫,进入目标域,则传达“限制“的隐喻意义。另外,在说到“maintain“时,罗姆尼选择该手势的转喻意义为平稳,进入目标域,则传达“稳住“的抽象概念。
又如,奥巴马与罗姆尼在演讲中都用到了握拳的手势。该手势既可以表示加油鼓气,也可以表示敌对反抗。奥巴马在说到“independent“时,两手握拳放于胸前,随后说到“that’s something that I’ve worked on“中的“work“时,左手握拳敲击三下。奥巴马在这两个手势中都选择前者“加油鼓气“映射到目标域,表达“尽力而为“的概念。而罗姆尼说到“fighting for jobs for the American people“中的“fight“时,也用到了左手握拳的手势,选择后者“敌对反抗“进入目标域,示意“在奋斗中与困难作斗争“的概念。
4.不同的源域手势映射相同的目标域意义。两位总统候选人有各自不同的思维认知模式和表达方式,因而在传达同一目标域意义时,分别用不同的源域手势来实现。奥巴马在说到“open“时,用的是复式手势,即两手竖直,手心相对,由内向外移动。而罗姆尼在演说中也提到了“open“一词。他用到单式手势,即右手握拳向右平移,而后展开。这两个不同的手势都呈现出了开门的动作,进而通过隐喻映射为“开启“之意。又如,两位总统候选人都用手势来传达目标词“more“的隐喻意义。奥巴马两手平行竖直,并向两侧移动;而罗姆尼两手处于水平状态,手心朝上,同时向两侧移动。尽管两位演说者用到的源域手势不同,但两者都可以传达出“更强、更多“之意。
另外,由于个人在不同的语境下对同一概念词的认知和强调程度不同,因而演讲者在演说过程中也会用不同的源域手势来跨域映射相同的目标域概念。例如,在演讲中,奥巴马两次用到“limit“这一抽象目标词。第一次说到“limit“时,奥巴马伸出右手,手心朝下,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呈将近90度角,做了连续三次的下压动作。第二次说到“limit“时,奥巴马伸出左手,手心朝下,大拇指稍向下倾斜,只做了一个简单的静态下压动作。受众通过转隐喻互动整合机制可以理解这两个手势均表示“限制“之意。不难看出,第一个手势中,奥巴马突出强调保险公司对个人强加的限制带来的弊端,而第二个手势中奥巴马的态度要缓和些。
5.隐喻手势与其他手势叠加使用。在两位总统候选人的演讲中,出现了隐喻手势伴随其他手势重叠使用的情况。在说到“that is something that I have worked on“时,奥巴马左手握拳分别打了三个拍子。该手势既属于隐喻手势,也属于节拍手势。一方面,受众可以通过转隐喻认知机制理解握拳手势代表的“努力奋斗、尽力拼搏“之意;另一方面,该手势又有加强话语语气的作用。又如,罗姆尼在说到“that's one dollar--that's one dollar for every fifteen dollars you've cut“这句时,左手大拇指一直处于竖起的状态。该手势可以理解为象征性手势,即用大拇指表达约定俗成的数字“1“的概念。该手势也属于隐喻手势的范畴,表示重要性,通过跨域映射,示意对奥巴马在医疗保障方面每削减15美元才返还1美元做法的强调,有鄙视奥巴马做法的言外之意。这类重合式手势既有隐喻性,又有象征性或节拍性的特点。其隐喻性是受众理解话语内在意义的基础,而其象征性或节拍性特点只起辅助作用,用于理解话语表层意义或加强话语力度。
本文通过对奥巴马与罗姆尼政治辩论中手势模态的隐喻意义建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手势隐喻可以实现抽象概念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是话语意义构建和传达的基础。(2)对手势隐喻多模态意义建构的理解需建立在转隐喻互动整合机制之上,手势充当转喻的源域,由转喻激活抽象的目标域。因而,对手势语多模态隐喻的理解需建立在转喻理解的基础上。(3)手势语隐喻是演讲者传达话语内在涵义的有效方式。演讲者通过手指、手掌、手臂的移动来外化思维认知机制,从而有效地辅助言语隐喻的意义传达。(4)受众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的交互作用,有助于促进和加深对演讲者话语意义的理解。受众如能熟悉奥巴马与罗姆尼隐喻手势语,并在自身口头表达过程中呈现出来,无疑可以增强自身演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演讲手势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可以促进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隐喻并不仅仅存在于单一模态中,而是在多种模态中普遍存在,因而对于隐喻的研究是在多模态语境(如演讲、电影、广告、漫画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只注重言语隐喻而忽略了其他模态,势必会使隐喻研究走向片面性和局限性。对各种不同模态隐喻的研究有助于拓展隐喻研究的视野,从而丰富概念隐喻理论。再者,隐喻手势语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语境,如教学、口译、访谈及日常的人际交流中,因而对手势语隐喻的探讨有助于丰富言语输出表达,并促进话语的沟通和理解。
[1]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4.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3]Fauconnier,G.&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J].Cognitive Science,1998,22(2):133-187.
[4]Forceville,C.&Eduardo Urios-Aparisi.Multimodal Metaphor[M].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22-23.
[5]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兼评Forceville&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1):1-10.
[6]颜永平.演讲艺术与实践[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34-35.
[7]Morris,Desmond.Gestures,Their Origins and Distribution[M]. New York:Stein and Day,1979:76.
[8]McNeill,D.Hand and Mind:What GesturesReveal about Thought[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122.
The Cognitive Construction of Multi-model Gesture Metaphor in Political Speech
Chen X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 317000,China)
With the advent of multi-model age,metaphorical studies are no longer limited to the verbal level.Instead,further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rom the non-verbal or multi-model aspect.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nonverbal metaphor,gesture metaphor is complementary to verbal metaphor,so as to construct and convey the meaning in discourse.Hand gestures adopted by Obama and Romney in the first presidential debate a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corpus,and both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re adopted.On this basis,the sense-making mechanism and feature of metaphor⁃ical gestures are analyzed from the multi-model perspective so as to offer new sights into metaphorical studies.
multi-model metaphor;gesture;political speech;sense-making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1.006
2014-11-06
陈娴(1984-),女,浙江温岭人,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