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孝祥是北宋和南宋豪放词派中介于苏轼、辛弃疾之间的一位词人,而历来对张孝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词、诗上,其实其散文在南宋,乃至宋代都自有其特色。
【关键词】散文;生平;创作特色
张孝祥是两宋豪放词派中介于苏轼、辛弃疾之间的一位词人,他骏发的词风,扭转了苏轼之后豪放词委靡的局面;他的诗歌走出了江西师派,在两宋诗坛自成一家,且灿若贝锦。拥有“天上张公子,人间第一流”美誉的张孝祥的文学成就不止于此,他的文章也享誉一时。基于历来对张孝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词和诗的研究现状,本文对其生平、散文概况和创作特色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生平概述及其散文概况
1、家世生平概述
张孝祥(1132-1169),字国安,号于湖居士,南宋词人,兼擅诗文,工书法。世称“张紫薇”。对于他的籍贯,在相关传记里都认为其是“历阳乌江”或“和州乌江人”,但到了明代,毛晋认为他本来是蜀地的简州人,后来才迁至历阳乌江。不过他本人,在其作品里常自称自己是“历阳人”。对于他的家世,张孝祥也说自己是张籍的第七世子孙,在研究史上也有待考察。
他二十三岁在历经秦桧阴谋波折后,因为在策论中的出众表现被皇帝亲笔御批为进士第一名。庭试完后,秦桧就开始谋划想方设法陷害张氏父子。再加上,在南宋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他有着主战的立场。他为岳飞平反,毫无畏惧地上书皇帝;也主张广泛地招揽人才,利用人才,以抵御外族的入侵。之后在张浚的北伐中,他又不顾忌投降派的反对,积极地支持,也因此遭到了投降派的排挤。随后,他屡遭挫折,祸及其父亲张祁,被秦桧逮捕,且在朝廷上,受到汤思退的排挤。自1166年起,在地方做官的张孝祥无一不诠释着其作为一名有着儒家济世情怀的官员内心的坚持。1169年,因疾请祠,38岁,最后卒于芜湖。
2、散文概况
学界对其散文的研究成果,远远比不上他的词。当然,整个宋代是词大放光彩的时期,这是宋代散文研究相对其它朝代较为薄弱的特殊原因;并且,尽管有唐宋八大家的支撑,但属于宋代的六位散文大家都属于北宋,南宋散文在北宋的对比之下,所以对其研究较为冷落。后世对南宋散文一直抱有一些成见,认为南宋的散文都是略显冗弱的,研究者大部分也是珍爱北宋而轻视南宋,这又从另一个方面使张孝祥的散文魅力没因后代研究者的深入挖掘而展现。
《宋四六文选》、《南宋文范》等宋文总集,都有收录张孝祥的散文。现存有《于湖集》40卷,其中影响较大的属他的言事论政文、记体文和书简尺牍文。
其中,言事论证文,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上。他不畏权贵,真切地做到“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其重要名篇有《论先备札子》。其记体文有浓厚的人文意识,专注于人,借此表达自己的社会体悟和人生感受。重要名篇有:《万卷堂记》、《寿芝堂记》、《宣州新建御书阁记》、《衡州新学记》、《荆南重建万盈仓记》等等。而他的书简尺牍文,自然随意、描摹景物、刻画人物、讨论问题,不仅针砭时弊,还宽慰人心。
二、散文创作特色
1、立意宏阔、格调高远的济世情怀
张孝祥的文章,无论是他的政论文、记体文、尺牍文,都真实切肯,既抒发自身最真切的感受,又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体悟、对人生的感受、对世界的情怀、对人生的志向。例如《宣州新建御书阁记》通过宣太守对御书阁重新修建的事,重申读书、存书、藏书是留传下来的传统,不可改变。他的“圣人”观点,认为一个人不能太多杂虑,应该抛开心中的杂念,才能“无梦”,达到的“无思”,从而“游无穷”。
纵观其文,立意之所以宏阔,格调之所以高远,其实是有着其思想因素。张孝祥和朱熹是很好的朋友,张孝祥思想自然也深受理学影响,并以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为“正道”。张孝祥的才干和“君子之所欲者,泽天下之民,济天下之困”的济世情怀糅合在一起。张孝祥的父亲,张祁本人就注重修养的提升和清廉的作风,这些都对张孝祥有着影响。当然,除了其儒家、理学的思想因素外,还在于其佛学的影响。
2、匠心独运、不拘一格的“活文”
张孝祥在《题杨梦锡客亭类稿后》中总结了别人的创作经验,提出了“活法”的主张。
(1)构思巧妙的灵动结构
张孝祥文章内容上,结构严谨,主题鲜明,在构思上匠心独运,利用多种表达方式。
《论用人才之路欲广札子》,用议论的手法来呈现项羽败亡的原因,历史的“虚”和当今的“实”形成对比,引出当今用材弊病的议论。《衡州新学记》先议论,后记叙,有理有据,扣人心扉。《隐静修造记》先叙后议,卒章显志,文末更是不同反响,巧妙又发人深省。《堂阴阁记》、《宣州修城记录》都写人记事,同用了补叙手法,但前者直叙,后者却以对话形式铺陈开来。《与李太尉显忠》一边赞叹太尉往日的功业,国家有难不顾自身安危的品格;另一面又以叙述的方式,展现当时战事的危急,这是一篇内容上结构紧凑,但情感上抖起抖落的政论文。而《代任信儒与王太尉权》中,虽然背景和劝勉李显忠一样,但他注意到了两人不同身份、经历及性格,同时也关照到了二人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
(2)多姿多彩的表现手法
张孝祥的散文,不仅在利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还灵活的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且音律自然和谐,有孟子浩荡文风,又有战国纵横捭阖文风。在《论用才之路欲广札子》之中,用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形成对比,提出项羽失败的原因,再以项羽失败是用才方便现今的弊病导致,与当今的现实形成类比。《宣州修城记》、《乐斋记》等都用了对比手法,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但在对比手法运用中也不是千篇一律,如《乐斋记》部分内容用了对比,而《隐静修造记》,全文运用对比。
3、入情入理、凝练刚健的语言
(1)入情入理的真切
张孝祥行文多用排比,一气呵成,论辩也行云流水,层层深入,把人引入自己所预定的观点见解里,从而达到劝谏、论说的目的。在《论用才之路欲广札子》之中,用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形成对比,劝谏君王。又如其《衡州新学记》批评时人把读书取仕当做学习的唯一目的。《与李太尉显忠》是张孝祥面对金人南侵,而李显忠却始终观望迟疑的现实背景。对此,他一边赞叹太尉昔日之功业;另一面又展现战事之危急,以三个反问形成排比加强气势,进行对太尉不出兵原因的议论,但又在情理上为李显忠不出兵找借口,开始对太尉进行劝谏。
(2)凝练简洁的语言论说和描述
南宋文大多冗长,张孝祥文章篇幅较短,他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形象、阐发事理、炼字琢句、绘景摹物,文词十分简洁。如同前文所说的政论文,和书简尺牍文一样,篇幅不长,语言凝练、刚健,有气势。在记事写人上,他善于捕捉人物瞬间的神态和姿态,或者抓住人物间的对话,表现人物的心理,展示人物的品格。例如,《乐斋记》中对赵再可的誓死如归的描绘,《宣州修城记录》中对任古临危不惧的描绘,《衡州新学记》中对时人读书仅为求仕目的语言描写。
【参考文献】
[1] [宋]张孝祥, 撰. 徐 鹏, 校点. 于湖居士文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 [宋]张孝祥, 撰. 彭国忠, 校点. 张孝祥诗文集[M]. 合肥: 黄山书社, 2001.
[3] [梁]刘 姆, 著. 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4] [宋]程 颢, 程 颐, 撰. 王孝鱼, 点校. 二程文集·周易程氏传·困卦·象[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作者简介】
肖佩蕊(1991—),女,汉族,华中师范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