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喜剧面貌下的悲剧内涵

2015-08-28 07:10房广涛
卷宗 2015年8期
关键词:悲剧性形象孙悟空

房广涛

摘 要:《西游记》这部全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综合反映明代社会许多方面的名著《西游记》,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越来越显示其超越时空的重要价值。关于孙悟空的形象问题,学术界已有众多观点,无论是“人民斗争”的代表人物、“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人物、“坚持反抗和追求光明与正义”的代表人物,还是“叛逆英雄和智慧英雄” 、“失败的神话英雄”等等,诸多观点倾向于认为孙悟空是英雄或代表人物,而对孙悟空所具有的象外之意却很少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将从孙悟空本文的被压抑、身心被动入世、接受赏封三方面浅谈孙悟空喜剧面貌下的深层悲剧意蕴。

关键词:孙悟空;形象;悲剧性

1 表面的喜剧化

首先,想起孙悟空,心里想到的是个尖嘴缩腮、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歪歪扭扭的拐子步、长尾巴、红屁股、腰系一条虎皮裙。那猴子式的厉声高叫,跳来窜去,眼珠的流转,活脱脱的喜剧形象。尽管他虽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但千变万化,往往还是要露出“红屁股”或“有尾巴”的真相。这恰好具备了引人发笑的喜剧性。[1] 正是由于悟空由“神──兽”结构而产生的丑陋外形和滑稽动作本身,给读者的印象是丑的,其效果却令人发笑。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当滑稽只限于外在行为和表面丑态之时,这就叫做闹剧。”在最初,闹剧常常表现为对某些动物的夸张、扭曲的摹仿,人类把某些动物作为被驯化的对象加以讥讽。

其次,他的喜剧化表相还体现在他的意志、思想以及在对自己的看法等方面的自我认知。孙悟空闹东海、闯地狱、闹天宫,这种自己意志与思想驱动下的行为展现,在读者看来就具有了浓烈的喜剧色彩。当他以为弼马温是个很大的官,也就是自己的能耐受到了天庭的承认时,满心欢喜;当他知道这是一个没有品、不入流的小官时,恼羞成怒,“忽喇的一声,把公案推倒,耳中取出宝贝,晃一晃,碗来粗细,一路解数,直打出御马监,径至南天门。”(第四回)玉帝无奈,封他做“齐天大圣”,他以为自己终于得到了“天下第一”的认可,当他得知蟠桃会自己未被邀请,才恍然天下第一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自己再次被骗了。他这次的脾气发得更大,大闹蟠桃会,饮仙酒,偷仙丹,把天庭闹得乱作一团。这些大无畏的反抗表现在小说的前几章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喜剧色彩十分浓重。

再次,喜剧的面貌还在于人物的乐观态度。在作品中孙悟空仿佛是一股充满喜剧性的春风,吹向那里,那里就喜气洋洋。他能使忧愁变作喜悦,使愁容化为笑脸,使痛苦立刻烟消云散。每当唐僧面临艰难险阻、愁眉不展、无限伤心忧虑之时,唯独孙悟空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以自己诙谐有趣的语言解除唐僧的忧虑,并用自身的力量和勇气消除前进途中的艰难险阻。孙悟空总是逍遥乐观、诙谐幽默,表现了孙悟空形象的喜剧性。

最后,还在于读者的心理定势。大部分读者在没接触作品《西游记》前,就或多或少接受了戏剧舞台、电视屏幕、连环画上孙悟空的形象。而由于受传统评论模式的影响,各类艺术形式的呈现者都是把孙悟空作为一个喜剧形象来设计制作的。他们把孙悟空兽的动作和外形加以强烈的歪曲、夸张和摹仿,不时逗发观众阵阵轻松愉快的笑声。正是受了戏剧、电视剧和连环画的熏陶,人们对孙悟空这一形象所抱有的喜剧心理可谓先入为主。然而,在孙悟空的喜剧面貌下却隐藏着深刻的悲剧精神。

2 实质的悲剧性

首先,本我的被压抑。在孙悟空的生命历程中,最鲜明最具特征的因素乃在于追求自由、平等的个性精神。孙悟空是天地自然造化之子,由于灵根孕育,他从自然中流出,是一个自然的精灵,他同天地人三界毫无联系,是一个绝对自由的本我。作为夺天地造化,从石头中蹦出的石猴,他的质性特征就是他的本真性格。孙悟空一直努力追求作为猴子所特有的本真性格,而在追求过程中,这种种行为必然为当时大环境所通行的游戏规则不容。在他所生存的世界里,佛祖、玉皇大帝就是规则,就是制度,就是礼法。于是他们之间产生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此外,先知先觉的孙悟空与后知后觉、肉眼凡胎的唐僧之间的冲突,有时也达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孙悟空的悲剧与其说是由于唐僧看不清妖魔的真实面目,不如说是孙悟空的先知先觉而无人赏识认可的悲哀所造成的,这也是觉醒者的悲哀。孙悟空的生命张扬与转变体现了天理与人欲的冲突与融合,但这是以人物形象孙悟空的屈服为代价的,其悲剧就在于主人公最终不得不向现实世界低头。

其次,身心被动入世。入世,是与出世相对而言的范畴。主要是一种对群体的归属。在精神上体现为积极进取的风貌,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客观现实能动的改造,它以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为指归。《西游记》中的“世”的特征是通过虚构的唐朝和神的世界而体现出来的。文中孙悟空不服从任何宗法制度和礼教的桎枯而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以石猴为首的猴族群体,在花果山水帘洞的生活超越了兽禽人的社会关系,是一个自由程度高的群体,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出世。当孙悟空造反不成被压五指山后,自由被彻底剥夺,而皈依佛门、保唐僧取经,与整个社会产生联系,被动入世,乃是求生不得、欲死无门时的唯一选择。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已经五百余年不曾有何作为,为了改变这难耐的重压,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同意了观音的安排,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之上受尽了各种磨难,不仅要冒着生死艰难降妖除魔,卫护唐僧,而且头上还戴着受治的紧箍儿,稍有任性,还要被唐僧念咒惩罚,真是屈居人下,大有被奴役的味道。被动入世的悲剧就体现在孙悟空被迫向“造物主的良民”的转变。在金箍的压迫下,在唐僧的唠唠叨叨下的取经之路,可谓完成了自我融入现实的过程。

再次,接受赏封。从来,赏封这个词不会用在孙悟空身上。因为,那是对悟空的一种侮辱。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除了自己给自己封王封号,天地间还有谁有资格?可是最后,他却接受了如来的赏封!对悟空来说,如来是谁啊?是那个打败了它并把它压在五指山下整整五百年的一个角色啊!代表的是天庭。尝尽了五百年的孤独沧桑后,悟空也不得不得不学会了另一种聪明:它要和如来做一笔交易,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来换取离开五指山的重压。

孙悟空具有反叛精神,追求自由,嫉恶如仇,和困难做斗争不折不挠,为常人所不敢为,为常人所不能为。代表了那些想冲破枷鎖摆脱世俗逃脱压迫却不能或者不敢的大众的理想,所以大家喜欢。就像一群敢怒不敢言的人们终于等到了有其中一位站起来替他们破口大骂一样,众人怎忍得住不拍手叫绝?!然而就是这个悟空,却双掌合十,“阿你驼佛,悟空已死,贫佛法号斗战。”然而更加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剧性,在于悟空与如来佛之间。悟空接受了如来的赏封,接受赏封,还不是别人的赏封,是曾经无比鄙视的天庭的封赏!

3 结语

《西游记》对孙悟空形象作出如此塑造,正是要表现出它塑造人物形象之高妙。其高妙之处就在于,以喜剧化的表相实际上表达了深深的悲凉。它也超越了悲剧和喜剧的创作模式。孙悟空即成为了一个超越了悲剧和喜剧的艺术形象。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读者仅仅把孙悟空作喜剧英雄来接受。如果要对孙悟空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必须穿透喜剧化的表相看到悲剧性的实质,只有这样,才不辜负《西游记》作者煞费苦心惨淡经营出来的孙悟空这个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陈平原图文编撰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128.

[2] 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7-118.

[3] 梁归智.自由的隐喻:西游记一种解读[A]. 西游记文化学刊(一)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11):239.238.238.238.236.

[4] 陆钦.名家解读西游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68.

猜你喜欢
悲剧性形象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