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休谟是英国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他把感觉主义推到了极端,把事物阴的因果关系归枯为观念联想上的一致性, 否定事物同的必然规律, 走到怀疑上义和唯心主义。他强调美学是对情感的研究,但又强调将“哲学的精密性”运用于美学,注重心理分析。他从主体和客体的互相作用上研究美,认为美的本质是对象适合于主体心灵而引起的愉快情感,创造性地提出了“同情说”和“效用说”。
关键词:经验主义;美的本质;趣味
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创始人,休谟的不可知论具有怀疑论色彩,他是西方不可知论和怀疑论主要代表,他不仅发展了经验主义认识论,而且也是经验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思想散见于《人性论》、《论怀疑派》和《论趣味的标准》等专著和论文中,休漠没有去建构包罗万象的美学理论系统, 他着重探讨的主要是以下两个的理论问题: 一、美的本质是什么? 二、审美趣味及审美趣味的标准是什么?
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早在二千三百多年前,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最早的一部美学论著,他的《对话录》中的《大希庇阿斯篇》里,對话一开头,哲人希庇阿斯即夸口说: 关于美的问题简单得很。后来才发现, 辩论越深入, 问题越复杂。最后, 作者柏拉图通过文章中的苏格拉底之口, 颇有感慨地说: 在双方辩论中“我得到了一个益处, 那就是更清楚地了解一句谚语,美是难的!” 柏拉图之后, 西方许多哲人和艺术大师继续追寻美的本质,到近代经验主义,创始人是培根。中间经历了霍布斯、洛克、伯克莱等名家, 殿后的集大成者是休漠。休谟企图把“哲学的精密性”来指导审美趣味,他的美学观点中有很多的矛盾,但是,他仍然对美的本质和成因问题做了许多思考和阐述,从而成为构成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休谟反对美是对象的属性的看法,他对美、丑问题的研究也是以经验和观察为出发点的。同时,他对美、丑的考察同对人的情感的考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休谟以感觉论观点考察人的情感,认为情感的本性是关于快乐和痛苦的感觉,德和恶、美和丑都是建立在这些特殊的感觉基础上,因此,快乐和痛苦既是德和恶的本质,也是美和丑的本质。在《人性论》中,休谟写道: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哲学和常识所提出来用以说明美和丑的差别的一切假设,我们就将
发现,这些假设全部归结到这一点上: “美是一些部分的那样一个秩序和结构,它们由于我们天性的原始组织、或是由于习惯、或是由于爱好,适于使灵魂发生快乐和满意。这就是美的特征,并构成美与丑的全部差异,丑的自然倾向乃是产生不快。因此,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须伴随物, 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这里休谟指出美不是对象的一种属性,而是某种形状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并且指出这种效果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心的特殊构造”。休谟在是《道德原则研究》中有段论述:“欧几里德充分解释了圆的所有性质,但是对于圆的美在任何命题中都未置一词。理由是不言而喻的。美不是圆的性质。美不在于圆的线条的任何一部分,圆周各部分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美仅仅是这个图形在那个因具备特有组织或结构而容易感受这样一些情感的心灵上所产生的一种效果。你们到圆中去寻找美,或者不是通过感官就是通过数学推理而到这个图形的一切属性中去寻求美,都将是白费心思。”这同一段话也出现在休谟的《论怀疑派》中。在那里,休谟还写道: “即使只有心灵在起作用,感受到厌恶或喜爱的感情,它也会断定某个对象是丑的、可厌的,另一对象是美的、可爱的; 我要说,即使在这种场合,这些性质也不是真实存在于对象之中的东西, 而只是属于那进行褒贬的心灵感受。” 从这些论述看,休谟确实是在强调美的主观性,强调具有特殊组织结构的人的心灵对美的产生的决定作用,因而有人说他是美的主观。举些实例来讲,看到樱花盛开时我们感到欣喜、欢悦,休谟认为樱花的印象或樱花的性质本身无所谓美不美, 由于它能引起你的、我的和其他人的欢欣愉悦之情, 我们才赞赏樱花很美, 把“ 美” 这个字眼奉献给怒放的樱花。所以美的根源不在樱花之中, 而在观赏者的心里, 在观赏者的感受体验之中。这样我们就断定休谟是一个“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和相对主义者”吗?
事实上,休谟在对美的本质的论述中也有侧重另一方面的看法,就是肯定对象的性质是引起审美主体快乐情感的必要条件,甚至认为对象产生快乐的能力便成为美的本质。他说: “虽然美和丑比起甜和苦来,可以更加肯定地说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完全属于内外感官感觉到的东西,不过我们还是应该承认,对象本身必有某种性质,按其本性是适于在我们的感官中引起这些感受的。”意思是美虽然不是对象的性质,但我们心灵的感受要以对象的某些性质为条件。休谟多次提到对象的位置、结构、比例等,即他也认为对象的构造和效用对产生美是必要的条件。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到:“美只是产生快乐的一个形相,正如丑是传来痛苦的物体部分的结构一样; 而且产生痛苦和快乐的能力在这种方式下成为美和丑的本质。”休谟在这里强调构成美的本质的客观方面。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休谟还有说明心里构造与快感来源的两个密切相关的看法,一个是“同情说”,一个是“效用说”。
休谟认为,大多数种类的美都是由同情作用这个根源发生的。同情是人性中一个强有力的原则。一切人的心灵在其感觉和作用方面都是类似的,凡能激动一个人的任何感情,也总是别人在某种程度内所能感到的,一切感情都可以由一个人传到另一个,而在每个人心中产生相应的活动。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上的互相感应和传达便是同情作用。同情对于我们的美感有一种巨大的作用。休谟认为,同情作用是基于因果关系的观念的联想。当我们看到任何情感的原因时,我们的心灵也立刻被传递到其结果上,并且被同样的情感所激动。看到对象的效用,我们便会联想它可以给其拥有者带来利益和引起快乐的效果,所以借着同情也感到愉快。他拿房屋给我们举例,一处房子,房主不是我们,但当房主向我们夸耀房屋的舒适、位置时,我们有感觉到愉悦,原因是什么呢?休谟分析道:“一看到舒适,就使人快乐,因为舒适就是一种美。但是舒适是在什么方式下给人快乐的呢?确实,这与我们的利益丝毫没有关系; 而且这种美既可以说是利益的美,而不是形相的美,所以它之使我们快乐,必然只是由于感情的传达,由于我们对房主的同情。我们借想象之力体会到他的利益,并感觉到那些对象自然地使他产生的那种快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休谟的看法,来自利益的美与来自形式的美即上文所提到的想像的美和感觉的美。其次, 利益不一定就是自己的利益, 旁人的利益也可以由于同情和想像在某种程度上变为自己的利益, 因而旁人觉得美的自己也觉得美。所以美感不一定不涉及利害计较,也不一定因此就涉及自私的动机。
休谟还谈到了美和效应的关系。。他说: “许多工艺品都是依其对人类功用的适合程度的比例,而被人认为是美的,甚至许多自然产品也是由那个根源获得它们的美。” 休谟以田地的美为例,指出“最能使一块田地显得令人愉快的,就是它的肥沃性,附加的装饰或位置方面的任何优点,都不能和这种美相匹敌。” 他进一步对此分析说: “不过这只是一种想像的美,而不以感官所感到的感觉作为根据。肥沃和价值显然都与效用有关; 而效用也与财富、快乐和丰裕有关;对于这些,我们虽然没有分享的希望,可是我们借着想像的活跃性而在某种程度
上与业主分享到它们。”可以看出,休谟把美分为来自感觉的美和来自想象的两种。感觉到美是由感官直接接受来的,只涉及对象的形式;想象的美则起于对象形式所引起的对象的便利和效用之类的联想,这就必然涉及内容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休谟总是把内容看的比形式更重要。
参考文献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商务印刷馆,2010。
休谟:《人性论》,商务印刷馆,1983.
休谟:《道德原则研究》,商务印刷馆,2001.
休谟:《论趣味的标准》,商务印书馆1980.
彭立勋:《论休谟的美学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
赵仲牧:《论休谟的美学思想》,思想战线,1985年。
作者简介
赵文静(1992-),女,河南开封人,安徽大学哲学院2013级美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