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艳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兴趣,这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本文对新课改下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文学性的策略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文学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某些方面上仍然饱受诟病。几年前网络盛传一篇民国时期的学生作文,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缺乏文学性,学生丧失了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对文学不再像过去那样的喜爱。在此情况下,高中语文应当有必要承担起这一责任,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兴趣,这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对此,下面将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学性的策略进行讨论。
一、从教材入手,对教材教学赋予更高的文学性
三年的高中语文教材,不乏来自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这些经典之作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最高文学艺术成就,它们是多元化的,为不同的学生更好地吸收这些文学巨著提供了最大程度的选择性。但是,我们语文老师在给学生教授这些文学作品时却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些学生还昏昏欲睡,根本就没有对学生的文学性起到培养的作用。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原因在于教师对教材资源缺乏充分的挖掘,没有将教材教学赋予更高的文学性。对此,本文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设法给教材教学赋予更高的文学性。
通常来说,按照规定的教学进度执行教学任务,这是语文教学和其他所有学科的基本教学特征之一,这对练习和考试的方式以及题目甚至教学参考的模式都做出了相应的明确规定,教师只需按照这些规定按部就班即可,但是这在另一面却限制了学习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发展。曾经有一位大家周国平先生道出,对选入考试的题目,他都有些无法准确作答。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文学教育的宗旨,仅仅停留在字词、文本和思想等这几个层次上的“咬文嚼字”,只看到部分,舍弃了整体。众所周知,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从语言、结构和思想以及形式等几个方面上来体现出它的文学艺术魅力,如果在教学和考试中一味地“化整为零”“舍整体求局部”,则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把握则很难全面、准确,同时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古都的秋》一文时,这是一篇经典的现代文学史散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很快获得阅读的乐趣,但是有些教师在应试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往往会陷入对文章字词句的分析上,忽视了对学生文学作品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设法让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散发出其本身所具有的最大文学韵味,争取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套路,积极转变教学角度,增强教材教学的文学性,带领学生更好地领悟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突破教材的篇目范围,帮助学生培养学习文学的信念和兴趣
通过兴趣课、校本教材、文学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文学的信念和兴趣。某种程度上来讲,文学艺术是我们人类进化史上最重要的精神结晶,仅就中国传统的文学来讲,它几乎构成了中国人的性灵史,唐诗宋词等艺术形式就是中国人审美精神和文化精神的体现。对应地,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歌德、托尔斯泰、泰戈尔等,谁不是他们民族文化的精神旗帜之一呢!在高中语文教材有限的选文内,很难真正让学生对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有一个真正的、客观的认识,更何况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分割了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所以,必须突破教材选文的篇目,适当增加学生阅读量,以补充课文选本的不足。比如,教学计划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可以安排一些学生阅读苏轼传记,一些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在自修课或者其他文体活动时间,找学生来给大家讲讲苏轼的奇闻轶事、朗诵一些苏轼的作品,这样就能从更广泛的层面让学生了解苏轼其人,通过作品的朗诵、比较和互相学习,对苏轼的作品也能够有更多的认识和体会。如果可以做成一个文学兴趣活动,那就更便于由此帮助学生培养兴趣。通过多重教学形式和课文兴趣活动,逐渐培养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则文学素养自然而然就逐步养成了。
三、扩展传统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领会和把握
中国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丰碑,一方面它们承载中国历史、思想的演进和辉煌,一方面它们又展现了自身艺术的独特性。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很难领会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的,比如古人的诗文中经常用典,如果不能掌握这些基础知识,那么根本就不懂古人在说什么。屈原的《离骚》之所以那么优美、那么经典,却又如此难懂,原因也就在于此。再说,中国文学艺术所彰显的那些价值和精神,是《诗经》《论语》等经典逐步奠定的,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知识,那么对曹操、李白、杜甫、陆游、范仲淹、王安石、三袁、曹雪芹等等文学家的理解,必然会出现偏颇。所以,高中语文教育不能拘泥于一篇文章、一道练习、一次考试、一本教材教辅,应该以更宏大的视野、更整合的观念、更强的文化使命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站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上,放眼古今文学艺术活泼的生命,才能真正与艺术的精神相通相融。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决定的,同时这也是实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景学.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渗透[J]. 中外企业
家,2013(22):215.
[2]陈水绎.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突出“文学性”[J]. 教育导
刊,2012(01):83-85.
[3]次仁尼霞. 基于文学性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J]. 文学教育
(中),2012(06):119.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