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霞云
【摘要】目前的教育教改形式下,后进生的转化成长已成为提高学生整体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成为九年义务教育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后进生学困的形成原因有多方面,教师也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本文拟从自然教育、分层教学、情感教育、家校教育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关键词】后进生 自然教育 分层教学 情感教育 家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60-02
在如今的教学教改形势下,初中历史科的教学教改应该说是一个很难的课题。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开卷考试,很多学生理解为“抄”,不用浪费那么多精力去学习,更不用记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历史科成为在所有中考考试科目中只计A(85-100分)、B(70-84分)、C(60-69分)三个等级,不计分数的两门等级科之一,尤其近两年来,我市升重点高中达到B级即可,其他达标学校达C级即可,考得再好也只能加五分,考得再不好,进不了达标学校,仍有其他各类学校为他们敞开大门,所以许多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各界对历史科普遍反映比较冷漠,这就给我们历史科的教学出了一个大难题——在尴尬的教学形势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尤其对于后进生,他们进较好的学校无门,进非达标学校不论等级,历史科考试成绩已不能成为他们升学的法码,学不学最后结果都一样。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教学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且因我校生源复杂,后进生面相对较大,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乃至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是一个关键。下面,我仅以本人近年来在历史教学探索历程中对后进生的培养经历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全面了解学生,实施“自然教育”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也认为,作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如此才能成功的实施教学教育。[1]因此卢梭提倡“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他认为教育应发展人的天性,因此卢梭对于一些父母和教师们向学生强迫灌输知识、摧残学生天性的做法进行了强烈的抨击。
我是这么理解“自然教育”的:一是 “自然认知”,让学生“自然”地接受新知,教学要与学生的心智水平相一致,而不能拔苗助长。对于后进生的教学如何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后进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刀切,不能以优生的标准来要求后进生,对后进生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要具体适当,让一切水到渠成。过高的要求会让后进生望而生畏从而会导致自卑情绪的产生,这无疑是学习的一大障碍;二是要让学生从心理上“自然的接受”,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不能强硬的灌输。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很不稳定,逆反心理强,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要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灵活多变。这更要求教师从更多方面去了解后进生,包括他们的家庭、禀性、喜好等。大家都知道,现实生活中,很多后进生成绩的下降纯粹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教育的缺失,如有的父母离异;家庭教育的偏激,如家长一味地纵容或是过度地高压;学生对教师教法的排斥等等。因此,对于这些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症下药,千万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有一件事让我现在还记忆犹新。一次在课堂上有一位后进生经常找同桌讲话,多次善意提醒仍没效果,我就说:“真为你父母伤心,辛辛苦苦送你来读书,你却在这里闲聊。”就这么一句话,这个学生反应特别强烈,我的话音未落,他迅速站起来,书重重地往桌上一摔,嘴里嘟囔着不满或许是对我的讥骂从后门扬长而去。当时,我有些愕然。课后找班主任了解后才知道该学生是一个从小就因父母离异而寄奶奶家养的孩子,他痛恨父母的失职,最不想提甚至可以说恨的就是“父母”二字。之后我主动找他谈心并表达了我的歉意和关心。此后,在我的课堂上这位学生一直都表现良好,有时还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实在让我欣慰,也让我深有感触:对学生一定要有更多地了解,这样才能找到最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应急问题的合理处置,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2.遵循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育”
分层教学是班级授课形式下的基于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基础上的一种个性化教学模式。这与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一脉相承。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3]分层教学正是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教学条件和给予合理的帮助,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此,我在各班级均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分层教学。从课堂教学活动、课后作业等方面均进行了分层。针对后进生,我在课堂上为他们布置一些较容易的教学任务,鼓励他们多多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重拾自信。另外,按就近和自愿的原则,我帮一些后进生在本班中找到了自己的小老师,进行“生生接队”,形成讨论小组,让这些小老师随时随地(包括课堂与课后)地对他们的学生进行辅导,课后检查他们的笔记,检查他们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为后进生解惑释疑。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又能弥补历史科学时紧张的缺憾。几个学期以来,不少的后进生出现了可喜的转化,摆脱了“挂红灯”的历史,我目前所带的初三(七)班的及格率已连续三学期保持100%。
3.激发学习热情,实施“情感教育”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对于后进生,我们要摒弃偏见,给予莫大的关爱。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情感在课堂上能打动人心,教师的教学必须抓住学生的情感。[2]很多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主要是因为各种原因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对学习最起码的主动性。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从“抓住学生的情感”开始,给予他们各种有效吸引。如何“抓住学生的情感”呢?我认为就是用我对他们的关注引起他们对学习的关注,用我对他们的爱换取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这种关注应贯穿于教师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如备课中问题的设置,课堂上与后进生的互动、批改作业中的评语激励,甚至是课后的虚寒问暖等。在这方面,我可以说是做到了不抛弃、不放弃。备课时,一定会让所讨论问题的设置有一定的梯度,给每一个学生触参与的机会;课堂上,我决不丢下任何一个后进生,如刚刚进行的期末复习,我做了一大胆的尝试:对我校B班的学生(后进生班)降低要求,我放弃了综合性的分析题的训练,而是花所有的复习时间去熟悉课本基础知识,只要求他们掌握历史考纲里要求的一些重点内容,而且在课堂上当堂消化,重中之中记住,并当堂检查;对于B班中基础更弱的学生,我只要求他们在我检查时能快速找到即可,且不放弃任何一个表扬与鼓励的机会,突出的给予物质奖励。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到了自我,学习热情一下子激发。一旦抓住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学习就不再是难事了。在本次的期末考试中,我带的这个B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期中考试及格率只达15%,期末试题难度更大的情况下,及格率提高到60%,其中有一位从来考试只会瞎蒙选择题的同学也努力做到了61分,虽然这是一个不算高的分数,但他态度的转变真的让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我想,不管是对于我还是这些学生而言,这就是所谓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吧。
4.加强家校联系,实施“家校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教育肯定是离不开父母的。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无数事实证明,家庭的影响对孩子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上流传的“5+2=0”不是没有道理的,5天的学校教育再好,如果2天的家庭教育反其道而行之,学生找到了拒绝学习的坚强后盾,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惘然。一部分后进生学困的根源就是他们的家长。如:有的家庭环境优越,父母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没有任何要求,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诉孩子及孩子的老师,学习好坏没关系;有的为生意家庭,家长把做生意摆在首位,甚至让孩子课后帮忙打理生意,将来子承父业;有的家长对孩子甚至进行负面引导,不重视历史等级科的学习等等,这些家庭教育都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严重干扰。为了保证学校教育的有效性,我通过校讯通、电话、微信等多种渠道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向他汇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包括孩子在课堂上听课情况、作业的完成情况、考试的情况等,侧重反映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途径,同时获取孩子在家学习等各方面的信息,让家长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适当的监管教育。
当然,不是每一份努力都有回应,但即使是这些星星点点的收获,也是我今生最值得欣慰、最值得回味的财富。我还是相信:只要辛勤的耕耘,肯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教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75
[2]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教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85
[3]郑杰斌,《教师如何学会管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