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东++林玉梅
摘 要 从分析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普遍较低的原因出发,探索提高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提出要科学规划、把好入口关、做好在岗培养、聘用实践能力强的兼职教师、建立健全激励和制约机制,可有效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4-0046-02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输送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既有必要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这类人才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高职教育对教师就提出特殊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开发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直接决定着受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的高低,因此,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分析目前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出发,借鉴先进的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经验,采取政策引导、岗位实践、院校培训等措施,探索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对民办高职院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普遍较低的原因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普遍较低的现象不仅在公办院校存在,在民办院校中更为严重。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高校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发展远没有得教师规模和质量发展的支撑,导致部分院校不得不降低教师的入职标准,不仅存在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实践能力的不足更为普遍。另外,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不仅在高校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企事业单位也明显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更多的进取机会和更高的待遇,这在一定层面上也影响了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进入高校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影响了在高校教师中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的稳定性。另外,民办高校教师在国内很多省份不具备事业单位人员的身份,在工资福利待遇、学术科研环境和晋升空间等方面都明显没有公办院校的优势,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因具有较强的从业竞争能力,也多进入公办院校,这就使得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更是要低一等。
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多以三类人员为主体。
一是公办院校退休教师,这部分人员具有较强的教学经验,但多离开社会实际需求岗位较久,已不具备社会大量急需人才的实践能力。
二是刚从高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入职教师。这部分人员在高校学习时没有得到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刚进入社会,还没有得到社会实际岗位的有效锻炼,对岗位实践能力也没有太多的积累,就入职高校教师行列。
三是仅在民办高职院校承担教学任务的外聘教师,这类人员既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也有其他高校兼职教师,还有少部分高校在读研究生。
前两类人员普遍实践能力偏低,第三类人员虽大部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教学能力偏弱,不能有效地把自身较强的实践能力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也难以有效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繁重,授课压力较大,不论是院校方还是教师本人,都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锻炼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就直接决定了民办高校专业教师普遍实践能力偏低。
2 提高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
实践能力缺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高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提高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是提高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解决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为提升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各民办高职院校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要实际达到增强效果,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进一步努力。
严把入口关 专业教师是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培养者,注重专业教师的选聘和任用、严把专业教师入口关尤为重要。在专业教师的选聘和任用上,既要注重学历,更应注重实践能力。要选聘和任用具备教师资格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新进专业教师应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基础。专业教师尽量不选聘大学应届毕业生,若因资源受限,在选聘大学应届毕业生任专业教师时,也应是岗位培训合格后,送到专业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在相应岗位工作锻炼半年以上,回校后经专业技能考核和试讲合格后才可承担专业教学任务。采取积极措施,吸引企事业单位技术能手和专业骨干来院校任教,提高“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这是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最有效途径。
做好在职培养
1)安排教师到实训基地和企业锻炼。安排教师到实训基地锻炼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民办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的毕业竞争率、提高就业率,都十分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但美中不足的是,只注重学生进基地训练,没有让教师进基地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才是更为重要的措施,只有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院校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也可以合理调整授课任务,安排无课教师到企业有针对性地挂职锻炼。另外,专业教师也可以利用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边指导学生边进行实践锻炼。
2)组织教师参加技能竞赛和技能考证。每年都有行业、省级和国家级组织的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参加技能竞赛是一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好机会,要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参与竞赛和指导学生竞赛,在竞赛中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实行学生毕业“双证”制,即学生毕业必须在获得一门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其实,对专业教师也可以实行“双证”制,除要求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外,还应有自己所授专业相当的职业资格证书,只有“双证”制教师才能有效培养出“双证”制学生。要鼓励并切实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劳动部门或行业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或技术等级鉴定,对新任职教师及青年教师要限定时间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践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3)资助专业教师进行培训进修。专业教师只有不断参加培训和进修,才能持续具备最新实用的实践能力。一是学校要多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省、其他高校和培训机构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深造;二是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行业企业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班和继续教育的学习;三是支持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境外、海外研修培训,学习先进的职教理念和实践教学方法。
聘用实践能力强的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聘用实践能力强的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专业教师队伍,也可有效地促进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实践能力的提高。聘用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直接提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专任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交流合作,还可以有效促进专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科学研究 学校应该多加关注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大家到企业或基层搞合作研究,将科学研究的重点转向解决面向行业、企业的实际技术问题,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提供支撑。这样可以有效引导教师关注行业企业发展,跟踪技术变化和社会不断发展的新需要。将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从而更有积极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加强建设规划和政策激励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科学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和制度,在教师资格标准、选聘标准、选聘程序、培训、日常教学工作与管理、考核与职称晋升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要加强设计,科学规范并严格执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要求教师有实践经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教学理念,对新生事物、新的专业知识要迅速掌握、及时更新,对最新前沿技术和实践技能要熟练掌握。教师必须要有社会实践经历,形式可以多样化,但要确保实现,还要确保收到实效。对“双师型”教师,应提高其待遇,维护教师权益,不断改善和完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优秀教师,在工资、住房、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积极营造争先创优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院校整体建设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宏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4).
[2]曾繁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成人教育, 2012(2).
[3]胡江,易芳,何金明.模具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与实践建设[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4]黄新波,刘毅力,郭昆丽.关于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机制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
[5]丁金昌.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探索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