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森教授自1998年开始动笔,历经十六载的搜整探究、删修增补,终于完成这部涵盖百年华文文学发展的巨著,从进化论和传播论出发,视华文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为中国整体社会、文化的现代化的一环,既重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亦不偏废个别作家文学的成就,有意识地排除了“大中原心态”及“分离主义”等政治意识形态思维,希望能贴近更为客观与公正的文学史观。
该书的理论基础“两度西潮论”,既非来自宗教的教义,也非政治的理念,而系历史的史实。自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所带来的第一度西潮,到“五四”运动达到高潮;第二度西潮1949年进入台湾;1978年进入大陆。该书以此作为20世纪华文文学发展的框架,借此彰显此一阶段中国大陆、台港及海外华文新文学之所以发生、壮大以及海峡两岸文学的继承、影响、分合关系等种种复杂的问题。
该书章节编排以历史进度为序,绪论外共分三编:
上编——西潮东渐:第一度西潮与写实主义
首先叙述19世纪中叶第一度西潮对中国所造成的冲击及其影响;然后是西潮的高峰——“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所形成的新文学的兴起及第一代的新文学作家。
中编——战祸与分流:西潮的中断
析论日本侵华战争与国共内战所造成的西潮中断与战时的新文学发展,及第二代的新文学作家、上海孤岛和解放区的文学,以及台湾与大陆文学的分流、台湾光复前的新文学及大陆的社会主义文学。
下编——分流后的再生:第二度西潮与现代/后现代主义
探讨国民政府迁台后50年代台湾文学的第二度西潮(有别于第一度西潮的崇尚写实主义,第二度西潮以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为主流)、台湾当代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现象及作家、港澳的新文学及其通俗文学,继续分析70年代末期大陆对外开放后第二度西潮下的现代主义文学及“文革”后的新生代作家、海外的华文作家的成就,最后以21世纪跨越地区疆界的新生代作家的网络文学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结。
马森,1932年生于山东省齐河县。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法国巴黎电影高级研究院(IDHEC)专攻电影、戏剧,巴黎大学汉学研究院博士班,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先后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巴黎语言研究所、墨西哥学院东方研究所、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维多利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香港岭南学院(今岭南大学),台湾的“国立”艺术学院(今台北艺术大学)、“国立”成功大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及“国立”东华大学驻校作家。1981-1982年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讲学。曾任《联合文学》总编辑。退休后当选成功大学科技与人文讲座教授及受聘为佛光大学名誉教授。其作品有学术著作《中国现代戏剧的两度西潮》、《东方戏剧·西方戏剧》、《当代戏剧》、《台湾戏剧——从现代到后现代》、《灿烂的星空——现当代小说的主潮》、《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中国文化的基层架构》、《与钱穆先生的对话》;文化及文学评论有《文化·社会·生活》(马森文论一集)、《东西看》(马森文论二集)、《中国民主政制的前途》(马森文论三集)、《茧式文化与文化突破》(马森文论四集)、《戏剧——造梦的艺术》(马森文论五集)、《文学的魅惑》(马森文论六集);小说有《巴黎的故事》、《北京的故事》、《生活在瓶中》、《孤绝》、《夜游》、《海鸥》、《M的旅程》、《府城的故事》;剧作有《脚色》、《花与剑》、《美丽华酒女救风尘》(歌剧)、《我们都是金光党》、《窗外风景》、《蛙戏》(歌舞剧)、《鸡脚与鸭掌》;散文有《爱的学习》、《墨西哥忆往》、《大陆啊!我的困惑》、《台湾啊!我的困惑》、《追寻时光的根》、《东亚的泥土与欧洲的天空》、《维城四纪》、《旅者的心情》等五十多种。曾获台湾第一届“五四”文学奖、府城文学特殊贡献奖等。